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看騎樓老街就要了解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由來和了解一下《天津條約》。既看了騎樓老街得風景,也了解了留在騎樓老街上的得歷史故事。了解了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由來,了解了天津條約以後就會對海口的騎樓老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會讓你在海口逛騎樓老街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海口的騎樓老街最早的興建是早年漂泊南洋的老一代海口人在海外闖蕩掙了錢以後回家鄉出資興建的。1849年,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一帶的牌樓街區建成,這裡之所以叫水巷口,是因為這裡過去水域比現在寬,能把船直接開進來方便船舶裝卸貨物和人員往來,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裡延伸開來,逐漸形成了規模。從歷史上看,老街建成以後,海外的船舶往來由此登陸,因此海口的騎樓的歷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1858年(鹹豐八年)晚清政府分別和英國、法國、俄國以及美國等國家籤訂《天津條約》。《天津條約》約定各國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灣(臺南)、瓊州等七處口岸為通商口岸。由此外國略強憑藉條約從水巷口登陸進入中國,打開了通過中國海上掠奪中國財富的大門,外國人也在海口水巷口居住經商,海口騎樓老街的建築樣式因此又多了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印記。騎樓老街歷經百年,從留在老街上的斑駁騎樓仍然可以讀到留在老街上得歷史故事,仍能欣賞到有著百年歷史的騎樓老街建築藝術的美麗。騎樓老街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築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杆、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牆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牆、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徵;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閒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現在的騎樓老街上,眾多老字號的牌匾儘管有些斑駁但仍然依稀可見,經過歷史年代的中國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等老字號牌匾的依舊都在,當你在老街上不經意的遇見它們的時候,感覺這些牌匾仿佛像一位長者在迎接著你,並且把自己經歷的傳說故事向你娓娓道來。他們向你講述的不僅有外國略強從這裡掠奪中國多少財富;還有他們在這裡見證的中國人在這裡努力勤勞創造財富的輝煌;還有中國最早發生在水口巷的對外開放的點點滴滴。騎樓老街得以保留至今,體現了海南人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精神。現在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成了海口的特色。騎樓集中分布在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解放東路、博愛路、長堤路、新民路、振東街、大興街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 5000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2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39座。現在海口的騎樓老街努力的把歷史印記留住的同時,現代元素也在老街上處處綻放。海南特色的冰涼粉飲店、星巴克咖啡、婚紗影樓、時尚經典酒店、播放著前衛流行藍調音樂的酒吧也在陪伴著古老的騎樓老街服務著民眾。古老和現代在騎樓老街上平和對話,共同向人們講述騎樓老街的過去和現在。海南的騎樓老街記載了中國人早年漂泊拼搏海外的歷史;記載了晚清政府籤訂的《天津條約》。騎樓老街讓我們知道了這裡也有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過去。今天我們逛騎樓老街應該記住歷史,記住中國人早年漂泊拼搏海外,有了積蓄以後不忘投資家鄉的點點滴滴,不忘《天津條約》留下的傷痛。只有記住歷史,才能更好的更清晰的嚮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