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本報記者 徐晗溪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全面對外開放
針對社會民眾的呼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許文娟表示,高校圖書館發展自身的同時,應該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就是回報社會的一種體現,也是新圖書館規程提出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給更多熱愛讀書的人們提供閱讀、學習的場所;另一方面可以使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將館藏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作為三亞市第二圖書館,對校外讀者全面開放。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信息諮詢部主任胡愛民介紹說,「市民如果有借閱圖書方面的需求,歡迎來我們圖書館借閱圖書」。
2014年11月26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掛牌成為三亞第二圖書館,三亞市民可憑居民身份證及其它相關證件,前來辦理借閱證,最多可借四冊圖書。
「在本館辦證的市民讀者大約在400人左右,從普通市民到教師、學生、機關工作人員都有」,胡愛民介紹說。
胡愛民呼籲,「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區域內各館,特別是與公共館的合作,建立高校館與公共館的圖書館聯盟,探索從資源建設到服務方式的全方位立體化社會服務模式」。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社會人士通過登記,便可進入我們圖書館」,王小會邊說邊向記者展示,「一進門,通過掃二維碼,就能下載我們的圖書,把圖書館的書裝進手機」。
「來圖書館除了借閱圖書,也可以享受電子信息資源服務,不要把圖書館理解成只能借閱圖書的地方」,王小會介紹說。
2009年9月,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在海南大學掛牌成立。「這對科研工作用途比較大」,王小會介紹說,「如果做課題,需要了解相關資料,就可以跟我們圖書館聯繫,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諮詢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教育廳在「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建設區域性數字圖書館。經過幾年籌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總館,海南大學等18所高校圖書館作為其分館,同步掛牌成立。
「數字圖書館的建立,將使我省資源共享體系建設推向新的層面」,王小會解釋說,「比如,有些中專院校想申請課題,以前可能搜集不了那麼齊全的資料,現在就可以跟我們海大圖書館聯繫,我們會提供相關服務」。
目前,海南大學數字圖書館只對單位開放。「只要單位向我們提出申請,提供固定的IP位址,就能通過網絡共享我們的數字資源」,王小會解釋說,「這個還未對個人開放,不過,個人可以來我們圖書館上網,只要是圖書館的電腦,都可以直接聯網,通過圖書館網絡共享資源」。
海南師範大學: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深度服務
「我非常贊成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服務社會,高校圖書館應當承擔起它應負有的社會教育責任」,海師圖書館副館長陳平殿介紹說,「但如何理解對社會開放的含義,則需要大家釐清這個概念,或者說掌握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真正內涵」。
2015年,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被評為「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作為海南省最具特色的高校圖書館之一,如何推進高校圖書館的對外服務工作,陳平殿解釋說,其實很多人對圖書館並不太了解,認為圖書館只是借閱圖書的地方,「正是囿於這種理解,就把對社會開放理解為就是讓市民到圖書館來借閱圖書,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太準確的,借閱圖書是圖書館最原始、最簡單的服務方式」。
他說,「高校圖書館聚集了大量的高水平專業人員,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加工、整理,開發利用,可以為各研究團體、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務,甚至知識服務,從而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據了解,海師圖書館憑藉其擁有大量珍貴的海南地方文獻,曾為社會開展定題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比如,為編寫《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海南歷史文化大系》、《瓊崖文庫》、《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等重大項目大型叢書的編纂出版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海南歷史文獻資料等等。
「我們為各市縣新方志的撰寫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為單位及個人進行科研提供各種服務」,陳平殿補充道,「提供有價值的深度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真正含義,也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