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而朋友圈作為微信的重要功能,又是網友們分享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重要網絡領地。微信公眾號的誕生,正是為渴望快捷廣泛獲取信息的人們,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務職能。
在琳琅滿目的微信公眾號中,與海南息息相關的公眾號同樣車載鬥量。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號搜索一欄輸入「海南」二字,出現的公眾號數不勝數。它們或是為受眾講述海南人文歷史,介紹海南自然景觀,又或者是充當「服務員」的角色,為在海南生活、旅遊的人們提供衣食住行之信息,令人愛不釋手。
本期海南周刊重點關注那些傳播海南鄉土文化的代表性微信公眾號,希望能夠以點見面,讓讀者窺斑見豹,藉此也捎帶了解運營者的樂趣和艱辛。
「大雁翁哎大雁翁,長腳長手掠過東。上紅薯園挖薯吃,下大海邊挖沙蟲。挖給誰?挖給公,公打一槍翻咕咚……」
你可曾上山挖過薯?又可曾下海挖沙蟲?
如果你居住在城市裡,卻又恰巧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微信公眾號「村語在線」的這首《大雁翁》或許能喚醒你對海南最深遠的鄉土記憶。
在海南島的中西部地區,一條全長232公裡的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過瓊中、五指山,在樂東轉向西北,最後從東方穿過昌江的昌化港西流入海……這條河流叫昌化江,所到之處兩岸林木蔥鬱,山巒延綿,層層疊疊直至遠方。
《大雁翁》就是昌化江流域廣泛傳唱的村話童謠。悠揚的笛聲,點綴著清鈴般的水聲,鼓聲細密之中只有3句歌詞、寥寥40餘字,經過稚嫩童聲用村語和普通話循環詠唱,竟不知不覺把人們帶近了繁茂寧靜的昌化江邊。
海南方言的守護者
靠江築家,以海為鄉,依託著宜人的自然環境而生的昌化江畔人,世世代代嬉戲勞作,也逐漸衍生出了反映當地村民生活實景、以村話為詞的村調。
記者從微信公眾號「村語在線」上了解到,村話的使用者大多生活在海南島西部昌化江下遊的東方和昌江,沿河而建的51個(含雜居)村莊,歷史上先後同屬昌化、昌江和昌感管轄,他們稱自己為「村人」,稱自己的語言為「村話」。
像《大雁翁》這樣的村話歌曲,「村語在線」上還有很多,如上勸君臣、下勸老小,再勸世人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十勸歌》;又如教人為善,闡述了不少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月出東邊月彎彎》和《高高是天低低地》。
「說村語的後生」是「村語在線」的創始人,也是土生土長的東方人。他介紹,現在說村話的居民僅有10萬人左右。更令人遺憾的是,在說村話的東方、昌江的51個自然村落裡,家長們也大多有意或無意地只向孩子傳教普通話,讓村話方言逐漸衰落成為必然……傳承村話這一語言文化,便是他們成立「村語在線」的初衷,希望能以一方方言唱一方歌曲,以一方歌曲譜一方生活。
當前,包括《大雁翁》在內,「村語在線」中「村歌匯」一欄共發布了14首村歌。除卻村歌,村話在線還匯集發布了諸多和村語相關的文化知識:有著書——歐陽覺亞《村語研究》、符昌中《海南村話》、吉君臣《村話民歌精選集》等;有民俗文化——製酒曲、釀酒,以及村話人通行的酒令歌……
海南方言種類繁多,除了海口、文昌、定安等市縣普遍使用的海南閩語之外,還有黎話、臨高話、儋州話、軍話、苗話、回輝話、邁話和疍家話等等,可謂在這片島嶼上交織出一片燦爛的語言文明!這些寶貴的語言財富為人們所珍視,致力於弘揚其精髓的公眾帳號層出不窮。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嶄露頭角、以海南方言歌曲而被人熟知的強哥音樂工作室,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就直接表明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推廣海南方言歌曲」為己任的立場,發布了海南歌手吳曉芸的《石榴園》等一批海南方言歌曲。一句「樹上石榴毋講話,我妚心今瞑但顧是亂」,不用海南方言如何唱得其中神韻,不識海南方言如何領悟其中深情?
而微信公眾號「傳棋工作室」和「BOBOYEAH」更是致力於打造海南方言的「蝦醬課堂」,通過生動可愛的綠椰形象——波波椰和搞笑視頻的形式教人們學習海南方言。「『熱哇』『熱哇』,讀快一點就是『rua』『rua』,這就是『熱』的海南方言發音了」一類的「金句」層出不窮,讓人啞然失笑又印象深刻。工作室負責人王傳棋說,「我們之所以賦予波波椰與眾不同的生命,就是希望藉助它的力量,為深度挖掘和廣泛傳播海南文化做點事情。」
「海南80後」雖不是語言類微信公眾號,但在其發布的多條歷史消息中,與海南方言有關的所佔比重達到十之五六——馬來西亞瓊僑麥英演唱的海南話歌曲《一家人》催人淚下,《海南省居民常用的10種方言》令人驚奇,《海南妹子用海南話+英語介紹五指山》又讓人忍俊不禁。
最近幾天,海南日報記者的微信朋友圈又被《最愛的東方黎族歐歐調》「霸屏」,這條由網友姚俊宇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向大家介紹了藏在深閨人未知的黎族歐歐調,揭開了黎族少女「真的好想你,卻不敢去見你。夢裡遇見你,也不敢在一起」的青澀與深情。
瓊味美食的推介者
吃能解千愁,對於一個「吃貨」而言,無美食而不歡。
可是怎麼才能不斷地發現美食?火候是烹飪的關鍵,原創的文案則是美食系列公眾號在宣傳美食時的一道「秘方」。語言時而平實猶如文火慢燉細細入味,時而精美俏皮又如猛火翻炒香氣四溢輕觸味蕾。配之「色澤鮮香」的圖片,網友們總能三不五時地在微信公眾號裡找到好館子。
《一口蟹鉗肉,化解心中愁》《這家外賣一定下了迷魂藥,戒都戒不掉。現在又來鹽焗麻辣海鮮!我和你拼了!》《一碗海南稀飯,後宮佳麗三千》……這是微信公眾號「海口飛特」的幾篇推送。
「海口飛特」的創建者是兩位「70後」——陳煒和張煒。2013年年中,他們開始籌備「海口飛特」微信公眾號, 2013年年底,「海口飛特」正式上線。
兩年多的運營中,「海口飛特」逐漸成為「吃貨」們喜聞樂見的微信公眾號。在每條推送微信的留言區,常常可以看到網友熱火朝天的留言:「大半夜看這種東西簡直是找罪受」「我要吃!我要吃!」……這種喜愛不僅表現在線上,在線下被「海口飛特」推薦過的餐廳常常是一座難求。最常聽見粉絲的反饋就是:「太好了!飛特又推新的美食了……鬱悶,這家餐廳又要排隊了!」
值得一提的是,「海口飛特」不僅僅只是推送美食和餐廳,作為一個「有情懷」公眾號,它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推出的紀念抗戰老兵特輯同樣廣受歡迎,而其反映海口城市建設進程的《海口,一半天堂,一半地獄》,以及反映海口小市民生活狀態的《坡博市場阿vo的流水帳》等文章也賺足眼球和轉發量。
有多少人就是因為難捨舌尖那一抹滋味,永遠地戀上一座城、一個人?熱愛生活的海南人,向來
下轉B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