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騎樓開放商業文明之獨特風景

2020-10-18 深夜愛報社
編者按

「騎樓林立商賈絡繹」    

海南的騎樓群在歷史上    

書寫過海南商業興盛    

和對外交流的真實景象    

一棟棟騎樓    

包含著許多希冀和夢想    

作為中國人海洋和商業意識的載體    

它們不僅僅是一種建築形式    

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    

彰顯著藍色文明    

開放與包容的態度    

有的騎樓群已漸漸老去    

有的騎樓群正煥發新機    

依然不變的    

是海南人對發展夢想的不懈追尋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正在加快推進    

騎樓裡蘊藏的海南人的包容堅韌    

以及對開放發展的渴望    

也將注入這個新時代    

與我們一起重新出發




1937年6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探險記者尼克爾·史密斯和雷昂那德·克拉克從香港轉道海口,在海南島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探險。克拉克和史密斯剛登陸海口,進入海口騎樓老街,拍下一組照片,便寫下了對海南的第一印象:「這座城市讓我聯想到古巴的首都哈瓦那。」後來,克拉克的旅行日記發表在1938年9月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並向世人宣告,海南島是除峇里島、火奴魯魯以外的世界上第三個「天堂島」,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美麗的地方之一」。他們攝製的紀錄片《海南紅山之外》,也成為海南最早的影片資料,彌足珍貴。    

70多年後的2009年,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海口騎樓老街與北京國子監、青島紅房子、平遙古城等同時入選「首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作為中國沿海地區騎樓群的經典之作,海口騎樓從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和中國其他諸多傳統建築不同,它一掃封閉、保守的氣質,彰顯著開放、平等、商業等藍色文明的氣息。它的崛起、綻放和凋落,乃至今日的重新煥發,無不承載著海南的開放史、華僑史和商業史。    

遙想那個時代,那些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並取得商業成功的南洋華僑,他們感受著新鮮的空氣和觀念,他們是多麼渴望苦難的祖國能進行變革,復興富強,張開臂膀迎接新鮮的海風。他們在那裡積累著、奮鬥著,並駕輕就熟地將一整套南洋騎樓樣式搬回了故土。可以說,作為中國人海洋和商業意識的載體,海南騎樓是中國南方沿海地帶,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業文明醞釀和綻放的結果。



騎樓,商業文化傳播的地標




與很多中國鄉土建築不同,騎樓是一種舶來品。這種二層以上出挑,下面以立柱支撐,多棟房子連綴可形成人行長廊的建築模式最早見於古代希臘,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其誕生的原因,大約與古希臘發達的商業以及炎熱多雨的氣候有關。到了古羅馬時期,騎樓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義大利博洛尼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騎樓群,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仍發揮著商業與文化交融的功能。騎樓建築逐漸落戶在歐洲各地,特別是南歐及地中海一帶。而隨著西方列強佔據印度與東南亞一帶,他們亦將騎樓文化帶到這一區域。19世紀末,英國殖民時期的政治家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他明文規定新加坡的街道建築要按照統一的騎樓樣式來建設,所有建築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英尺、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築,被稱為「店屋」,或叫「五腳基」。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防備隨時降臨的暴風雨,因此在東南亞逐漸興起。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將這一建築樣式帶回到中國。    

就中國來說,騎樓是姍姍來遲的,大約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這種建築模式才經由南洋,正式傳入我國沿海地區。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騎樓的全盛時期,沿海市鎮商埠紛紛建成騎樓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南國風景線。直到1924年,海南騎樓才開始大規模的建設,商貿活動隨之開始。瓊海嘉積騎樓老街(1973年在18級颱風中被毀)與文昌鋪前騎樓老街隨後崛起,與散落於三亞崖城、樂東樂羅、儋州中和等鄉鎮的騎樓,形成海南騎樓的第二梯隊,構成了海南騎樓建築的整體框架,海南的商業形態也基本由此布局。凡有騎樓之地,皆是海南商業興起、經濟與文化較為活躍的地區,也可見海南商業和文化與世界各地的聯繫。   

 

海口騎樓。李幸璜 攝

作為海南騎樓群之首的海口騎樓老街,它所承載的歷史內涵極其豐富,是了解海南近現代史和對外交往史、開發史和經濟史的重要窗口。海口騎樓街區共包括8條主幹街道和20多條貫穿街區的橫街。這8條街道分別是得勝沙路、新華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東路、振東路、新民路和長堤路,其中前5條的騎樓保存得較好。中山路長近400米,大部分騎樓還基本完好;長近500米的得勝沙路,在2002年已改建成步行街。海口騎樓街區面積約2平公裡,共有大大小小、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600多棟,是國內目前保存面積最大,原住居民生活氣息最濃鬱的騎樓街區。南洋文化與海南文化在此交融,商業文明與傳統文化相互交織,演繹著百年多來海南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獨特的風韻。  

 海口市中山路騎樓老街。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據有關資料顯示,海口的第一座騎樓建於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即現在的博愛北路。不過對於騎樓的發展來說,鹹豐八年(1858年)則是特別的一年。那一年,瓊州(海口)被闢為通商口岸,漸漸成為面向南洋的一個商貿中心。像是磁鐵般,諸多明末以來「下南洋」的瓊籍人士及其後代紛紛衣錦還鄉。在這一歷史浪潮中,他們帶回了財富、夢想和諸多新鮮事物,而騎樓正在其中。    

在陌生又熟悉的故土,華僑將手中的圖紙和金錢變成了一棟棟騎樓,並在其中繼續培育他們的商業之花,這種改變是如此顯著,以至於海口建築風格為之一變,商業貿易也明顯活躍起來。 

1924年,掌控海口的粵軍第一軍獨立旅旅長鄧本殷,熱情邀請海外華僑回鄉投資建房,給出各種優惠條件,於是「僅二年,爭相修建有騎樓的新式樓房計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煥然一新」。 

據統計,當時海口騎樓七成以上由華僑投資建設,這些連綴成行成片的新式建築個性張揚,風姿招展,不僅有單邊外廊,甚至擴展到雙邊、三邊以至四邊迴廊,可以居住,更利於商用。另外,和傳統的族屋不同,這些騎樓一字排開,連綴成行,面向街道,沒有高低貴賤,也沒有一進二進、正屋廂房等區分,平等、開放的意識,似乎也融入騎樓的建築精神之中。




西方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建築結晶




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對於「中國式」遊子來說,這似乎是千年不變的夢想和人生藍圖。除了華僑之外,中國還有許多類似的族群,他們深受農耕邏輯和儒家倫理的影響,十分保守,有著典型的「在外賺錢、回鄉買地建屋」的思維,並無進一步擴大工商業的訴求和熱情。    

同為「衣錦還鄉」的標誌,騎樓真算得上特立獨行,那些沐浴過海風海浪的中國人,與傳統中國商人相比,似乎也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再深入研究一下騎樓驟然興起的時間和背景,將海南騎樓放置於世界經濟文化大視野中來考量,顯得十分必要。 

文昌騎樓。李幸璜 攝 

遼闊的海洋,對於明清時代的中國來說,是一片被忽視甚至是被仇視的區域。明朝「海禁」鐵幕拉開,海外貿易被視為罪行。然而,對於東南沿海的人們來說,向這片藍色討生活,自古已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殘酷的海禁和頑強的反海禁,起起落落,悲壯慘烈,海水幾度被血水浸染。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才宣布廢除海禁,開海貿易。及至晚清,破敗的帝國和凋敝的民生,驅趕著更多的沿海中國人背井離鄉,九死一生,去遙遠的南洋尋找生活的希望。這是一場漫長、龐大,充滿悲愴氣氛的人口遷徙。在異國他鄉,他們艱苦創業,從事商業、礦業和手工業等,感受著新鮮的觀念。不過,作為衰弱國家之子民,華人華商難免受到排擠欺凌,並在諸多遭遇和屈辱中,逐漸成長為富有開創精神和反省精神的一群中國人。他們是多麼渴望苦難的祖國能進行變革,復興富強,張開臂膀迎接新鮮的海風。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從晚清到民國,眾多華僑將大筆資金投向中國近代工業、商業和教育,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中國第一家民族火柴廠巧明火柴廠,都是由僑商創設的。    

同樣,騎樓也是華僑們這一強烈願望的具體體現。南洋的騎樓早成氣候,是華僑們經營發展的基地。今天,行走在新加坡牛車水唐人街一帶,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裡的騎樓風情,和中國嶺南諸多城市的騎樓街太像了。 

儋州騎樓。蘇曉傑 攝

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總之,這些遊子將他們在海外艱苦奮鬥所獲得的一整套照樣搬回了故土。這裡面包含著許許多多希冀和夢想。作為中國人海洋和商業意識的載體,騎樓這樣的建築之花,自然與同時期其他建築有著極大的不同。




在中國沿海盛開的騎樓之花




對於古老的中國來說,騎樓是新鮮事物,然而最初的新奇之後,人們很快發現,它和中國南方吹拂著海風的大地,是如此契合。    

和南洋相似,這裡炎熱多雨、日光強烈、氣候多變,一幢幢騎樓相接形成的街道,有著可供行走的地板,有著擋避風雨驕陽的頂蓋,成為「店鋪的公共走廊」,可讓人們全天候「逛街」,商家則可風雨無阻招攬生意,人氣、財氣、風氣就這樣在騎樓間聚集、流淌。   

 市民遊客到海口騎樓老街遊玩。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騎樓的前面一般是店鋪,後院或者二樓以上才是居住的地方,窗戶朝街敞開,呈現出一種接納八面來風的姿勢。從西方傳到南洋,又從南洋輾轉落地中國的騎樓,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吸收融合了中國的文化,成為一種中西合璧、華洋結合的多元建築。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種建築的樣式十分多元,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式的、南洋式,還有仿哥德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以及現代式的。 

還有一種分法是閩派騎樓和粵派騎樓。閩派騎樓受福建傳統木雕的影響,立面上布滿浮雕;粵派騎樓裝飾則較為簡潔,更接近歐陸風格。 

鋪前騎樓老街老鐘錶店裡的修表師傅。李幸璜 攝

走在海口中山路的騎樓街上,這些寫滿故事的老房子建構了一條奇美多變的風景線。山花牆有中式馬頭牆造型,也有歐洲金字造型和巴洛克造型,甚至伊斯蘭的尖頂造型,連防風牆的風洞造型也五花八門。騎樓有著西式的立柱,並輔以各種中式浮雕,典型「西式造型,中式紋樣」之混搭,是海南華僑善於吸收與學習的另一例證。  

可以說,騎樓開放自由的精神、富於變化的建築形式、豐富多彩的裝飾內容,正是海南華僑之開放、自由、包容、多元之價值觀念的具體體現。漫步在騎樓老街,仿佛翻開了中國人幾百年來不斷破滅又不斷生長的海洋夢和商業夢。




本報導首發於2020年3月30日的《海南日報》,系原文原圖分享,感興趣的讀者記得收藏哦。

END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黃雅慧

相關焦點

  • 逛海口網紅「騎樓老街」,感受海南「文昌雞」的味覺衝擊
    導語: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影響,海南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不僅如此,海南的歷史古蹟也有不少留存,美食呢更是數不勝數。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
  • 海南人「下南洋」帶回了什麼?海口騎樓老街,獨特的城市風貌
    作為海南「雙子星」,三亞和海口是海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說,三亞是一個美麗、奔放、熱情的沙灘女郎,那麼海口則是一個內斂、沉穩、慢悠悠地老先生。儘管海口也是一座富有海濱自然旖旎風光的濱海城市,但它與三亞的性格完全不同。海口居海南島之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雷州半島相望。
  • 騎樓老街煥發生機 將打造海口「新外灘」的獨特風景線
    騎樓老街從南到北依次是民國騎樓、長堤路、休閒帶到海甸溪;而上海外灘從內到外依次是萬國老建築、中山路、休閒帶到黃浦江」。  所以,騎樓老街完全具備了成為海口外灘的潛質」。如何追本溯源,開放還原海口民國騎樓外灘的歷史風貌,還其原貌。臨水是歷史的資源,外灘是祖宗的遺產。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恢復騎樓外灘的初衷就是還原歷史原貌。
  • 海南:探訪舊時光 尋覓海口騎樓老街的繁華
    騎樓老街是海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這裡人們免受日曬雨淋之苦,來往遊客絡繹不絕,熙來攘往造就了獨特的繁華氛圍。海南的冬天,溫暖溼潤,常細雨綿綿,但即使天空中飄著的細雨,行人們依然步履安詳,在騎樓老街中自在穿梭。
  • 海南騎樓:串起瓊粵百年商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嶺南文化,自近代以降,採中原之精粹,納海外之新風,依地域而分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各在異同。而尋找嶺南舊印象,最為直觀,最有畫面感而又能將三地聯繫在一起者,是為騎樓。  騎樓好似海外舶來,卻又深植於當地的文化氣候;騎樓好似安安靜靜一片老宅,卻又是熱熱鬧鬧一個時代的掠影。
  • 海南:探訪舊時光 尋覓海口騎樓老街的繁華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點睛】騎樓老街是海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這裡人們免受日曬雨淋之苦,來往遊客絡繹不絕,熙來攘往造就了獨特的繁華氛圍。騎樓老街是海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這裡人們免受日曬雨淋之苦,來往遊客絡繹不絕,熙來攘往造就了獨特的繁華氛圍。
  • 儋州復興街:近百年騎樓老街的浮沉往事
    &nbsp&nbsp&nbsp&nbsp南國都市報記者易帆 通訊員野老放歌/文 野老放歌/圖&nbsp&nbsp&nbsp&nbsp在海南西部重鎮——儋州,有這麼一條老街,可與海口騎樓老街相「媲美」,街道是青石板鋪砌而成,兩旁的騎樓建築群古色古香。在海南西部,這樣的騎樓老街並不多見。
  • 海口最獨特的騎樓老街,感受海口本土風情最好的地方
    海口老街有兩條,而最有名的是海口騎樓老街了。沿著海甸河一路向東,很快就能看到海口騎樓老街的名牌,而對岸的鐘樓,紅色的磚瓦,非常漂亮,鐘樓也是海口的一大標誌,是為了海口的通商而建,有一定的價值~騎樓老街面積很廣,連綿數片,至今已有700年歷史。
  • 海口騎樓老街,展現著海南獨特的城市風情,被稱作「小外灘」
    在四季如春、椰風海韻的海南島,最具國際化度假風的城市當屬三亞,而最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莫過於有著「椰城」之稱的首府海口。來到海口旅遊,除了享受藍天白雲、陽光沙灘之外,不妨逛逛海口老城區的街巷,深入了解海口人文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作中的城市溫度
    今年恰逢海口市建市九十周年,12月7日,「歷史的溫度——油畫家眼中的海口老街之美」作品展暨《騎樓百年之老街復興》新書首發式在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辦。  12月7日,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聚集了來自島內外的藝術家、文化人,他們與觀眾一起共同見證20個省、市的55位油畫家歷年來創作的60幅作品的展出。這些作品或稚拙淳樸,或酣暢老辣,或寧靜悠遠,或喧鬧明快,畫家為讀者展現了面對騎樓時的獨特感覺。
  • 夜遊海口騎樓老街,比白天更熱鬧,看看大家都在玩什麼?
    初到海口的遊客,有一個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海口歷史悠久的騎樓老街。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其實是包括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等的騎樓老街區,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今天咱們就去夜遊騎樓老街,就從海口騎樓老街遊客集散廣場出發,看看老街的夜色裡能幹點啥?
  • 來海口旅遊騎樓老街必去景點之一,南洋風格的建築比比皆是
    騎樓的歷史比較悠久,但大部分在民國之前就已經建設好,有著西方歐式的建築風格與我國古代的客家鳳樓有點相似,尤其在東南國家這種建築還是非常多的,海口的這些騎樓街也是當地的一些老城區的步行街,這些街自建好至今都是當作市民休閒購物的步行街道,有商業步行街之美稱。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頂端女兒牆當屬騎樓最美部分,豐富多變的天際線條配上具有吉祥意義的裝飾圖案更是多彩多姿。狹長的木製百葉窗獨具南洋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漫步在乾淨的街道上,眼前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後衣錦還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獨特的環境使得鋪前人敢於大海行舟,他們很早以前就以開放的心態走向海洋,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成為海南華僑中較早「下南洋」的一個群體。到18世紀末,鋪前已有商船直航東南亞各國,成為與海口港不差上下的重要商港。文昌市鋪前鎮委書記林勉告訴記者,經初步統計,現在常住人口不到4萬人的鋪前,竟有超過5萬人的海外華僑和闖海外出人群。
  • 海口騎樓老街「文化周」,五指山展位最火爆,天上多了一個大月亮
    接著分享我的海口見聞,今天要去的是海口騎樓老街的中山路,這裡是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主會場,今天將拉開帷幕。海口的騎樓老街區,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至今有700多年歷史,海口騎樓老街有著「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名街」的美譽。
  • 華僑在海南文昌建了一條騎樓老街,成了景點,但遊客卻很少
    趕快上路吧,不要有一天我們在對方的葬禮上說,要是當時去了就好了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013,閱讀約3分鐘在古代,海南被稱為蠻夷之地,官員被貶謫,囚犯被流放,但從近代到當代,這裡卻是一個開放而繁榮的地方。
  • 海口啟動騎樓保護整治 老街要尋回昔日繁華優雅
    (海南日報/李幸璜 攝)  8月31日上午,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工程正式拉開序幕,海口騎樓老街將建成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氛圍的集娛樂、休閒、購物為一體的商業中心,以嶄新姿態迎接國內外遊客,並向世人展現海南歸僑創造的滄桑而又美麗的百年歷史文化。
  • 天涯熱風:百年海口騎樓老街迎來「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7月5日,一部講述清朝末代格格愛新覺羅·恆容飄落海口老街的微電影《海口騎樓之末代格格》,一個以騎樓老街為描摹對象的「山水之道——南方油畫山水畫派海口寫生作品展」聯袂面世,為百年海口騎樓老街拉開「文藝復興」序幕。
  • 海口騎樓老街區裡,有條「寶藏小街」,晚上逛好吃又好玩
    海口騎樓老街區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兩平方公裡,總長4.4公裡,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600棟。本圖為騎樓集散廣場,遊覽騎樓老街就從這裡開始吧。騎樓集散廣場的一側就是海南美食廣場,一層是假日一品大茶樓。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海口騎樓老街居民的日侵記憶
    中新社海口8月13日電 題:海口騎樓老街居民的「日侵記憶」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在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一幅幅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檔案圖片正在展出。而在中山路老街生活了一輩子的李愛梅阿婆的記憶裡,幾十年前日軍荷槍實彈進城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城市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