讓一個人舉出自己所有心愛的科幻小說難免有失偏頗。
由於篇幅關係,我們沒來得及推薦剛剛推出全新中文版的,四本偉大的作品。我們未曾提及阿瑟·克拉克和他的四部曲,科幻史上不可能被漏過的名字。我們選擇不花時間介紹已經紅遍中國的,漏過了三位頂級作家:庫特·馮內古特(、)、H. G. 威爾斯()和伊恩·班克斯()。並且,忍痛割捨我的個人最愛——指出宇宙真理的和美國作家。「海伯利安」「太空漫遊」「三體」「五號屠場」「貓的搖籃」「時間機器」「遊戲玩家」「銀河系漫遊指南」羅伯特·海因萊因
第一次做科幻圖書推薦,我們希望它是一個簡短、經典又相對特別的清單。
即使這樣,這個書單也夠你讀上很久。你入門後,大概也能順藤摸瓜找到這些名字。畢竟光比拼列書單的本領,我們一定比不上 ,或者是。NPR 的 100 本最佳科幻小說雨果獎和星雲獎
雨果獎和星雲獎應該成為你的風向標,科幻剁手書單,等你不滿足於只看「經典」後慢慢享用。
另一個提示是,科幻作品的翻譯質量一般是主流文學作品中偏差的,受作品難度和稿酬限制。外文科幻書籍的引進速度也一直比較慢。如果有英文閱讀能力,我們強烈建議直接閱讀原版。
這是科幻史上最著名的三套三部曲。
「我們見到的只是表面的強盛,仿佛帝國會延續千秋萬世。然而檢察長大人,腐朽的樹幹在被暴風吹成兩截之前,看起來也仍舊保有昔日的堅穩。此時此刻,暴風已在帝國的枝幹呼嘯。我們利用心理史學來傾聽,就能聽見樹枝間的嘰噶聲。」
—— 「基地」
即使你不熟悉科幻,大概也無法忽略阿西莫夫這個名字。他的代表作「基地」三部曲則直接跳過了花花綠綠的「幻想文學」書架,被分在經典類別下。
聲稱「基地」系列改變了一代人和整個科幻小說也許還低估了它,這部書的地位使得任何希望介紹它的人都要反覆斟酌自己的詞句。在我之前推薦過「基地」的人包括,使得我不得不謹言慎行。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然而這麼說應該是公正的:任何一個有好奇心的人都試圖猜測、拼湊過宇宙運行的規律,「基地」是我們對宇宙擲出的一個想法,也是你夢想中的那種書。它的背景設在帝國的衰落末期,為了避免衰落後的長期蕭條,科學家謝頓試圖設計歷史。經濟學和社會學這兩個「大人的遊戲」 在這套書裡被具象化成謝頓對人類歷史的精確計算和推測,帝國、獨立星球和基地的軍事和經濟交鋒,變成試圖拯救人類的「千年計劃」。
這種演算還有個全新的名字,「心理史學」。用克魯格曼的話說,阿西莫夫提出的假想是「有可能存在一種嚴謹的社會科學數學模型,它可以預測社會如何改變,並可以推進這些變化。 」這個想法本身就讓人激動,也涵蓋了我們探索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大部分嘗試——試圖找到一種精確的模式,試圖找到某種計算模型,試圖預測、被證偽、再度預測。
在有限的已知條件中,我們試圖找出這個方程式的所有未知常量,試圖拼湊宇宙這個無限大的謎題。「基地」是一個人想像中的史書,是一個星球與無數星系和生命周旋,試圖建造一個烏託邦社會的搏鬥。
阿西莫夫開始寫「基地」時只有 21 歲,他的靈感來源於愛德華·吉本的,建議一讀。「羅馬帝國衰亡史」
「你,保羅·阿特雷茲,國王的後代,公爵的兒子,必須學會統治,這與你祖先所學的完全不同。」保羅睜開眼說,「那使我憤怒,我說我父親統治著一個星球,可她說,『他正在失去它』。我說我父親正要得到一個更富庶的星球。她告訴我,『他也會失去那個星球』。」
—— 「沙丘」
出於不知名的原因,「沙丘」在國內名氣不如「基地」系列響亮。把它歸在「三部曲」裡也不完全公平——雖然前三部曾經被冠以「三部曲」之名,中文版也只出了這三本,不過赫伯特去世前完成了六本「沙丘」小說,他的兒子還寫了一系列前傳和後傳。
「沙丘」和「基地」是兩套非常不同的書。「基地」對於科技文明的想像是近乎線性的,技術的進步在未來既直接又理性,並且沿著一條計算好的軌跡向前發展。「沙丘」的世界裡,一切都那麼憑空出現。
比如說未來世界的技術完全摒棄了計算機;作為故事主角的香料能讓人洞察未來;出產香料的巨大生物沙蟲,惡劣的沙丘環境……
「沙丘」在傳統意義上是反技術的,它看起來其實更像一部奇幻小說。或者說,如果你抽開這個故事的所有細節,它的主幹情節其實是個老套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可以發生在阿拉吉斯,也可以發生在古羅馬,還可以發生在石油短缺的今天。
但「沙丘」的迷人就在它的細節。如果說「基地」想像的是宇宙的編年史,「沙丘」則以無數細節織就了一個構架龐大的異世界。要支撐一系列六本小說,對於這個世界的設定恐怕需要十倍於此,而它有完整的造物、宗教、權利和生態體系。這一切在系列小說中看起來都非常輕易,並不因設定宏大就只拘泥於世界的細節。「沙丘」仍然是一個吸引人的故事,然後才是一個偉大的設定集。也因此,對於「沙丘」的衍生討論總與宗教、人類制度和經濟政策相關。
但「沙丘」也是一個關於人類進化的故事,關於生存、適應或者改變環境。
1984 年,大衛·林奇曾將「沙丘」。另一些網友表示,更喜歡「沙丘」的原因是。改編成電影還沒有恐怖組織用它命名
「他們正沿著霍曼二橢圓軌道向火星挺進。這條路線雖慢但把握性大,是從眾多的可供選擇的線路中確定下來的。這主要是因為當飛船最終準備就緒的時候,兩大行星正處於這條路線最恰當的位置。在黃道平面上,火星大約位於地球上方 45 度。在航行過程中,他們剛好環繞太陽半圈多,這樣,他們與火星會合的時間就晚三百天。廣子把這段行程叫十月懷胎。」
—— 「紅火星」
不,我們推薦的並不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三部曲,儘管它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傑出科幻作品。
Kim Stanley Robinson 描述的火星是這樣一個世界:一群地球上的精英背井離鄉,移民到新大陸。他由此引出的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故事,關於人類適應或改造環境,建造一個新伊甸。聽起來很熟悉嗎?這就是數百年前美洲移民故事的翻版。
由、和組成的三部曲其實是個舊故事。它描述的不是一群新移民在火星上的文化和政治矛盾,而是我們在一個「新地球」上所會遇到的種種衝突。在這種極端的情形下,我們獲得了從一個截然相反的角度檢視人類社會的機會,以及在無人監視時考驗所有常識和道德標準。任何試圖關注整個人類命運的作品,野心都值得敬佩。「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
火星三部曲是一部經過精心演算的人類學實驗。它的目標其實比「基地」系列宏大,也是最注重技術細節的科幻作品之一。然而因為這些特點,它也為自己的讀者群設下了特殊的門檻。不過重要的是,Kim Stanley Robinson 的這個系列完全改變了火星移民系列作品的一貫路數。
如果你熱愛火星(我們都知道你愛),Ray Bradbury 的同樣不可錯過。「火星編年史」
反烏託邦是科幻永遠的主題。
「兩行有著杜松子氣味的淚水從他鼻側流了下來。不過那樣也好,一切都很好,鬥爭已經結束,他贏得了跟自己的戰爭,他熱愛老大哥。」
—— 「1984」
「1984」奠定了其後所有反烏託邦作品的基礎,我個人對「反烏託邦」的最初概念則來自於喬治·盧卡斯的電影。一個蒼白、秩序第一的反智世界;技術先進,但被用來扼殺而非鼓勵人性。「THX 1138」
在這裡對「1984」的推薦更多是象徵性意義的,引用王小波的這段話已經足夠了:
「1980年,我在大學裡讀到了喬治·歐威爾的『1984』,這是一個終身難忘的經歷。這本書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面烏託邦三部曲,但是對我來說,它已經不是烏託邦,而是歷史了。不管怎麼說,烏託邦和歷史還有一點區別。前者未曾發生,後者我們已經身歷。前者和實際相比只是形似,後者則不斷重演,萬變不離其宗。喬治·歐威爾的噩夢在我們這裡成真,是因為有些人以為生活就該是無智無性無趣。他們推己及人,覺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該把理想付諸實現,構造一個更加徹底的無趣世界。」
「穩定,」總統堅持說,「穩定。那是第一也是最後的需要。因此才有了眼前的這一切。」
— 「美麗新世界」
一個美麗的世界,「九十六個多生子女操作九十六部完全相同的機器!你們現在才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社會,本分,穩定。如果我們能夠無窮無盡地波坎諾夫斯基化,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個新的世界,「我們也預定人的命運,設置人的條件。我們把嬰兒換瓶成為社會化的人,叫做阿爾法或愛撲塞隆,以後讓他們掏陰溝或是……」主宰世界。
一個世界,「『穩定,』總統說,『穩定。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聞名。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個人的安定。』」
「美麗新世界」是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也是理解以後科幻作品對於反烏託邦概念的基石。你可以在任何此類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通過複製人追求絕對精確的機器式生產,從出生起決定人的命運分配,通過控制情緒來保持社會穩定。
傳統科幻作家通常是樂觀的。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可以曲折,但他們認為技術進步一定帶來更好的生活、更多選擇。讓「美麗新世界」成為科幻經典的原因則是,一切技術都在這個世界裡成為虛假自由和虛假幸福的助力。睡眠教育方法為洗腦服務,胚胎分裂為機械勞動服務,炭疽疫菌殺死了自由主義。夢醒了,人類苦苦追求的技術不再是未來或希望。這個世界裡的任何科技都被用以限制人的自由,並製造一種幸福的假象。
「美麗新世界」,一個看上去充滿選擇,卻無法可選的世界。
「『我們的事業』深入研究了各種專業問題:將在客戶門前為送達時間而爭執的發生頻率畫成圖表,為早期的速遞員裝備跟蹤儀器,記錄並分析郊郡中產階級白人使用的辯論技巧、聲音緊張度的矩形圖以及獨特的語法結構。」
—— 「雪崩」
認真的科幻迷或許認為,「雪崩」該被放在下一頁的賽伯朋克類科幻小說介紹,不過大部分賽伯朋克小說都同時構建了一個反烏託邦故事。
「雪崩」開始於一個超級披薩連鎖送貨員弘,他看起來平平無奇,卻是超元域的創始人和最強黑客之一。儘管故事圍繞弘和超級病毒「雪崩」展開,故事的主角卻並不是弘。書中更多筆墨被花在構建超元域這個虛擬世界上。在「雪崩」出版的 1992 年,英特網尚未普及。它被視為科幻經典的原因就是預言了多個科技設想,比如一個近乎全息投影虛擬社區——在超元域裡所有人都以「人」的形象出現、行走——一個擬真世界。
2003 年誕生的網絡虛擬社區遊戲「第二人生」看上去無限接近小說裡描述的概念。「雪崩」的世界雖然是科幻和未來的,但因為把時間設在不久的將來,看上去熟悉可信。
「雪崩」的世界不僅關於英特網,也關於它所描繪的被超級公司壟斷的世界——反烏託邦小說的又一主題。在「雪崩」的世界裡,巨型經濟體是毫不掩飾的控制人。法律讓位於更赤裸的經濟利益,公司之間的衝突成為社會矛盾及戰爭。「雪崩」對 1992 年的壟斷和商業社會進行極端推演,結果是這個畸形又混亂的「烏託邦」。你幾乎可以從文字裡感到作者的極端厭惡和毀滅欲,因而有了與大公司和社會對抗的弘,因而有了超級病毒「雪崩」。
賽伯朋克想像了未來最先進的技術和最悲觀的生活。
「當年他可以將網絡看成蛋白質環環相扣而成的各種細胞機能,如今身處莫名其妙的絕望困境,又可以借著藥力將仁清街看作一片數據的田野,全身心投入高速的漂移滑動之中,既入世又疏離,身邊是飛舞的交易、交匯的信息,還有黑市迷宮裡的數據組成的肉體。」
—— 「神經漫遊者」
1984 年 7 月 1 日——「神經漫遊者」的出版日已經過去三十多年,我們關於賽伯空間的想像卻從未停止過。
1984 年的威廉·吉布森寫出的是他關於網際網路的極致幻想——一個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存在。他筆下的賽伯空間是一個由無數計算機連接的超級網絡,也就是網際網路的雛形。在這個網絡中,數據以可視化的方式存在、排列成無邊無際的矩陣。巡遊賽伯空間的人類需要把自己「插進」網絡,通過神經系統連接上網。(還記得黑客帝國嗎?)
「賽博空間。每天都在共同感受這個幻覺空間的合法操作者遍及全球,包括正在學習數學概念的兒童……它是人類系統全部電腦數據抽象集合之後產生的圖形表現。有著人類無法想像的複雜度。它是排列在無限思維空間中的光線,是密集叢生的數據。如同萬家燈火,正在退卻…… 」
「神經漫遊者」創造了之後很多賽伯朋克小說的基調。它們一般專注於一個不太久遠的未來,科技往往在這時達到某種高峰,人類的生活卻不因此美好——「高科技,低幸福感」似乎是賽伯朋克小說的特徵。低幸福感催生了為製造幸福感而生的各種產業,混亂的地下社會、黑市交易。不因科技改善,或者恰因科技而畸形的社會,人與機器的衝突,極權、壟斷,這些合起來構成了賽伯朋克式的想像。
這種混亂是人類面對陌生事物時的本能恐懼和衍生想像,但賽伯朋克的興起也許可以被歸咎於另一個原因:我們逐漸認識到無論機器如何進步,人的問題始終是人的問題,幸福不能被批量製造。
儘管被認為是賽伯朋克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其實不算是這個類別的第一本書。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出版於 1981 年,是最早以數字虛擬空間為核心的科幻小說。文奇的作品及同樣是最好的太空歌劇小說之一。「深淵上的火」「天淵」
「只要把電流調得足夠高,你醒來就會開開心心的。那本來就是情緒調節器的用途啊。調到 C 檔,它就能克服自我意識之外的一切阻礙。我就是這樣設定的。」他親切地拍了拍她裸露在外的光滑肩頭,感覺好極了——為了應付外面的世界,他給自己調到了 D 檔。
——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你對賽伯朋克的第一印象可能來自「銀翼殺手」,儘管你看那部影片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賽伯朋克是什麼。這部影片改編自 Philip Dick 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去掉了一些人物,把故事背景從舊金山搬到洛杉磯。
在大部分人已經移民火星的未來世界,地球是落後的代名詞。人們依靠情緒調節器維持正常生活,有適合工作的頻道,有的逗你開心,還有的讓你——體驗自我抑鬱。故事用不同尋常的荒誕開場,裡德從平凡的一天醒來,與妻子爭執到底用調節器的哪一檔。隨後他爬上屋頂照顧自己的電子羊——因為負擔不起一隻真綿羊,裡德養了一隻電子羊,並且為此感到羞恥。
作為賞金獵人,裡德的工作是消除仿生人。仿生人渴望自由,所以源源不斷地從火星逃回地球。與人類高度相似的仿生人唯一無法做到的是產生「同理心」——同理心無法被編程,只能被模仿。但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存的權力,也不明白造物主——人類,為什麼讓他們成為沒有同理心的缺陷品。
人無法分辨電子羊和真綿羊,那麼它們還有什麼區別?仿生人與人類的區別不過如此。在「電子羊」裡,真實和人造的區別被刻意模糊了。仿生人被證明有感情,而人類也可能失去同理心。如果是這樣,有誰能判斷什麼是人類,什麼是仿生人?「電子羊」通過現實和虛擬討論了一個傳統命題:自由意志、存在和生命。
Philip Dick 也是電影「少數派報告」的原著作者。雖然大部分作品出版於 1960 年代,之後卻很少出現和他一樣精巧細膩的科幻作家。
改編後的電影「銀翼殺手」其實是一部和「電子羊」相當不同的作品。除了主要故事情節重合,個人認為它所展示的世界更接近想像中的「神經漫遊者」——一個陰冷、潮溼、擁擠的洛杉磯,骯髒的街道,三教九流混雜的迷人地下城市。
好的科幻小說首先是個好故事。
「顯然,我將會寫下這本書,並且據我所知,這是本半操作手冊半自傳的書。更準確地說,我已經寫完了它。我現在要做的只是將它寫下來,我需要行進到時間之流中我寫書的節點上,然後穿梭時間回到過去挨槍子、把書交給我自己,好讓我寫書這些聽著都挺合情合理的,除了一件事:我他媽何苦要折騰這些事?」
——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這樣的書通常被稱為「稀飯科幻」。
如果你還不了解,那麼就像紅酒黨看不起啤酒黨,紙書愛好者看不起電子書一樣,科幻世界也有它獨特的鄙視鏈。一般來說硬科幻指那些名詞概念滿天飛的作品,軟科幻則恰恰相反,用科幻的殼包裹一個情感主線。硬科幻愛好者嫌棄軟科幻不夠技術,軟科幻愛好者喜歡說硬科幻沒有情節人物紙片一般單薄。
比軟科幻再軟一點的就是遊朝凱的這本「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又被稱為「稀飯科幻」。這不是對這本書的批評——我恰恰認為,科幻界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故事,因為它獨特的文風, 也因為它是一個用科幻外殼包裹的家庭故事。科幻宇宙是一個代指——它不過是一個手段,用以表現我們所生存的宇宙的無限平行可能,也用來展示我們一生中的各種巧合。這其實是個古老的科幻概念:如果在時間點 α 你面臨兩個可能的選擇,那麼應當同時存在兩個平行宇宙,你在其中一個做出了選擇 A,在另一個做出了選擇 B。
順著這無限分叉的選擇樹而下,我們的生命應當是一個象限無窮大的冪指函數。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說的是父母、膠著的家庭關係、期待與承諾,也是把你的生命縮小到一條時間上的選擇和自由意志。你有權利選擇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你是否有可能面對自己的生活?
這是本雙關笑話特別過癮、也時常精確地擊中你的書。有幾本科幻小說能做到這樣呢?
電影以這本書的時間旅行設定作為靈感來源,也是部值得用來打發時間的電影。「環形使者」
「我真希望自己能夠更多地體驗七肢桶的世界觀,以它們的方式感知世界。如果真是那樣,我可能會像它們一樣,覺得每個事件都有其必然性,並且全身心融入,徹底理解這些必然性。它們一定是這樣的。相反,我的一生都將淺嘗輒止,跟隨大小事件隨波逐流,為這些事件所裹脅。」
—— 「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提「華人科幻」這個概念,特德·蔣是個不能錯過的名字。他的產量很低,作品大多篇幅不長但獲獎無數。特德·蔣區別於大多數科幻作家的特點是,他真的能講一個好故事,他的故事永遠有令人難忘的人物。
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難點。當你把關注點擴大至宇宙、星系和人類命運時,「人物」看起來不過是被歷史玩弄的傀儡。「三體」的人物描寫被評價為「紙片般單薄」,大多數科幻小說甚至沒有像樣的對話描寫。
特德·蔣不是這樣。他的作品首先是好的小說,其後才以科幻概念取勝。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對於這樣一部作品,你很難既介紹故事背景情節又不毀掉讀者慢慢探索的樂趣。這篇介紹能做到最低級也最直截了當的其實是,指著它說:快去讀,你不會後悔的。
在這裡引用著名科幻譯者丁丁蟲的一句書評,「這篇小說,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動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讓它成為神作的卻是裡面的科學思想。」
「宇宙奇趣」:宇宙有一位吟遊詩人
「我穿過虹膜的半液體化球體、瞳孔的暗室、視網膜的鏡宮,再漫無邊際地向我們真正的元素擴展。」
—— 「卡爾維諾經典:宇宙奇趣全集」
qfwfq 是「宇宙奇趣」的主角,我們卻始終對他是誰摸不著頭腦。我們知道的是,qfwfq 從宇宙形成之前就是一位觀察者。更確切地說,他曾用原子玩彈珠遊戲、親歷恐龍的興盛和滅亡、帶領星系從宇宙的一端奔向另一端、用生命的形成打賭……
宇宙是他的遊樂場。
而「宇宙奇趣」是世界的連環畫,就像它那個輕巧的名字所敘述的一樣,Cosmicomics。這本書其實是兩個故事,原出版於 1965 年的「宇宙奇趣」和 1967 年的「時間零」。
它也的確像一個輕巧的連環畫故事,宇宙的起源、星系變換被敘述成了 qfwfq 的戀愛軼事和家族傳奇。但「宇宙奇趣」更是一則科普寓言,每篇的前言都有一段枯燥的物理學知識介紹,也就是 qfwfq 每一場冒險的主旨。寫於 1960 年代的這本書在用一種奇特、輕盈又充滿符號想像力的方式解讀宇宙的形成、生命和萬物。
這也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最擅長的想像。在「宇宙奇趣」之前,他花兩年時間收集整理了 200 多篇義大利民間童話。「宇宙奇趣」是他創作高峰的開端,在此之後的十年內,他連續出版了「命運交叉的城堡」、「看不見的城市」、「寒冬夜行人」等代表作。
「宇宙奇趣」是一本需要耐心的書,就像 qfwfq 自己所說:「如果你不耐心的話,那我解釋也沒用。」它是一則數字和宇宙的童話,是卡爾維諾對世界和萬物的想像。qfwfq 也許是一粒浮遊於天地間的夸克,也許是一個從星際盡頭而來的旅行者,也許就是生命本身。他是宇宙的吟遊詩人。
一個科幻書單不能缺少外星人小說。
「說不定索拉裡斯同樣也是你的神嬰的搖籃。」斯諾接著說。他的眼睛周圍布滿了純淨的褶皺,但眼睛裡卻蕩漾著越來越清澈的微笑。「也許,按照你所認可的神,大洋恰恰就是萬千形態之祖,是絕望之神的種芽,也許它充滿活力的童趣遠遠勝過它的智能……」
—— 「索拉裡斯星」
索拉裡斯是顆神秘的星球。在這本 1961 年出版的波蘭小說裡,它的表面幾乎全被海洋覆蓋。一群人類科學家登陸後,發現索拉裡斯星可能就是一個外星人,由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對於這個星球的研究。
至此,「索拉裡斯星」科幻的部分就交代完了,所以稱它為一本哲學小說或許更加恰當。像不少特別好看的科幻小說,「索拉裡斯星」借用了一個科幻背景,為某些抽象話題的討論賦予具體語境。索拉裡斯星製造出的女孩海若,在小說裡挑戰的是人的定義和範疇;整個索拉裡斯學關注的是「交流」,如何與一個超越我們存在的生物溝通;「我」和斯諾用了漫長的時間討論神的定義與宗教;對索拉裡斯星的觀察又涉及到科學研究和倫理學問題。
「索拉裡斯星」的科幻不在於對於技術的描寫,而是它對於人類文明的觀察和探討。這些哲學意味沉重的敘述和對話被包裹在一個外星人故事裡,看起來特別天馬行空。以這本書的篇幅描寫它所探討的內容,足以證明它的傑出。
1972 年「索拉裡斯星」被導演塔科夫斯基改編成電影,也是不少人最初認識這本書的緣由。被譯為的這部電影一直排在我個人科幻片的前三名,索德伯格重拍的 也不錯。「飛向太空」2002 年版
「我,比如說我自己,就有一個願望,想知道這個信號究竟是什麼意思,想知道織女星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一切對地球有什麼意義。很有可能其它國家的科學家是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也許我們需要他們的數據。也許我們需要他們的智慧,頭腦和想法。我能夠想像的到,所有這一切,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僅僅憑藉他們自己的能力,是難以勝任的。」
—— 「接觸」
要推薦「接觸」的第一個原因是,「三體」這麼走紅,同題材同類型的「接觸」卻很少有人提及,甚至連中文譯本都已經停產多時。
「接觸」說的是一個現在看來有一點老套(而且相當熟悉)的故事。搜尋地外文明多年的人類接到了織女星的信號,一個素數,一段地球對外播出的信號和一張機器藍圖。科學家於是按圖製造機器,穿越蟲洞去尋找外星人。
這樣一個聽起來單調的故事在卡爾·薩根的小說中被賦予了兩層更豐富的骨架:對於人類社會的描述,和對於太空知識的科普。「接觸」是較早一批點燃天文學和搜尋地外文明熱情的小說,薩根的科學家背景讓整本書充滿豐富的太空和天文技術細節,甚至被人抱怨「太硬」閱讀有障礙。另一方面,外星人的故事不過是一個觀察人類社會的契機。在這個背景下,他花了大量篇幅描寫人的反應——驚恐和期待的普通人(降臨派和拯救派),國家和宗教團體博弈,不同民族的文化。「接觸」其實是一部 1980 年代的社會史。
卡爾·薩根的「接觸」幾乎算是硬科幻入門教材,最早寫地球對於外星文明從發現到追尋的小說之一。由小說改編的非常好看,推薦。同名電影
最好的科幻小說也許不是關於未來。
「人們說沒有愚蠢的問題。那肯定是錯的,例如我關於硬和軟的問題就挺愚蠢。但我發現,試圖詳盡地回答一個蠢問題可以帶來一些有趣的發現。」
—— 「What If?」
「What If?」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的科幻小說。這裡的一部分原因是,科幻小說這個最需要想像力的類別開始缺乏新意。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所有聽起來稍微令人激動的科幻概念都已經老了。黑客?這裡有幾百個。太空歌劇?最起碼有十套數百萬字的經典作品。賽伯朋克?能擺滿一整個書店。
另一個原因是,「What If?」確實是部好書。它的副標題叫做「對荒謬假設性問題的嚴肅科學回答」,完美解釋了這本書的主題。具體來說,「What If?」解決了如下你時常捫心自問的大難題:
「What If?」做的比我們腦補「大災難!」要多一些。比如對於棒球那個問題,作者 Randall Munroe 的回答是:很多事情會在同時發生。棒球將與空氣分子劇烈衝擊,每個衝擊都會釋放出伽馬射線和散亂的微粒。它們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射線與微粒泡泡,以光速向打者前進。棒球本身會被這些衝擊完全侵蝕,變成一個子彈形狀的離子云團。大約 70 納秒後,這個雲團到達本壘。打者完全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因為傳輸這一信息的光會與離子云團同時達到他眼前。然後?「Boom!」球場周圍一英裡內將被夷為平地。
你不需要身在太空才能「科幻」,回到地球腦洞一樣可以很大。「What If?」專門解決那些我小時候在幼兒園無法午睡時的胡思亂想。
「What If?」的作者 Randall Munroe 還是極客漫畫 xkcd 的作者,在國內已經頗有名氣。這本書暫時沒有中文版。
「首先,你現在來到這個世界,幾萬億個游離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以複雜而又奇特的方式創造了你。這種安排非常專門,非常特別,過去從未有過,存在僅此一回。在此後的許多年裡,(我希望)這些小粒子將任勞任怨地進行幾十億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讓你經歷一次極其愜意而又賞心悅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 「萬物簡史」
你想讀科幻,我明白。不過這裡是幾則事實:「基地」系列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沙丘」參考了眾多宗教戰爭和石油史。你所讀到的最宏大的那些科幻小說總有個源頭。
我們說的這個源頭是?人類。地球。這個宇宙。
Bill Bryson 把枯燥的萬物史寫的輕鬆易懂。但你為什麼要在意萬物的歷史呢?
他在前言裡是這麼說的:
「在一個橫跨太平洋的漫長航班上,我隨意注視著窗外月光點亮的海面,突然帶著不適發現我對自己生活的唯一一個星球一無所知。舉例來說,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海水是鹹的,五大湖卻不是。一點兒也不清楚。我不知道海是否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鹹還是相反,或者它的鹽度是否值得我關心。(我想很高興地告訴你,直到 1970 年代科學家也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只是不大聲討論這些問題罷了。)
當然,海洋鹹度只是代表我無知的一個小例子。我不知道什麼是質子,或者蛋白質,我無法區分夸克和類星體(quark and quasar),不明白為什麼地質學家能看著一塊巖石告訴你它有多大歲數——完全不知道任何事情。我被一種安靜、不尋常又堅持的渴望抓住了——了解這樣的事情,理解人們是如何發現科學的。直到今天這都是最讓我驚奇的——科學家們如何找到真相。人們怎麼可能知道地球有多重,巖石有多少歲,地底到底埋藏了什麼?他們怎麼可能知道宇宙什麼時候誕生,它誕生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情形?他們怎麼知道原子裡有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科學家們看起來對那麼多事物無所不知,卻仍然無法預測地震,或者告訴我們下周三比賽時要不要帶傘?」
於是 Bill Bryson 決定空出生命中的幾年,用以了解他生活的這個世界,也就有了這本「萬物簡史」。
如果你對未來和科幻感興趣,有一定機率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同樣會讓你感到驚奇。你生活的宇宙就是一本科幻小說。
點擊看大圖
在你開始旅程之前,這裡有一張涵蓋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地圖,由 Ward Shelley 繪製。
從 19 世紀至今,泛幻想文學漸漸衍生出了「科幻」這個龐大的分支,光怪陸離的各種平行宇宙,英雄和冒險故事,家庭與生命延續、重力、時間旅行、死亡和復生。它變成了構想龐大的太空歌劇,連接一切的賽伯朋克,泛著金屬光澤的蒸汽朋克,和其它無數個兔子洞。
我們生活在陸地上,卻從未停止仰望星空。因為我們所居的角落不過是宇宙一隅,因為生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