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2020-12-27 海南日報數字報
  ■ 吳清雄

  母親離開我已經100天了。百日祭時,重返故裡,只見堂屋靜寂,心裡倍加悽然。媽媽再也不能對我話語,唯有老屋門前的那口古井,那連綿無盡的流淌的泉聲,像她的叮嚀,在我心底敲打聲聲……

  老屋院子裡曾住著我的母親,她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同時也是一位凝結了這片土地深厚菁華的女性。

  2015年7月,當86歲的老母親在這片土地上告別人世的那一刻,我的內心,體驗到了一種深刻的、從未有過的傷痛。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

  幾個兄弟姐妹中,我和母親長得最像:都是瘦弱的身形,兩腮瘦凹的臉龐,高高的鼻梁,有點帶尖的下巴,眼睛不大但閃光。每一次媽媽見到我,眼睛就好像在「說話」:「我的兒來了!」

  也許是我生下來就瘦弱的緣故,媽媽這一生對我多了一份愛憐,她的眼光裡,除了溫暖,還多了一份偏心……

  1960年代,海南鬧饑荒,母親把家中少得可憐的米和地瓜熬成粥,用大勺子慢慢地撇著,我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和我一樣,眼巴巴地守著鍋臺,這是家中最好的美味呀。可是偏心的母親,用大勺子撈啊撈,撈出了滿滿一碗堆滿米粒和地瓜瓤的稠米湯,遞給了我。弟弟瞬間哭了起來,「媽,你偏心!」

  幾十年後,每逢佳節,全家人團聚,這件事情仍時常被母親談起。那時,她盤著腿坐在床上,眯著眼睛,嘴角泛著笑和滿足,她對全家人說,「你們看我偏心?要不是我偏心,你們的哥哥會這麼有出息?」

  都說家庭的哺育是人生命中的第一口「奶水」,無論這個人將來走到哪,也無論他長到多老,在他生命的信息圖裡都會找到這一口奶水的印記。而我的第一口「奶水」,就是母親的愛。

  我在愛中成長。愛,也成為了我生命的底色。

  後來我上小學了,記得媽媽用「土法子」鼓勵我,她說「只要你考第一名,媽就獎勵你5分錢!」要知道,這5分錢對那個年代的農村孩子來說多貴重,那成了我努力的目標。今天看來這教育方式似有不妥,但在1960年代,這樸素的期許令人動容共鳴,我感激母親對我的物質鼓勵,它成為我發奮讀書的一種動力。

  1970年代,高中畢業,回鄉務農。在生產大隊,長不開的我骨瘦如柴,一米六幾的個頭,體重就只有60多斤,人家說我除了骨頭,連包骨頭的肉都沒有,要幹生產大隊的體力活,實在太難了。

  那是集體記工分的年代,講究又紅又專。紅是根正苗紅,專則勞動積極。母親心疼我,可又恐勞動關萬一不過,招工招幹、入團入黨又沒我的份,為讓我完成工分,她咬著牙把我的活兒全扛了。地裡打穀子,肩挑背扛地送到生產隊,直到距稻場還有幾百米,遠遠看到記工分的大門口了,媽媽才放下麻袋,把大袋子落在我的肩頭,「進去吧,孩子!」這一刻,我什麼也沒有說,我什麼也說不出來……

  日復一日的苦力,母親沒有埋怨過社會、沒有埋怨過任何人。她自己也像家門前的那口老井,可以裝進去的東西很多,飽覽世事滄桑。只要家還在,我在,這片可以餬口的土地還在,她的希望就在。

  我相信這是那個年代海南乃至中國大多數的農民的信仰,任勞而無怨,也是母親給我的最平民化的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她讓我對日後人生中的每一種痛苦、喜悅、歡樂、期望,都保持了最敏銳的感受力,而這感受力,支撐我為新聞事業走過了一生。

  1980年代,我成為海南日報記者,在萬寧等地駐站,最喜歡的事就是常到鄉下農村去走走,和農民一塊生活。記者這個職業,在農民的眼裡是「官」,他們什麼話都願意跟我說,這是一種樸素令人愉悅的情感。我的母親是農民,我也是農民,我喜歡和所有像農民一樣,有著樸素面龐和心懷的人交流,而在採訪中,農民們也把我當成知心人。在那樣一個年代,我享受到了當一名記者的幸福。

  我相信這感受源自母親對我的恩澤,以至我快到60歲了,仍然能享受著這樣的幸福。「有寬容的心,要考慮人家的困難,要多幫助人,多做好事,多成全人。」萬語千言的叮囑,好像讓我又回到了兒時。

  我拍著年輕的翅膀在飛,那位一輩子叫我「小狗子」的老人——我的母親,仍然守在家裡。她老了……

  老家院裡挺拔的楊桃樹花開果落,年復一年,收穫的季節是孩子們最歡喜的,而如今我每次坐在這樹下,卻有著無盡的愧疚,這一刻,它們的花果就像無盡的情思碰撞著我的心底……

  質樸單純的母親操勞一生,服侍全家。記憶中,每一次回老家看她,她總是早早地從門口向外張望,一望到我的身影,會趕緊迎出來,拉著手,說個不停。在家小呆半日,母親便不顧高齡,下廚給我做飯,為我做喜歡吃的地瓜飯,或者,也幫我準備一盅酒。她喜歡看著我一口一口地吃下,才覺得心滿意足,這是母親最幸福的時刻,是她的其他孩子——我的弟弟妹妹們讓她享受不到的。而想想當年離家獨自到外邊去闖蕩的日子,轉眼看著兒子,母親常常突然悲從中來,吧嗒吧嗒掉眼淚。

  她說,「坐在你身邊,總好像做夢一樣。」說著說著就想起以前的事,又難過起來。母親把她快年近60歲的兒子仍當作小孩子看,這大致又是老年人的感情,從中倒是真正體味出了天倫之樂。而每次要走,母親總會拉著我的手,十分不舍。她仍站在路邊久久張望……

  再後來,我的母親病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她都在承受著病痛的折磨。雖然遍尋醫藥,終不根治。病痛發作,她疼痛難忍,可多數時候她都熬著,不願聽兒女勸說去醫院。後來她雙腿的主動脈硬化到了危急程度,才勉為其難地被抬去了省人民醫院住院。

  子女探望,母親總是說:「你們都忙,能少來儘量少來。」我的不少朋友去探望她,母親每每總說,「我知道你們是我兒子的好朋友,我一把老骨頭了,不懂說,你們,要幫他……」她一輩子都想有人幫我,母親眼睛望向我,她的目光裡,我永遠是那個沒有長大的枯弱少年,是她最心疼的兒子。

  今年7月,我出差甘肅,我從沒有想過,這一次一別,竟成了終生的永訣。當我含淚奔回家裡,黑夜中,我只能撫摸著她冰涼的身體。我再也無法見到我的媽媽,無法聽到她溫暖的話語,她沒有告訴任何人,靜靜地在深夜離去……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局,就算打死我,我也不會去甘肅出差,我會守在媽媽身邊,就猶如她,一生對我的守候……

  拳拳心曲誰評說 讀與窮鄉老母聽。這一生,我再不會有這樣的情景……但我將始終深記,我的一生,都起源於她,起源於身下的這片土地,她與這片土地同為我生命中偉大的母親,我是這片土地的兒子,她是我的娘親……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母親彌留之際叮囑女兒:「這麼多年你們伺候得很周到,我很滿意,我的後事不要大操大辦。」  蒲麗娜與哥哥、弟弟商量如何辦葬禮時,「不要大操大辦。」蒲麗娜說出了母親的「遺囑」。  哥哥點了一下頭,但弟弟卻有其他考慮:「應該按照村裡以往的習俗,借債也要辦得隆重一些,況且多年前爸爸去世時家境更差,但喪事辦得還算體面,這次也不能失了面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坡嶺上慰英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特約記者 蒙鍾德  臨近清明,在瓊海市石壁鎮萬泉河畔的黃猄溝嶺密林裡,有一座墳墓已有人送去鮮花憑弔。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信社「循環貸」讓農民不「等貸」
    >   本報海口6月12日訊 (記者彭青林 陳怡 通訊員袁國華 陸方)繼成為登陸新三板的首家農信社後,海南農信社創新的步伐沒有停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諺中的天氣預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勤勞智慧的海南農民,善於總結各種自然現象,尤其是氣象方面的科學知識,並把其通俗化,變為諺語之類,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成為「農諺中的天氣預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農民都是靠地吃飯的,當然是什麼賺錢就種什麼!」羅世傑說,海南傳統的高種椰子不像金椰,一般要七八年才掛果,且產量低,一株傳統高種椰子一年的產量只有40個果左右,而一株金椰一年可以結果120個,傳統高種椰子的價格也遠遠低於金椰,經濟效益低,所以農戶都不願意種,「鮮食椰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在這一濃鬱的懷舊氛圍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連日來,帶著攜手前行的心願,傅崐萁偕同花蓮縣議長賴進坤,率縣政府一級主管及縣議會團隊一行40餘人來我省參訪,學習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及推廣經驗。  「走在『1942民國街』上,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中國。」傅崐萁認為此次到海南可謂不虛此行,他希望類似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觀光旅遊可以在臺灣落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築夢」共享農莊
    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共享農民閒置用地,土地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目前,安爍宇已和周邊兩個村莊達成合作協議,以每畝400元的價格租用兩塊集體用地,他希望聯合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80戶至100戶農民一起種植蜜柚,將規模從目前的200畝擴至600畝。同時,在現有4間民宿基礎上再擴建一批,以自然教育為依託,促進農旅融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受訓者的選拔標準為年齡在十四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出身於黎族的名門望族,將來有望成為部族的中心人物,且身體強健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2009年9月,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在海南大學掛牌成立。「這對科研工作用途比較大」,王小會介紹說,「如果做課題,需要了解相關資料,就可以跟我們圖書館聯繫,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諮詢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教育廳在「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建設區域性數字圖書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愛天使 自責母親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通訊員 王琨    她身兼多重角色:軍人、護士、母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改革開放讓「春光」撒向世界
    在這裡,春光公司日消化椰子10萬多個,年需求量近4000萬個,直接為農民增收近億元。這裡是支撐春光公司走得更遠更久的原汁原味原產地;這裡有黃春光規劃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有他要幫助父老鄉親實現的致富夢想……  他創業時的瀝青房還在。瀝青房邊,是一座乾淨整潔的院子,院子裡住著黃春光的父母。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糖年糕
    喜聞那金雞報春,樂觀那爆竹花開,咬一口紅糖年糕,海南人即咬住了美好的新年。  年前的晨光含著花草香,猶如孩童般歡愉,蒞臨了祖母已守望多年的老石磨。從前操縱磨把的祖母,而今換成了勞作的母親,她只能坐在旁邊,按照她的節奏向磨孔中投放一定量的大米,似乎也投放了老人家的樸實心願和流逝的光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雖然澳門擁有比10年久遠得多的歷史,但是這一個特定的10年是如此讓人驚嘆。帶著脫胎換骨的清新,澳門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大步穿越歷史之門,自信地走向下一個10年。  回歸祖國:澳門歷史上最溫情的一刻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壓實責任  嚴守一條生態紅線  穿行於海南中部山區的崇山峻岭,五指山猶如一塊翡翠般鑲嵌其間,放眼望去滿眼皆是鬱鬱蔥蔥。這裡是海南森林生物保護的核心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經濟功能區,擔當著為海南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為全省提供綠色支撐的使命,特殊的市情註定了其難走常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道路。  「我們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蠻幹亂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