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近日,國家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針對近年來社會要求高校開放圖書館資源的呼聲,首次提出「可開展面向社會服務」。

  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本報記者 徐晗溪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全面對外開放

  針對社會民眾的呼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許文娟表示,高校圖書館發展自身的同時,應該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就是回報社會的一種體現,也是新圖書館規程提出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給更多熱愛讀書的人們提供閱讀、學習的場所;另一方面可以使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將館藏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作為三亞市第二圖書館,對校外讀者全面開放。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信息諮詢部主任胡愛民介紹說,「市民如果有借閱圖書方面的需求,歡迎來我們圖書館借閱圖書」。

  2014年11月26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掛牌成為三亞第二圖書館,三亞市民可憑居民身份證及其它相關證件,前來辦理借閱證,最多可借四冊圖書。

  「在本館辦證的市民讀者大約在400人左右,從普通市民到教師、學生、機關工作人員都有」,胡愛民介紹說。

  胡愛民呼籲,「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區域內各館,特別是與公共館的合作,建立高校館與公共館的圖書館聯盟,探索從資源建設到服務方式的全方位立體化社會服務模式」。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社會人士通過登記,便可進入我們圖書館」,王小會邊說邊向記者展示,「一進門,通過掃二維碼,就能下載我們的圖書,把圖書館的書裝進手機」。

  「來圖書館除了借閱圖書,也可以享受電子信息資源服務,不要把圖書館理解成只能借閱圖書的地方」,王小會介紹說。

  2009年9月,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在海南大學掛牌成立。「這對科研工作用途比較大」,王小會介紹說,「如果做課題,需要了解相關資料,就可以跟我們圖書館聯繫,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諮詢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教育廳在「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建設區域性數字圖書館。經過幾年籌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總館,海南大學等18所高校圖書館作為其分館,同步掛牌成立。

  「數字圖書館的建立,將使我省資源共享體系建設推向新的層面」,王小會解釋說,「比如,有些中專院校想申請課題,以前可能搜集不了那麼齊全的資料,現在就可以跟我們海大圖書館聯繫,我們會提供相關服務」。

  目前,海南大學數字圖書館只對單位開放。「只要單位向我們提出申請,提供固定的IP位址,就能通過網絡共享我們的數字資源」,王小會解釋說,「這個還未對個人開放,不過,個人可以來我們圖書館上網,只要是圖書館的電腦,都可以直接聯網,通過圖書館網絡共享資源」。

  海南師範大學: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深度服務

  「我非常贊成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服務社會,高校圖書館應當承擔起它應負有的社會教育責任」,海師圖書館副館長陳平殿介紹說,「但如何理解對社會開放的含義,則需要大家釐清這個概念,或者說掌握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真正內涵」。

  2015年,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被評為「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作為海南省最具特色的高校圖書館之一,如何推進高校圖書館的對外服務工作,陳平殿解釋說,其實很多人對圖書館並不太了解,認為圖書館只是借閱圖書的地方,「正是囿於這種理解,就把對社會開放理解為就是讓市民到圖書館來借閱圖書,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太準確的,借閱圖書是圖書館最原始、最簡單的服務方式」。

  他說,「高校圖書館聚集了大量的高水平專業人員,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加工、整理,開發利用,可以為各研究團體、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務,甚至知識服務,從而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據了解,海師圖書館憑藉其擁有大量珍貴的海南地方文獻,曾為社會開展定題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比如,為編寫《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海南歷史文化大系》、《瓊崖文庫》、《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等重大項目大型叢書的編纂出版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海南歷史文獻資料等等。

  「我們為各市縣新方志的撰寫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為單位及個人進行科研提供各種服務」,陳平殿補充道,「提供有價值的深度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真正含義,也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海南高校圖書館開放嗎?海大提供圖書館電子資源
    提供免費借閱,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近日,國家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針對近年來社會要求高校開放圖書館資源的呼聲,首次提出「可開展面向社會服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圖書館裡為何見不到你的身影?
    然而對於大學圖書館,不同年代的人卻有不同記憶。一些「70後」「80後」這樣回憶大學時代:每天上完課都要到圖書館看本書,不然總覺得缺點什麼。每臨長假,學生們便搶著去圖書館借假期讀物,唯恐晚了,好書被借走了。  但在「90」的印象裡,此番情景不再,圖書館更多是同學們考試的突擊自習室,高校圖書借閱量逐年下降,相比過去,圖書館裡的「閱讀熱」冷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圖書館佔座別太任性
    ■ 實習生 鍾圓圓  近日,海南師範大學報官方微信上一篇名為《圖書館能佔座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大圖書館榮獲二等獎
    本報海口10月28日訊 (記者周元 通訊員王琦)「首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總決賽近日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能多些公共圖書館麼?
    海口市公共圖書館僅3個  在調查海口公共文化建設時,團隊成員獲取了一組令他們震驚的數字,「海口一共只有22個圖書館,其中18個為大學圖書館,1個為某度假酒店圖書館,只有3個屬於社會大眾可以共享的公共圖書館,除此之外只有少量鄉鎮街道有不對外開放的小型閱覽室。」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村裡可一鍵直達海大圖書館
    楊元廣是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今年2月20日到上紅興村擔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伊始,楊元廣就發現上紅興村沒有像樣的文化室,隨即向學校反映了該情況。經過幾個月的組織策劃,海南大學圖書館組織了辦公室、閱讀推广部、資源建設部、技術部、流通閱覽部等多個部門召開了鄉村文化建設活動方案會議,有針對性地為該村村民選擇了實用性強、趣味性大、通俗易懂的圖書和期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 本報記者 侯賽  新學年開啟,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們善用情景劇、知識競賽、歌詠比賽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口說話」,讓他們潛移默化地養成「課上學、課下用」的學習習慣。該校連續5年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2018年在全國總決賽中斬獲一等獎,取得我省高校參加該類比賽的歷史最好成績。  「一直以來,學校都積極主動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高校推行「冬季小學期」
    今天,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表示,目前我省已經有高校通過設置「冬季小學期」的方式,邀請旅居海南的知名學者授課。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師生充分領略大師風採,另外「候鳥型」學者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海南、融入海南。  曹獻坤說,每年冬季,數十萬計的候鳥老人來到海南,其中不乏高校、科研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在定安縣雷鳴鎮後埇小學義務擔任英語老師的曹玉堂老人,就是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改革開放讓「春光」撒向世界
    旅遊發展是春光的東風,改革開放是春光的東風。  ■ 本報記者 官蕾  見習記者 陳怡    春光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黃春光不善言,但他儘量在向你敞開胸懷。  11月26日下午,在海口金盤工業開發區文昌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大樓一樓大廳,當記者第一次見到黃春光,以上兩句話,便是記者最深的印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流浪者進圖書館彰顯文明氣度
    有網友發帖稱在深圳市坪山新區圖書館遇到了多名「流浪人員」,身上有異味,引起網友熱議。館方回應稱,「流浪者」身份不實,而圖書館向公眾開放,會平等對待每一名讀者,不拒絕任何人進館閱讀,但會善意提醒讀者注意衛生。(6月20日南方網)  儘管「流浪者」身份不實,但其背後的網友熱議依然值得深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園丁獎」獲獎團隊及個人
    團隊的事跡被《海南日報》、新華網等媒體報導,社會影響廣泛。  大學科技園創新管理團隊  團隊先行先試,迎難而上,銳意進取,將海南師範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逐步發展成為「人才項目引領、研發機構支撐、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的園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如何與室友友好相處?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大三學生王超(化名)從初中開始就住校。他原以為自己集體生活經驗豐富,沒想到大一時也遇到了不少人際困擾。  王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活相對自由,「有的室友玩遊戲到深夜,按滑鼠、敲鍵盤的聲音特別大。如果被遊戲中的隊友坑了,他還會情緒激動地大吼大叫,影響別人休息。」  「我和室友經常因為宿舍打掃問題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