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的歷代家書固定陳列——中國傳統家書展!

2020-12-12 叮噹媽咪輔食記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是以歷史文物、藝術作品和學校歷史並舉,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展館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自建館以來,館內藏品數量及種類不斷豐富,展覽也不斷增設。

該展展出了北部中國出土的部分歷史文物,以小見大,以點聯面,使觀眾從古代中國北方燦爛的民族文化中,了解中原與邊疆的密切關係,了解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歷史貢獻。

沈鵬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行草書法大家,亦是著名美術評論家、詩詞作家和編輯出版家。展出的35幅書法作品皆為其不同時期重要代表作,使廣大書法愛好者不出校門即可觀摩名家珍品。

徽州文書展從館藏30000多份徽州文書中揀選150份展出,包括土地關係文書、賦役文書、宗族文書、教育文書、商業文書等,真實而細膩地反映了徽州社會、文化發展狀況以及生產、勞動、社會交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家書展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歷代家書固定陳列,其中最早的寫於明末,最晚的寫於2013年,時間跨度達四五百年,分為古代家書文化縱覽、明清家書、民國家書、五十年代家書、六七十年代家書、改革開放以來家書、兩岸家書、海外飛鴻、留住家書九個單元,勾勒出中國家書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由校史展、館藏專題展、臨時展覽三部分組成,博物館內有北方文物展、中國傳統家書展、于闐文書展、徽州文書展、中國百年股票展、和沈鵬書法作品展等展廳。

相關焦點

  • 「見字如晤 陳年記憶」家書展啟幕
    ,了解詳實後越發地感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有序的文化魅力!」,包括稱謂、排序等,信件開頭的『安啟、福啟』是對祖父、外祖父、父母的稱謂;『鈞啟』是對尊長、師長及直屬長官的稱謂;『勳啟』是對軍界或是有公職者的稱謂,了解詳實後越發地感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有序的文化魅力!」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書摘
    拜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乃一九五二年的講稿。先生從漢、唐、元、明、清五代,從歷代政府組織、考試制度、經濟(賦稅)制度、兵役制度四個角度切入。在我看來,先生對於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的評判寬容而理性的,但我口中的「寬容」,是一個比較感性的形容,在先生身上則體現為治學之嚴謹——錢穆先生反覆強調,今人不能夠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裡批評歷史各項制度,而需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的反映,簡而言之,要警惕「時代意見」,關注「歷史意見」。
  • 世界郵展首次設立家書類展品,「中國石油師」家書反映石油工業70年...
    100框中國家書將首次屹立於世界郵展之林,成為郵展上的一大看點。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使首次亮相的100框家書體現中國家書集郵的水平,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聯合有關單位進行了充分的徵集,並於3月中旬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進行了首次全國選拔展,經過嚴格的評選,最終確定了進軍武漢的100框家書郵集。
  • 專家:家書是不會說謊的歷史 有帶鄉土氣的中國夢
    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家書研究中心主任張丁說,新世紀前後,中國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出臺非遺法、頒布國家名錄、劃定保護區、認定傳承人、出版文獻檔案,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傳統家書的命運也迎來了歷史的轉折」。他用十年搶救家書,打撈民間記憶。他說,一部部家書完整地道出了中國的現代史和百姓的中國夢。
  • 重溫傳統文化 寫上一封家書
    重溫傳統文化 寫上一封家書 發表時間:2015-02-11   來源:惠州文明網     日前,中國文明網發起「愛心微家書」活動,得到網友的熱烈歡迎。
  • 家書:歷史與親情的交響
    一九三一年正月十一,衛景安自蘭州寫給山西老家父母親的家書,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藏。   家書有雙重遺產性質   時光荏苒,20世紀90年代以降,手機、電子郵件、簡訊、微信等新的通信方式洶湧而來,它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侵佔了傳統家書的領地,家書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家書所承載的歷史與親情的雙重記憶已漸行漸遠。然而,家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文體和文獻,並沒有人把它看作文化遺產。
  • 中國家書的源流體例和格式
    家書,是書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名篇佳作層出不窮,許多家書至今仍有極強的生命力。梁代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中說:「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他認為書信產生於春秋時期,產生的原因則是交往頻繁的需要。
  • 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京啟動大小學生分享家書記憶
    4月16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青年文摘》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北京啟動。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昂瑾 攝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黃昂瑾)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實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工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4月16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青年文摘》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北京啟動。
  • 中國歷代錢幣學著作的出版與流傳(下)
    古泉文庫藏書   《古金待問錄》拓本、稿本和鈔本雖然在錢幣學著作的流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就總體而言,此類著作的流傳主要還是依賴於那些正式刊行的版本,其中又以傳統刻本的貢獻為最大。劉喜海的《嘉蔭簃論泉絕句》同樣是「版已久毀」,其原刊本又難得一見,故而令鮑康頗以不能重雕為憾[33]。除了傳統的刻本之外,以其他版本形式來流傳的錢幣學著作,其單次印本的數量往往也都比較有限。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憂思——《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一章第二章錢穆 | 宋代 de 政治轉折——《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章錢穆 | 明清時代的輝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四章第五章錢穆(1895年7月30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羅義俊:錢穆學術綜論     一九九○年八月三十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教授錢穆先生以人壽九十六告別了歷史。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
    講 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767期)主講人:張文利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收聽方式:掃描圖片二維碼 或登錄喜馬拉雅APP搜索「陝圖講壇」即可免費收聽【音頻列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一)家教之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二)《禮記》五「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三)顏氏家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四)唐太宗《戒皇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五)司馬光《家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六)曾國藩家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
  • 戰地家書:「如果萬一孩兒有不幸,你們不要悲傷流淚」|中國有故事
    戰地家書:「如果萬一孩兒有不幸,你們不要悲傷流淚」|中國有故事 2020-10-2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中國歷代陶瓷雕塑藝術展暨《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首發...
    圖為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  第二屆中國歷代陶瓷雕塑藝術展暨《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首發儀式11月8日在北京科學出版社舉行。平頂山學院校長蘇曉紅、副校長張久銘,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寧鋼教授,特邀專家、協會專家,《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編委會委員、作者代表,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胡華強等參加活動。  首發儀式上,全集主編梅國建教授介紹,早在2010年平頂山學院就開始著手對中國陶瓷雕塑進行系統性研究,並於2014年9月舉辦「陶塑千秋——中國歷代陶瓷雕塑藝術展」。
  •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發表時間:2018-11-12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8年9月「中國好書」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朱祖希 著,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正陽書局
  • 大學生中秋留校寫篆體家書 傳統方式表達思念
    中秋節前夕,就讀於南京林業大學家具設計專業大二的王穎丹用篆書寫了封家書用以表達念家之情。王穎丹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用篆書寫家書是學校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的一項校文化活動,從9月17日開始,「輔導員在群裡通知學院有這個活動,想參加的人就一塊兒買了信紙寫」。
  • 《信·中國》重溫經典書信 黃繼光家書感動觀眾
    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 《信·中國》3月9日晚在央視一套首播。「信」字,可延伸出許多涵義。節目中「打開」一封封中國信,其實也是講述關於信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國故事。 《信·中國》 第一季帶觀眾重溫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經典書信。
  • 傅雷故鄉周浦鎮向全上海徵集「最美家書」 優秀家書將由博物館收藏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孫雲)「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代人,一封家書,一生記憶。家書之美在於有情,家書之美在於有國,家書之美在於有愛……」昨天,在傅雷故鄉浦東新區周浦鎮,上海首個最美家書徵集展評活動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