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面世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衛小林)9月8日下午,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體驗專場活動在海口中視國際影城國秀城店4號氣味電影廳舉辦,100多名受邀影迷和媒體記者懷著好奇心走進影廳,體驗了海南影院中出現的又一新生事物——氣味電影。

  據該影城工作人員介紹,氣味電影廳是海口中視國際影城與深圳思考力公司合作引進的項目,觀眾通過頭部佩戴氣味發生設備,在影廳觀影時不僅能體驗到傳統的視覺、聽覺效果,而且還能通過專業放映設備觸發觀眾的第三感官——嗅覺去體驗影片中的氣味,「聞」到電影中不同場景裡的不同氣味,向「走進電影」又邁進一步。

  海南日報記者與影迷全程欣賞了《碟中諜6:全面瓦解》片方特供的氣味版,放映一開始就聞到了一股淡淡的香水味,後來隨著劇情推進,槍戰的煙火味、曠野裡的清新氣息等相繼飄出,讓觀眾在視覺、聽覺之外又給嗅覺增加了體驗,感到現代科技給電影又插上了神奇的藝術翅膀。

  據悉,海口中視國際影城國秀城店氣味電影廳現為海南第一個,而目前全國氣味電影廳還不到10個。海南中視院線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海口、三亞、儋州、瓊海等地建設更多氣味電影廳,讓更多影迷體驗到氣味電影。

相關焦點

  • 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面世 觀眾觀影時可體驗影片中的氣味
    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面世  影迷觀看氣味電影時頭上又多了一個設備。本報記者衛小林攝  海南日報海口9月8日訊(記者衛小林)9月8日下午,海南首個氣味電影廳體驗專場活動在海口中視國際影城國秀城店4號氣味電影廳舉辦,100多名受邀影迷和媒體記者懷著好奇心走進影廳,體驗了海南影院中出現的又一新生事物——氣味電影。
  • 海南首例氣味影廳 進駐中視影城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9月8日訊(記者梁冰)今天下午,海口中視國際影城(國秀城店)4號氣味電影廳舉辦「海南首例氣味電影廳體驗專場」活動,正式宣告海南首例氣味電影廳進駐中視影城國秀城店。    什麼是「氣味電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上個世紀中葉,考古學家在柔佛河流域發掘出許多中國秦漢兩代的陶器殘片,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正確性。  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周偉民、唐玲玲夫婦準備寫《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一書時,曾兩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調查,看見當地農戶耕地時,挖出了我國北宋淳化(990-994)至南宋(1241-1252)年間的古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我省椰子種植推廣難 進口椰子也解不了「渴」  海南椰子種植總面積僅60餘萬畝,年產椰子約2.4億個,而我國每年需從東南亞進口椰子約25億個,椰子產品加工原料基本靠進口,卻仍然供不應求  8月18日清晨,萬寧市禮紀鎮蓮花村老羅村民小組,54歲的椰子種植大戶羅世傑領著收購商在他的椰子園採收椰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60個孤兒感念黎媽媽」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不是親情,勝似親情。儋州女子黎福煥,1959年在公社孤兒院工作期間,精心照料了60多個孤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民大會堂的海南聲音
    來,在「紅梅報春圖」巨幅畫作前留個影。這幅國畫是著名畫家王成喜的傑作,千年老樹幹上紅梅怒放,紅火熱烈,令人振奮。  人民大會堂集中了祖國各地許多畫家的畫作。其中一幅巨幅國畫由海南畫家鄧子芳創作,名為《春色秀群山》。這幅畫作充滿濃鬱的南國風情,以霧靄繚繞的黎山為依託背景,一派南國靈透秀美的景色。  記者席設在三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 本報記者 孫慧 通訊員 楊世華  7月4日到8月16日,上海市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周玉斌來海南省規劃委員會掛職時間已經有1個多月了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梵音綿綿永慶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超  通訊員 鄭志宗   海南歷史上的永慶寺,一說始建於唐代,一說建於北宋熙寧中期(約1068-1077年),這在明代正德《瓊臺志》、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和嘉慶二十五年的《澄邁縣誌》中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