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圖書館裡為何見不到你的身影?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鄧鈺

  圖書館被譽為大學的心臟。

  然而對於大學圖書館,不同年代的人卻有不同記憶。一些「70後」「80後」這樣回憶大學時代:每天上完課都要到圖書館看本書,不然總覺得缺點什麼。每臨長假,學生們便搶著去圖書館借假期讀物,唯恐晚了,好書被借走了。

  但在「90」的印象裡,此番情景不再,圖書館更多是同學們考試的突擊自習室,高校圖書借閱量逐年下降,相比過去,圖書館裡的「閱讀熱」冷了。

  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困惑:為何高校圖書館越建越大,看書的學生卻越來越少?在資訊時代背景下,圖書館裡的大學生去哪了?如何讓他們重返圖書館?

  現象

  圖書館的「閱讀熱」冷了

  「走!到圖書館看書去。」你有多久沒聽到這樣的話?

  對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蘇州來說,上一次聽到這句話還是中學時期。「上了大學後,少了父母和師長的約束,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多了,讀書反倒少了。」他說,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自己傾向於選擇利用更多的時間去嘗試多種可能性,比如去旅遊、學攝影、玩樂隊和談戀愛等等。「不想給大學生活留下遺憾。」

  部分學生表示,平時雖然有去圖書館的習慣,但大多時間是去自習的,很少主動借閱圖書。

  「平時專業課的知識都看不完,看課外書的時間寥寥無幾。而且一有時間,都想出去玩或看部電影放鬆一下。」海南醫學院臨床學院大三學生小呂表示,由於課業任務繁重,生活中除了休息外7成以上時間都用於鞏固專業知識了,幾乎沒有時間進行閱讀。

  高校圖書館越建越大,藏書越來越多,但學生的閱讀熱情卻日漸冷卻。多項調查顯示,近年高校大學生進圖書館人數和借閱冊數均呈大幅度下降。

  探究

  這些學生們去哪兒了

  「學生少進圖書館,和資訊時代閱讀方式的改變也有關。」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黨委書記陶海生表示,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資訊時代的發展,大學生閱讀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多元化,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腦和kindle等電子書的出現改變了閱讀方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電子閱讀;另一方面,資訊來源更加多元,除了書本,人們可以從論壇、新聞網站和社交網絡獲取信息。

  然而,問題不僅僅出在學生不再熱衷紙質閱讀,包括電子閱讀在內的大學生整體閱讀意願也並不樂觀。記者了解到,隨著時代發展,大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或是宅在宿舍裡上網看視頻、打遊戲和刷微博,或是上培訓班、社團、兼職和旅遊等,多樣的活動擠佔了閱讀時間。

  「大學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將學生『拉』出圖書館。」海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餘升國認為,大學生到圖書館的勁頭不如從前,和大學生在面對各類誘惑時,對自我的管理和定位也有關係。現在的學生不再只看重讀書,還著重培養人際交往和綜合素質能力,結果有利有弊。」

  海口某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雷老師介紹,在高職院校,學生更看重就業率和求職機會,傾向於花費更多時間尋找實習和實踐機會。

  建議

  碎片化資訊難構思想

  「在各類網站和社交媒體上進行閱讀,能獲取的只是碎片化的資訊,無助於深刻思想的形成。」陶海生表示,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形成,必須要在深度閱讀中,與作者進行思考,再結合自我的經歷和所處時代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將他人的思索內化為自我的思想。「否則,看得再多資訊都只能讓自己變成『包打聽』,而不是擁有獨到思想的專業人士。」

  不少學生對此觀點表示認可。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一學生郝振寧認為,電子圖書並不能取代紙質書籍。「電子書更適合快餐式閱讀,如果要對書本進行精讀或科研,往往需要做標記,並反覆閱讀,在這點上紙質書籍更能勝任。」

  「大學是一個有夢想有闖勁的時期,但在仰望星空時,必須腳踏實地。」餘升國表示,人生的長遠發展,必須依靠紮實的知識積累來培養出完善的知識構架和宏觀的格局事業。這些必須在讀書和學習中積累,是參加社團、實習和打工等途徑無法獲得的。「回到書桌上,通過完整的、體系化的閱讀來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是每個大學生不可錯過的一課。」

  學者建議,在大學時期,學生可多閱讀本專業的學術經典著作以及文史哲類大家經典。這些著作的流傳,經過歷史篩選和證明,對人們的思想構建和價值觀形成,更具參考意義。同時,學生在面臨各類誘惑時,必須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學會在學習中完善自我。

  反思

  圖書館也應與時俱進

  大學生遠離圖書館不止其自身的原因,積極面對大學生閱讀熱情下滑的挑戰,將大學生「拉」回圖書館也是高校的責任。這是採訪中很多學者表達的共識。

  陶海生分析,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師生的閱讀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圖書館的紙質圖書已不再是閱讀的單一來源,高校圖書館應該走出「舒適區」,與時俱進地積極應對挑戰。「現代的大學圖書館,應主動應對閱讀方式的變化,開發更多的電子閱讀資源,打造數位化網絡平臺,讓師生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數字資源服務。同時,要藉助新媒體等學生樂於接受的手段,及時發布書訊,與學生互動交流。」

  此外,專家建議圖書館應及時更新閱讀書目,除了經典名著和專業書籍外,增加符合學生閱讀興趣和時代發展需求的書目。

  據了解,為了讓大學生重返圖書館,我省多所高校已經做出探索:開設系列講座和沙龍宣傳圖書館資源,引導學生交流讀書體驗;購買國內外權威電子資料庫和期刊雜誌,讓學生能夠使用圖書館資源進行學術研究;通過增設空調、無線網絡等措施更新軟硬體設施,將更多學生吸引到圖書館。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能多些公共圖書館麼?
    海口市公共圖書館僅3個  在調查海口公共文化建設時,團隊成員獲取了一組令他們震驚的數字,「海口一共只有22個圖書館,其中18個為大學圖書館,1個為某度假酒店圖書館,只有3個屬於社會大眾可以共享的公共圖書館,除此之外只有少量鄉鎮街道有不對外開放的小型閱覽室。」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圖書館佔座別太任性
    ■ 實習生 鍾圓圓  近日,海南師範大學報官方微信上一篇名為《圖書館能佔座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大圖書館榮獲二等獎
    本報海口10月28日訊 (記者周元 通訊員王琦)「首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總決賽近日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村裡可一鍵直達海大圖書館
    黨建書刊、科普書籍、農村種養植技術書籍、小說散文、兒童讀物……文化室裡,6排書架已經擺上各種類型的讀物,共有藏書1000多冊。讓李陳周開心的是,文化室裡有8個閱覽座位,還配有2臺電腦,「送了書就等於送文化,以後我們幹農活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翻書或者上網找答案,這都要感謝楊隊長。」  村民口中的「楊隊長」,是上紅興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楊元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本期海南周刊重點關注那些傳播海南鄉土文化的代表性微信公眾號,希望能夠以點見面,讓讀者窺斑見豹,藉此也捎帶了解運營者的樂趣和艱辛。  「大雁翁哎大雁翁,長腳長手掠過東。上紅薯園挖薯吃,下大海邊挖沙蟲。挖給誰?挖給公,公打一槍翻咕咚……」  你可曾上山挖過薯?又可曾下海挖沙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年紀輕輕為何「老掉牙」?
    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海南省口腔醫學中心和海南口腔醫院發現,中青年缺牙在口腔門診中同樣佔據了很大比重。  根據最新一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35歲-44歲中青年齲病(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患病率為88.1%,25歲至44歲的中青年人群中,每4人就有一人缺牙。  到底是誰在「謀殺」年輕人的牙齒?日常護齒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客從海南來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漢書·地理志》中的這段文獻,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有關東南亞的最早記錄,也是東南亞歷史、馬來西亞歷史開始見諸文字的最早記錄。  據海南大學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和馬來西亞史學家的考證,《漢書》記載的「都元國」,就是今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龍運,那裡是當年中印之間海上交流必經之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截至目前,全國99%的椰子樹分布在海南,海南椰子種植總面積有60餘萬畝,年產椰子約2.4億個,而我國每年需要從東南亞進口椰子約25億個,椰子產品加工原料基本依靠進口。  推廣種植椰子為何不順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所長王富有認為,一方面,一些地方管理不善,導致椰子低產;另一方面,未選用高產高效的椰苗,傳統椰子經濟效益不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薯泥
    ■ 馬思源  海南的紅薯葉是一味蔬菜,碧綠綠的葉,水嫩嫩的梗兒,一拃多高,整整齊齊碼在菜架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教室裡,外籍教師和學生們一問一答,氣氛輕鬆歡樂;教室外,家長們認真觀看,不時被課堂氣氛所感染露出笑容。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面世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衛小林)9月8日下午,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體驗專場活動在海口中視國際影城國秀城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流浪者進圖書館彰顯文明氣度
    網友潛意識裡所要表達的正是對流浪人員及其閱讀權的歧視,而這種歧視發生的地點正是寓意文化開放、包容的圖書館裡,在精神文化的高地裡精神矮化的醜陋思想才是最值得批判的。館方的「開放、平等」的回應值得肯定,其實類似的爭議言論已經多次發生,杭州市圖書館館長褚樹青在2009年的一句回應「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曾風行網絡,更被業內人士奉為圭臬。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