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大愛天使 自責母親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通訊員 王琨

  

  她身兼多重角色:軍人、護士、母親。

  她無法面面俱到:作為我國首位執行護航任務的女護士長,在完成長達243天的海上護理任務的同時,她只能把年僅5歲的女兒留在家中,為此她常常覺得愧為「媽媽」。

  她叫胡愛霞,是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紮根護理行業已經18年。

  明天既是護士節,又是母親節,記者今天採訪了胡愛霞和她的同事,聽她們講述了胡愛霞的故事。

  波峰浪谷間的接診

  誰說女子不如男?胡愛霞的經歷也許會讓很多男性自愧不如。

  在先後完成了「神四」、「神五」、西沙醫療值班、博鰲亞洲論壇等130餘次衛勤保障任務後,2008年12月,胡愛霞臨危受命,隨海軍編隊赴索馬利亞和亞丁灣海域,成為我國首位執行護航任務的女護士長。

  護航中,貨輪「振華四號」向編隊發出救助電話,一名船員突然發病,陷入昏迷。胡愛霞所在的醫療隊隨即決定乘坐救生艇前往救援。

  待小艇艱難地靠近貨輪時,胡愛霞傻眼了。「必須藉助軟梯才能攀爬上10米高的貨輪,我恐高,而且軟梯還在劇烈地晃動。」胡愛霞所說的這種軟梯,由粗糙的麻繩編成,即使是專業的水手爬起來也十分吃力。

  「一直告訴自己別怕,根本就不敢往下看。」終於攀爬上了貨輪,胡愛霞的作戰服早已被汗水浸溼,手也被勒得通紅,來不及歇息,她緊急投入了對患者的救治中。

  243天的護航經歷中,在波峰浪谷間,胡愛霞接診了700多人次。她開創了當時中國女軍人隨艦出海最長的時間紀錄,被評為「十佳護航尖兵」,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工作容不得開玩笑

  胡愛霞這朵「南丁格爾」之花,花開深藍,香溢天涯。

  急診科是急重症患者就醫的第一站,工作任務繁重、護理技能要求全面。身為護士長的胡愛霞,既苛於律己也嚴於律人。

  這一點,護士胡琴感受頗深。因為護師考試近在眉睫,即將赴考的她心裡十分焦慮,工作上出現懈怠,巡視工作被其忽略。這一切,讓胡愛霞發現了。

  「護士長很生氣,一直告誡我,和生命打交道,容不得開玩笑……」嚴厲的批評,讓胡琴眼圈泛紅。可是,讓胡琴沒有想到的是,在後來的日子裡,胡愛霞不僅細心地為她提供備考建議、緩解心理壓力,甚至在臨考前的一周還給其放假,由她來頂班。胡愛霞是科室裡出了名的「候補隊員」,替年輕護士頂班是常有的事。

  「有時護士長24小時加完班後,還得繼續為我們頂班。」在胡琴等護士的眼中,胡愛霞是公認的「大姐大」,她獨創的「科室戒律」默默地守護著科室裡的28名「白衣天使」。

  在急診科,護士懷孕後無需上夜班,重新排班後出現的人員缺漏,由護士長頂替;

  在急診科,護士長需比護士早到晚退至少半個小時以上……

  出色的護理服務,使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成為業界榜樣,連續兩次獲得三亞市優秀護理單位和海南應急醫療先進單位,胡愛霞也被評為「優秀護士長」。

  女兒長發變短髮的自責

  白衣天使的榮光,照亮了傷病員康復的希望之路,溫暖著後輩的心靈。背後卻是一位母親的深深自責。

  執行護航任務時,胡愛霞的女兒王曉暉才5歲,當得知媽媽將遠行時,「她晚上睡覺都緊緊地抱著我,總是追問著為什麼別人的媽媽不去出海?」帶著女兒厚厚的相冊,胡愛霞含淚登艦。

  每周一次10分鐘的通話,難解胡愛霞的思女之情。「經常拿著相冊在被窩裡翻看,很想她。」六一兒童節時,看到央視錄播的隨艦軍人子女的視頻中女兒的影像。那一刻,胡愛霞淚如雨下。

  一頭短髮的曉暉出現在鏡頭前。「她長頭髮梳著辮子時可漂亮了,他爸爸在家帶她,只能給她剪了短髮,方便梳洗。短髮剪得不太成功,就像個雞窩頂在頭上。」提及此,胡愛霞又一次淚眼朦朧。

  (本報三亞5月11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海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的安排部署,在做好省內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舉全省之力向湖北派出7批醫療隊,並捐助醫療和生活物資支援湖北武漢、荊州抗擊疫情,在「全國一盤棋」的抗疫大局中,體現海南擔當,彰顯大愛情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糖年糕
    喜聞那金雞報春,樂觀那爆竹花開,咬一口紅糖年糕,海南人即咬住了美好的新年。  年前的晨光含著花草香,猶如孩童般歡愉,蒞臨了祖母已守望多年的老石磨。從前操縱磨把的祖母,而今換成了勞作的母親,她只能坐在旁邊,按照她的節奏向磨孔中投放一定量的大米,似乎也投放了老人家的樸實心願和流逝的光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婦產科「男神」說說心裡話
    海南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調查發現,我省婦產科男醫生數量雖只佔到婦產科醫生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中卻有不少人擔任著醫院的婦產科主任或產科主任,是女性患者的健康保護「男神」。那麼,這些婦產科「男神」們日常工作中都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又是怎樣讓女患者對他們敞開心扉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點評:  社會學博士、海南大學教授、海口市社科聯主席詹長智認為:陳陳相因的儀式典禮,難免累積一些消極的東西,要在揚棄中與時俱進,要發揮鄉規民約的規範約束作用和基層黨員幹部的模範表率作用,讓節儉的新風樹立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帶著脫胎換骨的清新,澳門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大步穿越歷史之門,自信地走向下一個10年。  回歸祖國:澳門歷史上最溫情的一刻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10年前的12月20日,一個澳門小女孩的稚嫩歌聲在小城迴蕩,它將愛國詩人聞一多80多年前的血淚傾訴化作了對母親的綿綿柔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