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2021-01-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孫慧 通訊員 楊世華

  7月4日到8月16日,上海市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周玉斌來海南省規劃委員會掛職時間已經有1個多月了。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海南被國家賦予了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特殊使命,中央和海南省領導對此次掛職幹部又特別關心,如果能為海南出點力,做點事,是我莫大的幸福。」

  周玉斌作為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專家,他曾經帶隊做過亞太地區的城市研究。他認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對外對內都要有思考,要做好頂層設計研究。

  要先建立起一個立體坐標系,找準定位,謀定而後動。「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無成熟經驗可循,需要從不同視角找準對標對象,參照、學習和借鑑。」周玉斌說,海南有哪些短板和優勢?該怎麼建設?要達到什麼樣的開放水平?這些都是要事先理清的問題,按照不同參照體系尋找不同的對標對象,取長補短。

  要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的「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充分利用海南作為島嶼省份的特點,在某些領域率先全國做探索,做好先行先試的範例。「比如英國,是一個多島嶼組成的國家,大不列顛島的人口密度為263.88人/平方千米,與海南島的256.64人/平方千米非常接近,其島域城市群的經濟結構、產業分布、空間體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特點值得借鑑。」

  「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要分清楚哪些是發展的長期目標,哪些是發展的緊迫需求,分階段來一步步探索前行。」 周玉斌說。

  結合自身專業和崗位職能,周玉斌也正在加緊對海南的規劃編制工作做調研。周玉斌說,海南的「多規合一」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此次更多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希望掛職期間,能在海南的規劃編制工作上作出一些探索和創新。

  (本報海口8月16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微信公眾號的誕生,正是為渴望快捷廣泛獲取信息的人們,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務職能。  在琳琅滿目的微信公眾號中,與海南息息相關的公眾號同樣車載鬥量。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號搜索一欄輸入「海南」二字,出現的公眾號數不勝數。它們或是為受眾講述海南人文歷史,介紹海南自然景觀,又或者是充當「服務員」的角色,為在海南生活、旅遊的人們提供衣食住行之信息,令人愛不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除了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外,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是「00後」開學必備的「三件套」。此外,平衡車、無人機等物品也成為吸睛的開學裝備。  「學校校園好大,買個電動平衡車方便日常出行。」海南大學一位「00後」新生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2014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與馬來西亞檳城結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歷史上,中國與馬來亞(含今天的馬來西亞)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撥向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
    這個從海南日報社流出的「號碼」——「1633-2222-12651」,或許能為理解「美好新海南」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是一個特殊「號碼」,一個以實質內容為依託的數字組合,有人說這是通往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的「機要密碼」,有人說這是撥向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也有人說這是新起點上的海南的「身份號碼」。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這個「號碼」非常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邢少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三禾椰娘」在不走商超渠道、不做鋪天蓋地宣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成績,出乎她的預料。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地同類企業強大的營銷攻勢,讓邢少戀感覺壓力不小,有時,她也不得不為內地企業品牌代加工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受訓者的選拔標準為年齡在十四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出身於黎族的名門望族,將來有望成為部族的中心人物,且身體強健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許為藝:提筆畫就意象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第一次見到畫家許為藝,是在海口的一次畫展上。他站在一方長桌前,對著八尺巨幅宣紙揮毫潑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2009年9月,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在海南大學掛牌成立。「這對科研工作用途比較大」,王小會介紹說,「如果做課題,需要了解相關資料,就可以跟我們圖書館聯繫,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諮詢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教育廳在「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建設區域性數字圖書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12月4日,應海南日報記者之請,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梳理了迄今為止島內海南古籍的館藏信息,共有22種之多,其中有6種為《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尚未收錄。  當然,相信民間還有一些古籍還沒有被發現,尤其是那些年月久遠而資料寶貴的家族譜牒。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婦產科「男神」說說心裡話
    海南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調查發現,我省婦產科男醫生數量雖只佔到婦產科醫生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中卻有不少人擔任著醫院的婦產科主任或產科主任,是女性患者的健康保護「男神」。那麼,這些婦產科「男神」們日常工作中都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又是怎樣讓女患者對他們敞開心扉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