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別處可以撇開,但不能撇開鋪前;別處可以略去,但不能略去墟集。因為,千秋興衰交替,百年悲喜交集,莫不在小墟小集展現,莫不在僑鄉古鎮上演。

  滄海桑田,鋪前老街的人文歷史已濃縮為現實畫卷,雖然歲月流逝,但街頭巷尾那光滑可鑑的石板,老鋪舊店那精美別致的裝飾,依然難掩那昔日的繁華。

  見證昔日鋪前港繁華

  站在鋪前港碼頭遠眺海口,雄偉的海文大橋跨越北港島直達鋪前,橋身下穿梭的漁船,載著一艙艙鮮活的漁貨靠近碼頭,岸上是忙碌著交易的漁民和商販。

  「這裡以前不僅卸載漁貨,還是渡輪過海的港口。那時陸路交通沒有現在發達,鋪前人去海口都要從這裡坐船,人流、物流密集,非常熱鬧。」文昌籍退休教師張光濃,從小在鋪前生活,對鋪前港碼頭和商賈往來的老街非常熟悉。

  作為天然良港碼頭,鋪前是海南開發較早的漁港、商港,在海南航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正德《瓊臺志》記載:「鋪前港,在文昌縣北150裡邁犢都……為商舟航集處。」為護衛航船,明朝官府曾在此設立水軍營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海口水師在此修建炮臺。

  獨特的環境使得鋪前人敢於大海行舟,他們很早以前就以開放的心態走向海洋,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成為海南華僑中較早「下南洋」的一個群體。到18世紀末,鋪前已有商船直航東南亞各國,成為與海口港不差上下的重要商港。文昌市鋪前鎮委書記林勉告訴記者,經初步統計,現在常住人口不到4萬人的鋪前,竟有超過5萬人的海外華僑和闖海外出人群。

  19世紀末,海口建起第一間具有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其構築獨特、設計新穎的風貌令人耳目一新,成為海島城鎮的一道風景,亦成為海口街道的建築榜樣。後來,鋪前也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而且,更多的華僑相互仿效、比鄰而居。就在海口博愛路、新民路初具規模的時候,鋪前也建起了門面相對、簷廊寬闊、精美絕倫的騎樓「十字街」。

  「當時的鋪前因為南洋騎樓大街剛建成,嶄新華麗,大街車水馬龍,商鋪生意興隆,港口商船漁船雲集,貨物進出頻繁。」文北中學教師張光仍從小就聽親歷鋪前繁華的父親講過,由於鋪前港水深面闊,比海口的長堤更便利裝卸貨物,東南亞各國及兩廣的貨物大都直運鋪前,甚至海口的一些商鋪也要從鋪前轉運進貨。

  宛轉曲折南洋老街

  「東走西走,不如鋪前和海口。」當時在海南民間流傳的這句話,可見鋪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那時的鋪前,已經超越了當時的三亞、儋州等地,可以直接與海口相媲美。文城、定城、嘉積等東線地區商販也都到鋪前進貨,鋪前小鎮南洋騎樓街區店鋪林立,百業興旺。

  不過,走進鋪前老街,記者注意到,與海口騎樓街區基本橫平豎直的結構不同,鋪前老街彎彎曲曲,猶如一條遊龍,宛轉曲折,探頭入海。張光濃告訴記者,這樣的設計跟當時一位擔任縣參議員、德高望重的權貴有關,此人名叫王克光,又名王華瓊,鋪前鎮華蘭村人,由於長著「八」字鬍鬚,像個「人」字,人稱「人丹」。

  「這位『人丹』先生牽頭,主張把早期集居在鋪前分散無序的房屋進行拆除、改造,建設街道。因為遵循民俗和注重風水,他認為街路寬闊筆直、一貫通海,財氣運氣就會一洩而光。同時,筆直通海,颱風、海潮侵襲會勢不可擋,於是,特意設計成彎曲的街道,意圖保住風水財運,同時抵擋自然災害等。」張光濃說。

  據介紹,鼎盛時期的鋪前騎樓老街,南北街長約180米,擁有店鋪30多間,東西街長350多米,街寬7米,兩旁南洋風格騎樓130多間。沿街鋪面樓頂注重裝飾,陽臺、花欄各具特色,尤為讓人稱奇的是,各建築的立面、柱體、牆面圖案、女兒牆竟無一雷同,中西合壁的裝飾、匠心獨運的細微處理手法,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

  不但建築風格獨特,鋪前老街居民飲水的水井也頗有特色。據了解,民間水井通常是方形或圓形,用青石磚疊壘而成,然而,鋪前老街中段有一小巷通往北側約二三十米處,有一口兩圓連體、青石板壘砌成的深井,像「8」字,名曰「雙環井」,井水清冽甘醇,養育了一代代鋪前墟上的人。

  在張光濃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至今尚在的古井,恰遇附近居民從井中提出一桶清水來。可惜「雙環」不見,據說損壞後經修葺,如今只留下一口圓井了。

  百年騎樓風韻存

  歷史的繁華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在鋪前港消褪。如今,在這裡依舊能感受濃烈的漁港氣息。行走鋪前老街,一幢幢藝術氣息濃鬱的騎樓建築,雖歷經百餘年風雨,卻依舊風韻猶存,透過這斑駁牆體上的歲月塵埃,人們仍可窺見當年騎樓的豐饒秀色,可以想見老街曾經的繁華之景。

  「老街是鋪前歷史文化名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勉介紹,由於交通格局改變、社會變遷,鋪前老街漸受冷落,多年來一直默默地「藏在深閨人未識」,海文大橋開建後,這裡重新受到關注,慕名而來的遊人商賈和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看到歷史如此悠久、文蘊厚重的南洋騎樓老街,無不讚嘆。

  2017年,為更好地保存老街原始風貌,挖掘其文化、藝術、社會經濟等綜合價值,文昌市政府加大投資,對鋪前老街實施了街景立面改造工程,以街區保護為基礎,將各街道進行改造、提升,融入商業元素,試圖復興鋪前古街的風採。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時常有影視作品在鋪前老街取景拍攝。據悉,由於建築風格獨特、文化氣息濃鬱,珠江、八一等多個影視製片廠都曾選中鋪前老街作為外景拍攝地,《南海潮》《南海長城》《小螺號》《馮白駒》《解放海南島》等多部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保持原真讓老街煥發光彩
    海口市騎樓辦副主任趙愛華每天穿梭於騎樓老街,她是海口騎樓老街改造的策劃者和見證人,「老街裡有太多的歷史、文化和故事值得去挖掘。」  深入挖掘之後,老街的魅力如何呈現?「原真」二字是採訪中趙愛華重點提及的,「我們在規劃階段就對東南亞地區和國內華南地區有關騎樓、熱帶建築、瓊北民居的內容做了大量調查工作,確定了幾個改造中要堅持的原則,就是要保護騎樓的原真性,歷史街區風貌原真性,還有街區生活的原樣性和延續性,也就是說老街居民的生活條件可以改善,但其生活的傳承不能改變。」趙愛華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作中的城市溫度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作為「下南洋」風潮的歷史遺物,騎樓不僅早已成為海口的文化名片,更是為文人墨客的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門14家媒體來瓊採訪交流
    採訪團由澳門日報副總編輯蔡彩蓮帶隊,中聯辦相關部門負責人任顧問,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當地14家權威媒體近20名記者參加。  「本次澳門主流媒體到訪海南,其陣容堪稱『豪華』,其規模已創澳門記者團訪瓊歷史之最,」省外事僑務辦(省港澳辦)主任王勝向記者透露,澳門主流媒體採訪團成功大規模訪瓊,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及中聯辦的大力支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暢遊椰城 歡樂無限
    時間:2018年11月24日9:00—10:30  地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迎賓大廳  2  2018第三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  時間:2018年11月23日-25日  地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  3  第四屆海南國際旅遊美食博覽會  時間:2018年11月23日-26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鋪前糟粕醋銷量蹭蹭上漲
    邢蓉妹用腳踏三輪車拉來香蕉,在鋪前騎樓老街一家糟粕醋店前擺好,希望來吃糟粕醋的人順帶買點香蕉。  3月18日下午海文大橋通車後,由於海口方向的人流大量湧來,從當天下午開始,在鋪前吃糟粕醋便要排隊。3月19日14時,邢蓉妹身後的林花糟粕醋店前排起長隊。  「這裡也要排隊,算了,就這兒了吧。」這是新加入隊伍的人說得最多的話,他們剛從騎樓老街入口處的另一家糟粕醋店過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雞味道鮮美 清補涼清涼可口」
    今天上午,在海口騎樓老街,來自EFE西班牙通訊社的記者Jessica對海南特色小吃清補涼讚不絕口。  「清補涼是海南本地不可或缺的一種經典小吃,歷史悠久,極具海南特色。採用純天然的椰子水,配上新鮮的雜糧,加入新鮮天然的海南熱帶水果,芒果、火龍果、葡萄等,喝起來清涼可口。」椰語堂出品部總監範春琳一邊嫻熟地演示雜糧配比,一邊向中外媒體記者們介紹這款海南街頭巷尾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
  • 海南日報數字報-跨越海峽「一程多站」椰城港城攜手共進
    9月24日、25日,為進一步加深交流,展示海口文化軟實力和城市新形象,同時為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長假宣傳預熱,由海口市政府主辦,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海口市交通運輸和港航管理局共同策劃承辦的瓊州海峽交通港航旅遊一體化推介會,將先後在徐聞、湛江市區舉行。  據了解,此次推介會,海口將通過精彩的晚會節目,為徐聞、湛江當地市民獻上一場豐富的文化大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遺憾的是,韓志騰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只能無奈放棄治療,現已被安排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醫院專家及時對小詩琪制定了為期兩年的治療方案。  7月3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昌江石碌城區出發,駕車沿著山路行駛近兩個小時,來到位於王下鄉三派村韓詩琪的家。厚厚的眼鏡片遮不住詩琪明亮的黑眼珠。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加快推進產業升級 打造精品旅遊項目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在鋪前看到,這裡的道路車水馬龍,港口海鮮集市、老街糟粕醋小吃店前都排起了長隊。  「我們相信,文昌的發展會加快,鋪前的明天會更美好!」這是在鋪前販賣了20多年海鮮的生意人葉保勸的感慨。他道出了許多鋪前人的心聲。那麼,鋪前接下來究竟要做哪些事情?有著怎樣的發展規劃呢?對此,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文昌市有關部門。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灣崛起」書寫三亞旅遊傳奇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復星高級副總裁、復星旅遊文化集團總裁董事長、執行董事兼執行長……一系列頭銜讓錢建農在商務圈頗有名氣,可他與海南的不解之緣卻鮮為人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四,黎族教育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居住地區卻涵蓋海南島的廣大中部山區。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60個孤兒感念黎媽媽」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不是親情,勝似親情。儋州女子黎福煥,1959年在公社孤兒院工作期間,精心照料了60多個孤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椰子產業是塊大蛋糕,海南加大挖掘椰子品牌價值  海南產值過億的椰子加工企業不超過7家,中小企業居多,年加工椰子產品綜合產值僅200億元,不到全國總量的10%。但海南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多家大企業布局、深挖椰子產業潛力  儘管椰子產量有限,但海南島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會館連鄉緣  海南人在馬來西亞看重鄉情,非常團結,而連接他們彼此情感的,正是一個個分布在各地的海南會館,目前已有73個之多。  1933年11月15日,「南洋英屬瓊州會館聯合會」在新加坡瓊州會館成立,它是「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的前身,1942年,日軍入侵馬來亞,該會的文件檔案,全部被毀,日本投降後又遷回新加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