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農信社「循環貸」讓農民不「等貸」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6月12日訊 (記者彭青林 陳怡 通訊員袁國華 陸方)繼成為登陸新三板的首家農信社後,海南農信社創新的步伐沒有停歇:省農信聯社今天召開發布會,在原有「一小通」小額貸款模式的基礎上推出「循環貸」,50萬元以下小額貸款5天辦結,並通過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實現貸款24小時隨用隨還,以此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裡」,讓農民的融資需求不再「等貸」。

  推動流程、時空、渠道創新

  「實現普惠金融的關鍵,在於可獲得性和便捷性。」省農信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說,圍繞這兩個關鍵,此次「升級」進行了3大創新:

  一是改變了「每放一筆貸款就要走一遍流程」的傳統模式,一次授信、總額控制、多次使用、隨貸隨還,對誠信客戶的貸款合同年限可長達10年甚至更久;二是突破了營業網點、信貸員等時間、空間、人員對金融服務的限制,一個網點授信,全省所有網點可以放款;三是網際網路金融和線下業務相融合,實現「線下授信、線上運行」。

  省農信社承諾,2萬元以下貸款當天申請、當天辦結,2萬元以上至10萬元以內貸款辦結時限也縮短為2天,10萬元以上至50萬元以內貸款辦結時限縮短為5天。

  滿足農民增收新需求

  「省委六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推廣小額信貸支農新模式,指明了我們創新的方向。」吳偉雄說,海南的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與小額貸款推出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要通過創新讓農民拿到貸款更加容易、更加方便、更加陽光。

  據悉,海南農信社成立7年以來,逐步探索出了海南獨有的一小通模式,累放小額信貸63萬多筆、近130億元,惠及農戶51.8萬戶。但隨著發展,農民對進一步提高貸款額度、簡化貸款手續方面的呼聲日益強烈。

  吳偉雄表示,下一步,農信社將把業務重點放在50萬元以下小額貸款。如果說以「八專四交」為基礎的「一小通」是單軍作戰,那麼增加了電話、網絡、手機等多種服務渠道的「循環貸」就是立體作戰,更加符合業務調整和農民增收的新需要。

  草根金融「觸網」新探索

  「循環貸」對O2O(線上線下)鏈條的打通尤為引人關注。「通過大數據,我們實現良好的風險控制,為O2O打下基礎。」省農信社聯合社副主任陳奎明說,「一小通」實踐積累了海量的金融交易數據和客戶信用數據。此次「升級」就是建立在對這些大數據的分析之上,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客戶信用情況進行評級,自動控制風險。

  比如,如果農戶在農信社曾經有過存貸款記錄,只要撥打96588電話,銀行就會根據過去的信用狀況自動予以評級,直接把貸款送到家。目前,這樣的存量用戶已達30多萬戶。

  陳奎明表示,下一步,省農信社還將建立後臺營運中心,直接在線上授信,貸款流程更簡便、更快捷,真正完全打通線上、線下金融服務渠道,讓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裡」藉助「信息高速公路」更加通暢。(相關報導見A03版)

  編後

  改革創新,需要的就是海南省農信社這種「馬上動手」的精神。在時代的大潮中,創新的機遇稍縱即逝,拖延等待就意味著創新不「新」,坐失發展機遇。

  省農信社從「全國最差」到全國同業領先、省內位居前列的巨大變化已經表明,只有改革創新才是農信社發展的不竭動力。不斷創新者,在打通社會發展「關節」的同時,也為自身搭建了發展「高速公路」。

相關焦點

  • 海南:農信社「循環貸」讓農民不「等貸」
    繼成為登陸新三板的首家農信社後,海南農信社創新的步伐沒有停歇:海南省農信聯社12日召開發布會,在原有「一小通」小額貸款模式的基礎上推出「循環貸」,50萬元以下小額貸款5天辦結,並通過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實現貸款24小時隨用隨還,以此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裡」,讓農民的融資需求不再「等貸」。
  • 海南農信社推出一小通循環貸 農民可憑電話申貸
    海南農信社推出一小通循環貸 農民可憑電話申貸 2014-06-18 13:42:51來源:海南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劉豔
  • 海南農信社推"一小通"循環貸業務 隨借隨還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6月12日電(馮星)6月12日上午,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在海口召開新聞發布會,推出50萬元以下「一小通」循環貸款新業務。據了解,該業務具有循環使用、隨用隨貸、隨時償還等亮點。同時,海南農信社公布開通了貸款電話:96588將貸款送到家服務。
  • 海南農信社推「一小通」循環貸 手機銀行可購車票
    籤訂一次貸款合同,就可以終生隨時貸款隨時還」「你看現在用手機還可以直接辦理貸款,掃張二維碼還能直接取款,太方便了,我要點個讚」……面對海南省農信社推出的「一小通」循環貸業務,6月12日,農民朋友徐輝來一大早就來到這項新業務推廣會的現場,迫不及待的體驗一番。  徐輝來是演豐鎮紅樹林附近村莊的養殖戶,據他介紹,5年前他只有10畝地方來養石斑魚和蝦,而如今面積已經擴大到70-80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村金融改革需走新型合作金融道路
    「貸款難是因為農民很難能夠跟銀行直接交談。」陳章良已經在全國30個省份進行過相關調研。他認為,一是農民貸款無門,比如買種子需要錢,養豬需要錢,這需要的資金量並不大,但是農民卻因為各種原因無處貸款;二是貸款利息高,農民害怕;三是抵押擔保難。  「銀行一開口就是抵押擔保,農民為貸一點錢傷透腦筋。」陳章良舉例說,雖然有物權法,但是農民的宅基地卻不被銀行接受作為抵押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農民都是靠地吃飯的,當然是什麼賺錢就種什麼!」羅世傑說,海南傳統的高種椰子不像金椰,一般要七八年才掛果,且產量低,一株傳統高種椰子一年的產量只有40個果左右,而一株金椰一年可以結果120個,傳統高種椰子的價格也遠遠低於金椰,經濟效益低,所以農戶都不願意種,「鮮食椰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諺中的天氣預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勤勞智慧的海南農民,善於總結各種自然現象,尤其是氣象方面的科學知識,並把其通俗化,變為諺語之類,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成為「農諺中的天氣預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小額貸款41.1億元。為5.68萬對計劃懷孕農村夫婦開展了地中海貧血篩查,完成60例患兒免費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開工建設縣道砂土路工程813.5公裡,建成通車418公裡。去年,全省民生支出715.5億元,佔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70.9%。  社會治理得到切實加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共享農莊,悠享海南田園之樂
    日前,財政部下發《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今年在海南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在此契機下,瓊島「共享農莊」成為熱詞,各市縣紛紛結合優勢呵護鄉村的綠水青山,推動美麗農莊建設,聯動農民、農業、農村協調發展,共享農莊試點逐漸由點到面遍地開花,為全域旅遊發展帶來新活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曾經一度,在我省一些市縣,村民在婚喪嫁娶中不惜債臺高築也要擺酒顯闊,陷入越窮越要「鬥富」、越「鬥富」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而礙於情面不得不到場出「份子錢」的村民,即使囊中羞澀也得硬撐門面。  她說:不捨得睡上去,怕弄亂了「愛心」。  5月20日,轉發海棠區「新時代·新風尚」集體婚禮視頻和圖片,而她和丈夫張少安正是其中一對新人。  很多女孩覺得結婚這個人生的重要時刻,要辦得隆重奢華才有意義。可是這對新人,他們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走進了他們位於三亞市海棠區藤海漁村的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築夢」共享農莊
    在「60後」王斌看來,企業要有振興鄉村的情懷,把種植、採摘、住宿等農村生活融入共享農莊建設,帶動農民就業;消費者通過資源共享,共享心目中的生態環境、人居條件,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Hello!來一杯咖啡嗎?」在馮塘記憶藝術咖啡吧,村民伍愛敏大方地招呼記者。「您還會說英語?」記者問。「其實英語也不難學,hello,不就是海南話『堵路』的意思嗎?」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在這一濃鬱的懷舊氛圍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連日來,帶著攜手前行的心願,傅崐萁偕同花蓮縣議長賴進坤,率縣政府一級主管及縣議會團隊一行40餘人來我省參訪,學習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及推廣經驗。  「走在『1942民國街』上,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中國。」傅崐萁認為此次到海南可謂不虛此行,他希望類似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觀光旅遊可以在臺灣落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四,黎族教育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居住地區卻涵蓋海南島的廣大中部山區。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的難題 政企的考題
    椰子產業是無可替代的海南特色!」多名被採訪對象,對此十分堅定。  「椰子文化,早已植根海南,這種文化積澱是國內其他城市不可能複製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所長陳衛軍反問:「如果你看到椰子產品的生產廠地是浙江,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懷疑產品的真假?」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壓實責任  嚴守一條生態紅線  穿行於海南中部山區的崇山峻岭,五指山猶如一塊翡翠般鑲嵌其間,放眼望去滿眼皆是鬱鬱蔥蔥。這裡是海南森林生物保護的核心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經濟功能區,擔當著為海南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為全省提供綠色支撐的使命,特殊的市情註定了其難走常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道路。  「我們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蠻幹亂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