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摘要】中西方商業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企業國際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和了解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決策方式、思維模式、商業倫理等幾個方面。

  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主要差異

  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要明確文化的構成與來源。文化是由一組深層的基本假設所構成的模式,這些假設是由某個團體或民族在探索適應外部環境和進行內部整合的過程中所發現、創造和形成的①。因為這些假設反覆地起作用,所以它們很容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並可以無意識地起作用。因此,有人把文化比喻成人們大腦裡的軟體。商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是人們在商業活動中為探索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整合過程中所發現、創造和形成的文化。根據現有研究,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差異是中西方商業文化差異的最突出表現,例如,中西方商業文化在目標取向、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發現,人們在確定自身身份定位時有兩種目標取向:歸屬取向和成就取向。成就取向的人努力工作,希望以此獲得尊重和經濟上的成功;歸屬取向的人認為社會地位取決於年齡、階層、教育等,看重「你是誰」而不是「你做什麼」。西方人在商業活動中傾向於成就取向,新教倫理強調的「勤勉」觀對西方國家商業的發展影響很深。中國人在商業活動中往往看重聲譽地位和關係背景等因素,總體來看屬於歸屬取向。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價值觀還存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個人主義價值觀重視自我需要的滿足,鼓勵人們通過完成工作來實現個體目標和個人成就,鼓勵競爭。而集體主義價值觀提倡個體相互依賴,個體從屬於集體,強調成員有義務為集體利益做出犧牲,重視團隊合作與和諧。西方主要國家都傾向於個人主義,在商業活動中,他們更看重維護個人利益和權利平等,重視保護個人隱私,個體之間的競爭被視為常態,認為衝突也可以成為促進組織發展的有利因素。

  決策方式的差異。集體主義取向外化在商業決策過程中的特點就是決策的責任承擔主體一般是集體,同時由於個人對於集體的服從,下級對於上級的遵從,在中國的商業決策過程中,決策的依據往往是對上負責、對權威負責、對領導負責,而不一定對事情負責,因此,決策本身往往具有較多的非理性和妥協性。相比之下,西方文化表現出較強的個人主義,在歐美商業決策活動過程中往往充滿了火藥味和對抗性,決策往往形成於激烈的討論和論證過程,具有相當程度的理性。

  思維模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了中西方心智模式的差異,在商業活動中的表現十分突出。中國人常講「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這些都是注重協調、求同存異而不強調對立的「和合」思維的體現,「和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辯證思想和系統觀念。「和合」在思維上表現出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特點,整體性認知系統依賴於經驗知識,而不是抽象邏輯。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喜歡將事物歸類,探索事物的構成,使用形式邏輯以規避任何形式的矛盾。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

  商業倫理的差異。中西方對商業倫理的理解也有不同,由此在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上會產生差異。例如,「關係」存在於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當作一種社會資源或成為商業活動的潛規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在我國,很多時候商業上的成功與否並不由自己決定,而在相當程度上受自身背景和關係的影響。而在西方,商業活動以信用為基礎,以社會契約為紐帶,商業組織通過建立社會契約獲得合法性,利用關係進行商業活動會帶來合法性質疑,甚至違法。

  時間觀念的差異。總的說來,西方人具有較強的時間觀念,在商業活動中會對自己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規劃,一旦約定好就按時執行,並且希望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和行動計劃性相對較弱,即使有也是富有彈性的,日程安排比較靈活。在跨國商業活動中,中西方的這一文化差異表現很突出。

  習俗與行為習慣的差異。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習俗與行為習慣方面,具體表現在商業禮儀、商業慣例、商業交往的溝通方式和談判方式等方面。例如,在高情景文化中,信息的傳遞與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上下文聯繫、場景等進行的,是一種含蓄的間接溝通。而在低情景文化中,大多數信息是由清晰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表達的,是一種直接的溝通。高情景和低情景的溝通方式會直接影響商業談判。中國人溝通時多使用含蓄而非直接的語言;而西方人在溝通時更傾向於使用清晰直接的語言。

  中西方商業文化差異產生的根源

  首先,中西方文化中深層假設的差異導致商業文化中對待人的態度和商業倫理的差異。例如對人性的理解,中國的家族主義文化在社會關係網絡中理解人性,把社會性看作人性的核心特徵,個體依附於社會關係網絡;而西方文化強調人的理性、自利性和人格的獨立性,主張每個人有權利自由選擇自己的行動,重視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社會公平。這在商業文化中,體現為中國人主張經營和運用「關係」的正當性,信任「家人」和「熟人」,情感關係突出,而西方人更加重視現代商業倫理和運用社會契約,通過遵守契約維護個人利益。

  其次,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對商業活動中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具有重要影響。以霍夫斯泰德民族文化五維結構模型為例,歐美發達國家基本是個人主義文化,權力距離較小,行為的短期取向較明顯,而我國的文化屬於集體主義文化(有別於日本的集體主義,「關係」色彩較濃厚),權力距離較大,行為的長期取向較強,「先戀愛後結婚」的商業合作更容易被接受。這導致中國文化下的商業活動更加重視集體利益,領導者的權力影響更突出。而在推崇個人主義和權力距離較低的西方國家中,個人對自己行為和利益負責的意識和要求更高。

  再次,商業組織置身於社會之中,深受制度與法律的影響。西方的企業組織內部制度比較規範,社會商業法律法規相對完善,法律監管也很嚴格,從而使得商業組織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範行事。相對而言,目前我國的商業法律法規還有待繼續完善,有法不依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使得中國商業組織還有投機心理,有時候把情理置於法律之上。

  最後,商業文化的發展基礎是商業經濟活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商管理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管理者接受的商業教育參差不齊,粗放式經營現象突出,人們從事商業的目的尚未得到很好的規範,這也導致中西方商業文化在商業信念、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上還存在顯著差異。在推進改革開放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我們需要用開放和學習的心態面對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積極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建設本土的現代商業文化。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組織與人力資源系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後張慶紅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美]埃德加·H·沙因:《企業文化與領導》,朱明偉、羅麗萍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9年,第11頁。

  責編/張寒 美編/於珊

相關焦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每個穩定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和中心目的。但是,因為每個文化在形成時期所受的影響不一,所以會形成各異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
  • 《佛教倫理》| 邪淫何有罪
    《佛教倫理》,東方出版社出版,圖書將採擷出的倫理思想資料依不同類別歸納為篇,篇下一般設章,章下一般設節。如篇中內容單一,則直接設節;遇有較短的內容,則將數種合為一篇。如章中類別較多,則以「之一、之二」等作標題順序區分。全書共有2016節。標題除極少數為原有的外,都是以資料的內涵編加。
  • 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社會關係背道而馳的發展
    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社會關係背道而馳的發展家族以及派系構建了中國的主要關係體系,每一個個體都被納入其中,作為一張網,它也保障成員的安全以應對可能的失敗。儒家學者用「五倫」來區分五種不同的倫理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關係。其中有三種倫理關係與家庭休戚相關。然而所有五種倫理關係都是以相互作用的義務為基礎的。因而饒有興趣的是,西方的「Ethik」概念(以西方人的理解,這是一種符合「善」、「惡」標準的正確行為與獨有的道德理解學說)在中文裡被翻譯成「倫理」,也就是上述五種關系所表達的意思。
  • 中西方女性內衣文化有何區別?一個寫意,一個寫實,紋飾手法不同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們各自的發展軌跡,二者不同的價值理想、造物理念、功力動機以及對人體結構包裝的人文精神構成了不同的文化厚度和歷史深度。價值理想不同——「藏」與「顯」中西方內衣文化在價值理想中有相同點更有相異處,相同在於都是對身體的防護與表現,具有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
  • 【領導力】凋零的商業倫理 核心是人性
    浮躁症讓商業倫理凋零  對於商業倫理的缺失的現狀,曾任IBM(中國)全球企業諮詢部運營戰略首席顧問的白立新在一篇文章中感嘆說,企業家在天堂門口的時候,上帝不問你的企業有多大,他會問你做大過程中有過多少傷天害理的事;上帝不問你的企業有多強,他會問你做強之後是否善待客戶員工和夥伴;上帝不問你的企業有多久,他會問你長久時間裡,消耗了多少石油
  • 家國和城邦,不同的經濟類型,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
    而西方的商業文明,則打破了家庭的生產方式,以城市為據點,出現了集中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制度。中西方,經濟類型的不同,生產方式的不同,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文化秩序。孝道轉化為治國之道,個人對於國家和社會應該擔負的責任,在中國變成了對家長權威,無條件遵從的倫理義務,進而延伸到了臣子對君父的服從。這種思想,也造成了古代社會的專制主義,重社稷,輕科學,政治統帥一切的官本位文化,以及政治倫理一體化的傳統文化。
  • 2018年自考《商業倫理導論》章節複習題:第八章
    2018年自考《商業倫理導論》章節複習題:第八章第八章 企業公共關係中的倫理架構與倫理追求本章重點難點1、各類利益群體的公共關係建設思路2、商業倫理導向下的企業與消費者關係3、商業倫理導向下的企業與員工關係4、商業倫理導向下的企業與供銷商關係
  • 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生存環境,形成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經濟模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東方文明誕生於江河的廣袤,而西方文明則孕育自大海的廣博,可見中西雙方的生存環境完全不同。而東西方不同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生產形式、經濟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中西方各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形成中西方特定的文化形態、民族精神。
  • 重構商業倫理需要長期努力
    在歷經了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食品安全風波後,不少民眾有上述擔憂。  不過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蘇勇看來,不僅僅只是用商業倫理的缺失來認識上述行為。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不只是商業倫理的問題,而是觸及了法律的底線。  「從整個社會來講,商業倫理的重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努力,逐漸逼近目標。」蘇勇說。
  • 2011世界商業倫理大會文字實錄
    所以不同的國家在商業倫理上都會有一個大致的共識,無論是哪一個社會,在奧運會的旗幟之下,為同一個聲音,同一個夢想,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一些讓我們很辛酸很憤怒的案例,比如說兩年前查出的強生有毒物質的問題以及大陸一家很著名的乳品企業,跑到香港去說,銷售到香港的產品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的質量要好,引起軒然大波。
  • 李舒平:沒有商業倫理難以長盛不衰
    商業倫理規範是商業群體最重要、最長遠的約束機制,沒有這種約束機制,任何商業群體都不可能長盛不衰。用今天經濟學術語來講,這種約束機制就是非正式制度安排,它與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安排是相互補充的。溫州商人家喻戶曉,溫商的倫理規範是什麼呢?方立明撰著的《義與利的自覺:溫商倫理研究》(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一書,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香港大學:商業倫理對現代企業至關重要
    Peter Yam)來與同學們分享一個作為領導必須要認識的課題──「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這也是企業能否永續生存的重要課題。  任錦漢先生在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校內工作坊」上開始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案例來說明,缺乏企業道德的公司會得到什麼結果。
  • 課程回顧《企業倫理》,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倫理與CSR管理挑戰
    所謂企業倫理(又稱為企業道德),是企業經營本身的倫理。不僅企業,凡是與經營有關組織都包含有倫理問題。只要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在本質上始終都存在著倫理問題。一個有道德的企業應當重視人性,不與社會發生衝突與摩擦,積極採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企業是將賺錢作為主要目標的,倫理則是追求的道德規範,企業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沒有必然聯繫,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認為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倫理是相矛盾的。
  • 大數據下的商業倫理:電商不誠信行為分析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從氣質、性格的角度,賦予其「倫理的」「德行的」意義。在中國,「倫」「理」二字,早在公元前8世紀前後的《尚書》《詩經》《易經》等著作中已分別出現。西漢初年,人們開始廣泛使用「倫理」一詞,以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人類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在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範圍內,有著不同的道德規範。
  • 程小琴:後危機時代的倫理教育變革——《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學習心得
    後危機時代的倫理教育變革——《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學習心得北方民族大學 程小琴一、商業倫理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活動中各種醜聞和不道德行為也變的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缺乏倫理道德所致。
  • 中西方用餐禮儀有什麼不同?看細節就知道了
    我們可以看出排座是以尊敬老人、尊重賓客為基本的原則,這也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在飲食生活中體現一種人情和倫理之美。座位排好後就要上菜了,上菜時要先上涼菜,然後才上熱菜,最後上一些甜食和水果。如果是在宴會上,不管有多少桌,各桌都要同時上菜才符合禮節。上菜時菜的擺設也要遵循禮節,比如上全魚、全雞、全鴨時,不能把頭、尾要朝向正主位。上完菜就要用餐了,中國人吃飯時一般都用筷子,用筷也有很多禮儀。
  • 牛文文:中國企業需要新的商業倫理
    我問他媒體有那麼可怕嗎?這實際上揭示了一個問題,中國現在社會公眾的維權意識其實是很弱的,大家似乎都處於被損害和被侮辱的弱勢地位。然而,一旦有公眾維權事情出現,這種效應容易被放大。所以那位企業家說一旦有什麼事情沒控制住,成了公眾維權的對象,基本上就要死掉了。  所以我認為富士康事件很大程度繫於公眾的力量,尤其是網際網路力量。
  • 淺談商人的商業倫理精神
    漢口完全是一個憑藉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依託商業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城市。漢口自崛起之後,商業活動頻繁,漢口商人在日常商貿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商業倫理精神,包括誠信精神、契約精神和社會責任精神等,對今天湖北乃至全國的職業倫理建設都有借鑑意義。一、誠信精神。
  • 設計前沿 | 杜肇銘:恪守「設計倫理」,融合設計+商業教學
    我們回歸到這個院校的本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商業意識,追尋商業規律。而設計學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其實也是一個跟商業有密切關係、服務性的行業,所以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探討,課程體系裡能夠融入更多的商業相關內容,我希望我們的學生,最後(畢業)能夠是一個在交叉學科教學下、有綜合能力的設計師,他有商業意識,有運營設計企業的想法,這樣再去進行設計創意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契合大的行業背景和商業環境。」
  • 香港大學校內工作坊:如何以商業倫理保持企業競爭力?
    滴水基金會主席/黑暗中對話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張瑞霖先生在香港大學「校內工作坊」的嘉賓講座裡,告訴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新一期學員,其實企業社會責任、商業倫理或企業價值觀與企業競爭力有密切的關係,也影響著企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