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田家少閒月,最怵「人情宴」。

  「2017年,我的全部收入7萬元左右,但有一半卻作為人情支出了。」三亞市海棠區某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某榮有些無奈地說,「因為工作原因,我要與很多人打交道,婚喪嫁娶等人情往來真讓我苦不堪言。」

  這樣的事,並非個例。

  曾經一度,在我省一些市縣,村民在婚喪嫁娶中不惜債臺高築也要擺酒顯闊,陷入越窮越要「鬥富」、越「鬥富」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而礙於情面不得不到場出「份子錢」的村民,即使囊中羞澀也得硬撐門面。

  為改變這種「陋習」,今年以來,我省三亞、萬寧等地一些農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遏制「天價婚禮」,提倡厚養薄葬,此舉不但樹立了新風尚,而且還讓村民騰出了更多精力和財力發展生產,成為鄉村治理的有益探索。

  打腫臉充胖子,「人情宴」上無贏家

  大操大辦紅白喜事,成為苦不堪言的經濟負擔。儘管大家對這種「陋習」都很反感,但礙於情面,很少有人去抵制,輪到自家辦事,也只能隨大流

  就像趕集似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擠滿了農家院落。院內已是人滿為患,院外搭起了帳篷,同時擺起數十桌酒宴,在午宴接著晚宴的「流水席」上,觥籌交錯,人聲鼎沸。這是2018年以前,三亞不少農村婚喪嫁娶的「盛況」。

  說起農村的「人情宴」,許多「吐槽者」認為,「打腫臉充胖子」的事,對各方而言都很難有贏家。

  不僅僅是送禮者感嘆年收入的一半用在「人情宴」上,辦酒者也對接待規模連稱「壓力山大」。

  「以前我們在農村舉行婚禮時,儘管家境不寬裕,仍然借錢大擺宴席,因為擔心村民在背後說『不擺酒是怕人家來吃飯』等閒話。」三亞市吉陽區六盤村村民董文雄說。

  以前,一些大家族的老人去世後,宰牛祭祀,甚至一次性宰20多頭牛,很多白白浪費掉。老家在農村的三亞市吉陽區委宣傳部幹部符聰對此記憶猶新。

  「去年我去參加一個『人情宴』,發現那家主人宰了100多頭豬,豬肉堆放在院子角落裡,很遠就聞到了臭味。」三亞市育才生態區管委會青法村村民黎德說起這事時,下意識地用手捂了一下鼻子。

  三亞市文明辦主任張紅豔介紹,2017年12月,三亞市委宣傳部組織專班對全市各區進行調研發現,農村「人情宴」名目繁多,諸如結婚、生子、升學、喬遷、喪葬等人情往來,讓許多村民不堪重負。「在大多數鄉村中,遇到尖峰時段,一戶村民有時一天甚至會收到四五封請帖,因抹不開面子都要給紅包。一年下來,平均每戶村民要應付10場至20場紅白事。」她列舉道:「不少農戶辦喪事時,一般會保留祭祀豬牛、道公頌經、燒送紙錢、吹唱送靈、搭棚宴請等傳統,耗時很長,一場白事要花費2萬元左右。」

  點評:

  社會學博士、海南大學教授、海口市社科聯主席詹長智認為:陳陳相因的儀式典禮,難免累積一些消極的東西,要在揚棄中與時俱進,要發揮鄉規民約的規範約束作用和基層黨員幹部的模範表率作用,讓節儉的新風樹立起來。

  婚喪簡辦的推行進度之快,出乎意料

  這項改革,契合了群眾的需求,正好讓好面子的群眾「借坡下驢」,人們終於可以從沉重的「人情宴」中解脫出來。因此倡議一出,就獲得了群眾的支持

  為改變這種現狀,今年以來,我省三亞、萬寧等地農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由村民討論通過《紅白理事會章程》《村規民約》。其中很多村規定,「婚事倡導婚車不超過6輛,參與婚宴家庭只來1人(除直系親屬外),每桌支出不超過600元,紅包不超過200元」「喪事簡辦,控制規模,要在3天內出殯」。

  「紅包不超過200元」的封頂,正好讓好面子的群眾「借坡下驢」。一位基層幹部說,之前感覺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改變起來會很難,但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只要有人領頭頂住閒言碎語,群眾的支持度超出了想像。

  「紅白理事會的推行進度之快,出乎我們的意料。」張紅豔介紹,「我們原本是計劃到2018年底,在三亞92個村都成立紅白理事會並確保有效運行,沒想到6月底就實現了這個目標。」

  「因為這個改革,契合了群眾的需求,人們終於可以從沉重的『人情宴』中解脫出來了。」吉陽區大茅村黨支部書記高正才說。

  除了三亞市的鄉村,今年萬寧市北大鎮尖嶺村也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我們村獎懲分明、公平對待。」尖嶺村黨支部書記黃家全說,經過村民討論和表決後,出臺了「紅七條」,對積極參與的村民最低獎勵200元、最高獎勵1000元;還出臺了「黑十七條」,對入「黑榜」者則進行曝光和教育。

  點評:

  經濟學博士、三亞學院盛寶金融科技商學院執行院長高一蘭認為:農村紅白理事會對禮金設置不超過200元甚至100元的「上限」,這實際上是政府調節價格機制在起指導作用,為村民之間提供體面的「人情臺階」,引導他們作出理性的經濟選擇,形成新的價格契約。

  三亞、萬寧等地農村紅白理事會的設計和實踐,是我省鄉村治理的組成部分。政府可以發揮經濟槓桿的調節功能,找準同頻共振的利益連結點,引導村民把精力、財力投入到產業發展上。

  姐弟的爭論

  姐姐認為「祭而豐不如養之厚」,弟弟顧慮村中習俗,到底該如何抉擇?

  10月24日,蒲麗娜回到三亞吉陽區中廖村的娘家老屋,打開窗子,掃地拖地,擦乾淨了桌子和床頭上的灰……就像母親還在一樣,這是母親離開她的第25天。

  今年9月30日,蒲麗娜的母親病逝。按當地習俗,老人過世,從做道場到出殯需要20多天,誰把老人的喪事辦得越隆重就越孝順、越奢華就越風光。可是,蒲麗娜的母親去世第二天就出殯安葬,沒有宰牛祭祀,沒有賓客滿堂。

  蒲麗娜和家人做了不符合習俗的事。

  意外的是,提及蒲麗娜,村裡人不僅沒有風言風語,反而紛紛豎起大拇指稱她是孝女。

  背後究竟有什麼緣由和故事?

  時光回溯到2012年。得知母親患了癌症,遠嫁重慶、已有一個孩子的蒲麗娜與丈夫商量後,一同來到中廖村附近的荔枝溝村生活。他們一邊打工掙錢協助兄弟為母親治病,一邊抽空照顧住院的母親。2016年起,病情惡化的母親癱瘓了,此時蒲麗娜已有了第二個小孩,既要哺育小孩,又要伺候母親。「每天忙得像旋轉的陀螺一樣停不下來。」蒲麗娜回憶。

  近年來,蒲麗娜為母親擦洗身體、接屎接尿,用行動書寫了「久病床前有孝女」的佳話。母親彌留之際叮囑女兒:「這麼多年你們伺候得很周到,我很滿意,我的後事不要大操大辦。」

  蒲麗娜與哥哥、弟弟商量如何辦葬禮時,「不要大操大辦。」蒲麗娜說出了母親的「遺囑」。

  哥哥點了一下頭,但弟弟卻有其他考慮:「應該按照村裡以往的習俗,借債也要辦得隆重一些,況且多年前爸爸去世時家境更差,但喪事辦得還算體面,這次也不能失了面子。」

  正在姐弟意見不一時,中廖村紅白理事會派人來弔唁蒲麗娜的母親,建議他們喪事簡辦。

  儘管有思想鬥爭、有面子觀念之別,蒲氏兄妹最終還是決定簡辦,沒有按照舊習俗宰牛祭祀,只邀請直系親屬和鄰居參加簡化的葬禮。

  「蒲麗娜在母親生前貼心伺候,母親離世後主張簡辦喪事,真正做到了厚養薄葬。」中廖村紅白理事會副秘書長黎慧爽說。

  點評:

  詹長智認為:婚喪嫁娶儀式具有守望相助、社會教化、社會整合、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比如葬禮中追思先人、不忘根本,婚禮中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勉勵夫妻互敬互愛,這些積極因素應該保留,但擺酒比闊、奢侈浪費,這些應該予以摒棄。

  新娘的微信朋友圈

  婚禮簡辦,意義不減。政府因勢利導舉辦集體婚禮,既不鋪張浪費又不落俗套

  5月份的微信朋友圈記錄著王強的幸福時光:

  5月17日,3張試穿婚紗的照片。

  她寫道:開心激動!

  5月18日,一段太陽光暈視頻。

  她問:會有奇蹟發生嗎?好期待呀!

  5月19日,4段婚房視頻,婚床上,是紅色的天鵝裝飾和玫瑰花瓣擺成的愛心圖案。

  她說:不捨得睡上去,怕弄亂了「愛心」。

  5月20日,轉發海棠區「新時代·新風尚」集體婚禮視頻和圖片,而她和丈夫張少安正是其中一對新人。

  很多女孩覺得結婚這個人生的重要時刻,要辦得隆重奢華才有意義。可是這對新人,他們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走進了他們位於三亞市海棠區藤海漁村的家。「集體婚禮,既不鋪張浪費又不落俗套,收穫了親朋好友的祝福,那是我們特別幸福、特別難忘的時刻,這樣的婚禮對我們很有意義!」王強回想當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

  海棠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偉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海棠區各村在成立紅白理事會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打造「升級版」,弘揚「喜事新辦」的風尚,徵集到9對新人,於今年5月20日舉辦了海棠區首屆免費集體婚禮,群眾反響特別好。今後,他們將每年持續開展這類活動,因勢利導,吸引更多的農村青年男女參與,促進移風易俗。

  點評:

  高一蘭認為:面向農民免費舉辦集體婚禮,是地方財政主動作為,運用經濟槓桿調節農村婚禮中合理經濟行為的體現,減輕了參加者的經濟負擔,有利於在農村樹立新風尚,值得推廣。

  父母的「小算盤」

  大操大辦既讓自己費心費力,又讓親友增加負擔,還不如省下錢和精力發展生產,一家人把小日子過得更好

  山巒重重,道路彎彎。

  10月18日,經過數公裡崎嶇的山路後,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了三亞市吉陽區六盤村,蒼翠之中一幢造型精巧的小洋樓躍入眼帘,這是女孩董佳佳的娘家。她的父親董文雄、母親符春華,都已年屆六旬。家裡有近20畝進入豐產期的芒果林以及檳榔林等,每年穩定收入10餘萬元。董文雄自己設計修建了一幢小洋樓,一家人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今年5月20日,董佳佳與男朋友肖建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簡辦。

  「我是在電話中跟父母提出來的,沒想到他們很快就同意了。」董佳佳說。

  董文雄坦言:「這些年來,我們也參加了許多婚喪嫁娶的儀式,禮金並沒少支出。如果女兒出嫁不大辦酒席請客,以前開銷的那些禮金就無法『回籠』,實際上是『打水漂』了。」

  既然明白這個「帳」,為什麼董家同意了簡辦婚禮呢?

  「我們農活太忙,女兒佳佳出嫁,如果擺酒宴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董文雄說,「村裡的紅白理事會一宣傳、一算帳,我們認識到大操大辦既讓自己費心費力,又讓親友增加負擔,還不如省下錢和精力發展生產,把小日子過得更好。」

  點評:

  高一蘭認為:農村推行紅白理事會制度,就是要讓農民成為理性人,讓農民理性地用好手中有限的經濟資源。如果他們在婚喪嫁娶中一味地攀比,那麼就不能理性地權衡自身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收益,有限的資源也沒有用到「刀刃」上。只有他們既在彼此交往中一定程度上表達親友間情誼,又還留有足夠資源用於農業生產、發家致富,才算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

  (本報三亞10月25日電)

  農村婚喪習俗由來已久 但鋪張浪費、炫富攀比之風令人詬病 在海南農村一些村民開始轉變觀念 正在發生的改變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

  總策劃:曹健 蔡瀟 陳成智 執行總監:齊松梅 許世立 版面設計:張昕 視頻拍攝:袁琛 視頻剪輯:李瑋競 實習生:符慧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個錢渡」到客滾輪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今年是海南解放66周年,也是「十萬人才闖海南」的第28個年頭。66年來,海口港口的變遷見證了海口城市東拓西進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海口城市的飛速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伴娘要給新娘份子錢嗎 結婚份子錢給多少吉利
    那麼對於參加婚禮的伴娘來說,是否要隨份子錢呢?關於伴娘要給新娘份子錢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伴娘當天的省份特殊,但是份子錢作為對新人的一種美好祝福,也作為婚禮形式的一種,所有賓客來參加婚禮都是要出份子錢的,因此伴娘也不例外,也要出份子錢。2、那對於伴娘來說,份子錢一般給多少呢?一般什麼時候給比較合適呢?伴娘的份子錢,一般在婚禮進行的前一天,交到新娘的手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使船員是怎樣煉成的?
    ■ 本報記者 王黎剛  為了參加7月份開賽的2019至2020賽季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海南日報女記者孫婧日前到達英國樸茨茅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大學:打造高層次人才匯聚高地
    去年8月被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以來,她及家人已適應了在海南的工作生活。  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高層次人才引進是關鍵。記者從海南大學了解到,去年一年,該校通過出臺《海南大學關於人才引進標準與待遇的規定(試行)》等一系列措施,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全年新增省部級以上專家13人,新增博士更是人數過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治癒系海南:養眼 養心 養生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大眾對健康的需求逐年提升,康養需求不再是老年群體的專屬話題。而隨著我省康養旅遊產品的不斷豐富和升級,康養旅遊正成為我省旅遊的一大亮點。  優質資源帶來市場契機  「冬天待海南舒服啊,氣候好、空氣好、環境好,咽炎症狀都減輕很多,身邊好多親朋好友過來了。」因為擔心秋冬季節流感高發,來自吉林的張愛國和老伴上個月就「遷徙」到了瓊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