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改革開放讓「春光」撒向世界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精彩語錄

  我什麼都沒學過,我只學過市場。

  百年老店不是要做大,而是要走遠。

  旅遊發展是春光的東風,改革開放是春光的東風。

  ■ 本報記者 官蕾  見習記者 陳怡

  

  春光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黃春光不善言,但他儘量在向你敞開胸懷。

  11月26日下午,在海口金盤工業開發區文昌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大樓一樓大廳,當記者第一次見到黃春光,以上兩句話,便是記者最深的印象。

  在這個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後面,是一排排春光公司的陳列品;在他的前面,是進出運送春光食品的貨車;支撐他身處的這棟大樓的,是2000名員工,是數億元資產,是3.5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是9大類、200多個品種、年產量8000多噸的產品,是海南7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中國椰子類食品的「老大」,是出口英國、美國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地區的「聚寶盆」,是覆蓋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絡。

  而17年前,在通往今天的那個起點,春光公司是一家用木樁、瀝青紙搭建的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是一家7個人、5萬元資本金的小公司,是一個只生產椰子片、椰子糖的小企業。中間走過的道路、路上那些故事,黃春光已不知如何述說。

  但看一個人,不要看他怎麼說的,一定要看他如何做的。

  隨後兩次的採訪,我們就去看黃春光怎麼做的。

  在他嶄新的辦公室,除了他自己都說不上什麼材質的家具,還有一些春光的產品。唯一醒目的,是一張他與某位明星的合影。眼睛有時會騙人,鏡頭不會騙人。照片上的黃春光比生活中看到的黃春光有神有韻,風採蓋過明星。

  在他位於文昌東郊的工廠,透過一面面巨大的玻璃,看到從生產線下來的用椰子、辣椒、咖啡等開發的糖果、糕點、調味品等,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椰香味。

  在這裡,春光公司日消化椰子10萬多個,年需求量近4000萬個,直接為農民增收近億元。這裡是支撐春光公司走得更遠更久的原汁原味原產地;這裡有黃春光規劃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有他要幫助父老鄉親實現的致富夢想……

  他創業時的瀝青房還在。瀝青房邊,是一座乾淨整潔的院子,院子裡住著黃春光的父母。當過赤腳醫生的母親對記者說:黃春光從小厚道、有責任心;做過大隊會計的父親連聲感謝共產黨:沒有改革開放,黃春光不會有今天。

  車子在椰林中穿行,記者在車子上回憶。東郊是記者當年上島第一個遊覽的地方,茂密的椰子樹是最美麗的記憶。而黃春光卻把這記憶「生產」了出來,「撒」向了世界。  

  曾不敢帶客戶去自己工廠

  海南日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曾流傳一句話,「一個椰子掉下來可以打到三個廠長。」說的是當時文昌很多人做椰子加工,僅東郊鎮就有100多家,規模差不多,清一色小作坊。但怎麼就是您「冒」出來了呢?

  黃:1987年,我22歲,第一次跟父親去廣州賣椰子,開始做椰子貿易生意,後來又給廣東人加工椰肉等半成品。因為門檻低、競爭大,一年下來,全家只能賺到一兩萬塊錢,利潤太低,我想改變這種現狀,我要做自己的產品。於是我在1996年成立了文昌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說是公司,其實還是小作坊,我從來不敢帶客戶去工廠看產品。

  記:您很能吃苦。

  黃:這是必須的。做我們這一行根本沒有捷徑可走。那時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要起床,安排好工人,便出門採購椰子。產品出來了,一趟一趟找買家。餓了,泡一包方便麵;渴了,喝幾口自來水;困了,就在樹蔭下打個盹。貨賣出去了,還常常收不到貨款。我褲子口袋經常一個口袋裝現金,一個口袋裝欠條……但就是這種「不甘心」和「能吃苦」,幫助了我。

  市場是最好的學校

  記:還沒產品出口,您就按出口標準建廠;傳統營銷沒人碰,您卻掀起專營旋風,而且您都對了。高中沒畢業,也沒受過專業訓練,您從哪學來的眼光和膽識?

  黃:我什麼都沒學過,我只學過市場。我經常與別人交流,尤其是銷售人員,他們最了解市場,我從他們那裡了解信息,把信息轉化為產品。市場說要椰子糖,我就推出椰子糖;市場說沒有質量,銷售無法發揮。我就狠抓質量。原材料不合格拒絕合作,生產線引進世界尖端的,產品合格才驗收;市場說核心產品支撐盈利,我就在市場找核心產品,我們每年產品的更新率是10%—15%……

  建工廠之前,我到康元餅乾在東莞的工廠參觀,了解工廠設計、企業管理、團隊建設等。學習、模仿同類型成功企業的意識來自於市場。市場是我最好的學校和老師。

  記:您在市場學習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黃:「滿足」。滿足消費者,滿足客戶,滿足員工,滿足與你相關的每一個人。與此同時,我自己得到了滿足。

  「春光」發展離不開海南旅遊

  記:旅遊與購物緊密相連。春光的起步和發展離不開海南旅遊的發展。

  黃:旅遊發展是春光的東風,改革開放是春光的東風。借這兩個「東風」,春光才有今天的發展。非典過後,「健康島」成了海南的金字招牌,海南旅遊被激活。藉此東風,我們啟動了與旅遊深度融合的工業遊戰略,先後投巨資建設海南特產旅遊購物基地。在基地裡,遊客漫步椰林,參觀椰製品流程,購買椰鄉美食,帶走一份舒暢和愉悅。經口口相傳,春光很快在島外打出名氣。而國際旅遊島建設更是讓春光邁上新臺階。

  記:春光也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春風。

  黃:沒錯。受益於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非公經濟在項目、資金等方面和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我在2005年第一次從銀行申請到2000萬元的貸款,拍了一個廣告,用於全國播放,春光正式走出海南;受益於國家對民營企業在出口方面的優惠和扶持,春光走出國門,撒向世界。而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充分肯定,將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我們期待政府在公共服務、稅收等方面的更大作為。

  找回傳統海南味道

  記:有人說,在國內,在椰子類食品行業,春光已沒有對手?

  黃:這個市場的挑戰不斷發生。春光最大的挑戰是自己。海南不僅有椰子,還有咖啡、木瓜、菠蘿蜜、香蕉等豐富的熱帶農產品資源,我們是依託海南特色資源做特色產品的企業。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這些資源充分挖掘和發揮出來。

  我們已經行動。一是投資近億元的全國首個咖啡公園———興隆國家咖啡公園已動工,公園集種植、加工、體驗、創意、休閒、示範於一體,將打造成海南乃至世界一流的咖啡旅遊目的地;二是我們以菠蘿蜜為突破口進軍海南熱帶水果脆片深加工。現已在文昌龍樓鎮建新廠,明年將投入三條菠蘿蜜幹生產線,年產量將增加1萬噸,既可帶動農民種植特色農產品致富,又可解決400個就業崗位。

  記:聽說春光在尋找一種已消失很久的海南風味食品?

  黃:是椰子餅乾。60年代,海南的椰子餅乾獲全國食品類銀獎,很受歡迎。但這個產品已從市場消失多年。我們通過技術找回了傳統椰子糖的味道,但餅乾還沒做到,我想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找回最傳統最特色的海南味道。

  百年老店要走遠

  記:要考慮如何挖掘海南特色農產品,要考慮企業如何發展,您整天累不累?

  黃:不累。我搭建了一個完整的管理架構,我有一支很好的團隊。你看我每天電話很少,許多事情到不了我這裡。我現在操心的是如何提高一線員工的待遇。企業發展的目的是要讓員工過上好日子,企業不能滿足員工的期望,誰跟你幹?

  記:開始是為自己的生計,現在更多是為了責任?

  黃:說大一點,是為了責任。說小一點,是為了長壽,想做百年老店。

  記:為了做百年老店您想過將春光公司做多大?

  黃:百年老店不是要做大,而是要走遠。有一次我到德國參加一個展會,看到一個展臺裡坐著一家三代人:爺爺、父親、孫子,他們做的是糕點。爺爺已80多歲了,他告訴我這份產業是他父輩留下的,已做了108年,配方一直沒有變過,每年都保持一定利潤,一代代的消費者追隨著他們。從中我得到的啟示是,許多東西是有傳承的。一個企業長壽的原因不是有多大,而是有質量,有差異和特色,是不可替代,這些加上品牌和歷史文化,就不會衰敗,就能成就百年老店。我要做這樣的店。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人物檔案

  黃春光,海南文昌東郊鎮人,文昌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董事長。

  獲海南優秀企業家、海南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其創辦的以海南特色產品為主的春光食品遠銷海內外。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陳輯)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光:廿載功夫烹出濃濃椰香
    首屆「海南老字號」評審認定活動已於2015年12月31日圓滿落幕,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積級參與,挖掘出了春光、椰樹、福山咖啡、椰島、海韻天成、兆南等23家「海南老字號」企業(老店)。  「海南老字號」作為海南商業精神的標識圖騰,經受住了時間的洗禮,承載著海南發展的歷史記憶,彰顯了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海南企業商道。它們和海南工商業一起,構成了海南記憶的縱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以改革開放書寫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習近平主席豪邁的宣示激蕩著澎湃人心的力量。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銀坡村村民小組組長符國華正感受著這種力量。他坐在自家的二層小洋樓裡,通過電視全程觀看習近平的演講,回憶起改革開放帶來的生活巨變感慨萬千。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不斷超越自我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容朝虹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成立30周年。  開放是風,改革為浪。風浪中湧現出一批批勇立潮頭的弄潮兒,為著光榮與夢想,歷經艱辛與曲折、奮鬥與拼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光國內外發巨幅廣告祝福海南生日快樂
    本報海口4月13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紀念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撥向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
    這個從海南日報社流出的「號碼」——「1633-2222-12651」,或許能為理解「美好新海南」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是一個特殊「號碼」,一個以實質內容為依託的數字組合,有人說這是通往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的「機要密碼」,有人說這是撥向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也有人說這是新起點上的海南的「身份號碼」。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這個「號碼」非常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邢少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三禾椰娘」在不走商超渠道、不做鋪天蓋地宣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成績,出乎她的預料。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地同類企業強大的營銷攻勢,讓邢少戀感覺壓力不小,有時,她也不得不為內地企業品牌代加工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友善誠信的梁音
    無意中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報導,國家一級演員、影視表演藝術家梁音於1月26日凌晨在北京去世,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新海南「春光」正好,創新變革「椰」出新高度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時代背景下,春光食品從零起步、艱苦創業,從一個面積只有100多平,只生產椰子片、椰子糖等簡單產品的手工作坊到家喻戶曉的中國椰子食品龍頭企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鄧小平手寫字體作為企業標識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發布視覺識別(CIS)系統,規範集團對外傳播形象,增加辦公事務、宣傳識別、戶外環境系統等應用的規範性。  據集團視覺識別系統項目建設負責人王軍介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標識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和「報業集團」印刷體字樣及英文意義;第二部分是「與海南共成長」的企業發展理念,系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企業特色、精神、文化的具體反映。  其中,「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88年為海南日報揮筆題寫的報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樣的兩會 不一樣的期待
    眾所周知,在去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吹響了全國新一輪改革的號角,掀起了全國性的改革熱潮。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海南貫徹中央改革決定的動作迅速。去年年底召開的海南省委六屆五次全會,通過了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繪就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可以說,海南改革開放開啟新的進程,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兩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守住美麗風景 贏得美好「錢景」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40年海南成就巡禮  ■ 本報記者 郭暢 賈磊  「媽媽,少數民族同胞住的房子長什麼樣?他們平日裡都穿著傳統服飾嗎?他們喜歡吃什麼食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文旅融合 心向「詩和遠方」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主旨演講時,以海南黎族傳統民歌歌詞作為開場白歡迎各界嘉賓,使海南島成為世界矚目的「網紅」。  從「碧海藍天」「椰風海韻」,到獨具海南特色的民歌歌詞,這其中的變化,體現出海南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共享偉大榮光 共話美好祝福
    不管是在北京參加這一慶祝大會的在瓊港澳臺同胞,還是旅居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瓊籍海外僑胞,大家都無比激動、驕傲和自豪。  「國強則民安,國強則僑安。每一位遠赴異國他鄉打拼的海南人都很思念祖國和家鄉,繁榮富強的祖國就是廣大海外遊子的堅實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