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8月13日電 題:海口騎樓老街居民的「日侵記憶」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在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一幅幅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檔案圖片正在展出。而在中山路老街生活了一輩子的李愛梅阿婆的記憶裡,幾十年前日軍荷槍實彈進城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城市發源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華僑在海口水巷口、長堤路一帶建起混合巴洛克、文藝復興、南洋三種風格的獨特建築,也就是分布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的騎樓。
1939年2月10日,日軍侵佔海南島。飛機在海口城區低空盤旋,14歲的李愛梅隨著家人與人流跑到海口郊區躲避日軍侵襲。待日軍的炮火聲稍微平靜後,李愛梅隨父親回到老街的家中。
「四輛大坦克就停在騎樓旁邊,這時候父親趕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白布,寫了兩個字——『良民』,給我披在肩上。」數十年後,李愛梅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日軍登陸後隨即兵分兩翼侵佔海口。由日本東京國際情報社出版的期刊《世界畫報》,在1939年用一期封面如實反映了日軍登陸後踏進海口得勝沙一帶的歷史畫面:日本軍官騎著高頭大馬穿過具有濃鬱南洋特色的騎樓建築,一隊隊步兵緊跟其後,周圍是驚慌失措、避之不及的海口百姓。
李愛梅的丈夫吳青雲記得,日本侵略者上島之初,在當時海口市最高建築物「五層樓」升起「太陽旗」,樓頂配機關槍和警報器,在新華北路、得勝沙路、中山路一帶,鋪面多被日軍開商行或駐軍,整條路白日行人寥若晨星,「但不時有汽車、軍馬到大亞酒店」。
「老街設立了多家『慰安所』,日本兵三五成群在街上遊蕩,除了動輒打人,還四處尋找『花姑娘』。年輕女孩都不敢出家門。」李愛梅說,當時行人多為老人,中老年婦女有急事出門,都得用黑布纏頭,束胸赤腳,裝成老婦模樣,躲開日軍。
今年91歲的李愛梅是中山路天后宮的守護人。因為「日本軍對神靈的敬畏」,才讓這座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倖免於難,並一直香火旺盛。雖後來搬離了老街,李愛梅每天都要步行數公裡或搭乘公共汽車到「廟」裡,把人生的喜怒哀樂與天后宮的媽祖分享。
然而讓老街人馮運清最難忘的,是祖父留下的瓊南酒店。這個聲名遠播南洋的「瓊南酒店」是當年海南最高「星」級酒店。老闆馮德運手中出過多個海南傳統名菜,還有一手鐘錶修理的好手藝,被人稱之「瓊南四爹」。
1936年12月2日,宋子文帶著父親宋耀如生前的囑託,開始了首次還鄉瓊崖之旅。其此行志在海南修建鐵路,隨行除了親屬,還有廣東的軍政要員、穗港的銀行家及鐵路建設專家等。國民黨海南官員為宋子文洗塵所設宴席,就在瓊南酒店。
宋子文視察海南形成中外影響,可就在擬定了瓊崖開發的詳細計劃,並準備進行海南鐵路和海港建設時,日軍侵佔海南,將其開發海南的心願阻斷。
「1942年日軍霸佔瓊南酒店,把祖父和廚師們趕出酒店,改名勵進館,用作吃喝玩樂的俱樂部。雖然此後歷經變遷,瓊南酒店卻輝煌不再。」如今,馮運清在酒店舊址附近開了一家鐘錶店,把祖輩留下的鐘表修理手藝傳承下來。
馮運清說,佔領海口的日軍在老街實行商業統治政策,導致大量商店關門,商業極其蕭條,人們紛紛逃離這個城市,華僑帶來的資金也紛紛外流,海口的經濟元氣大傷,騎樓老街也結束了它最輝煌的歲月。
騎樓老街的故事並沒有結束。2009年,這裡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海口市政府投入巨資對騎樓老街進行系統保護和修繕。立面修繕、老字號名號再現、修舊如舊……騎樓老街蛻變重生,但日軍侵佔時的暴行會永遠印刻在騎樓的一磚一瓦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