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導讀
70年前,有一群年輕人,志願在花樣年華遠離祖國來到烽火連天的戰地。我們或許無法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最可愛的人。
有人在家書裡對父母說:「如果萬一孩兒有不幸,你們不要悲傷流淚」。他左腳腳趾被炸成了半截依然浴血奮戰,被授予「人民功臣」稱號後,心心念念不忘犧牲的戰友們:為什麼他們留在朝鮮戰場上見不到父母……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7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撫摸著一封戰地家書的信紙,透過沾滿血淚的字跡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起去認識一位捨生忘死保和平的抗美援朝老兵。
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
第二季第4集:戰地家書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
「親愛的爸爸媽媽,全家好!孩兒入朝經過一個多月的急行軍趕赴『三八線』,現在天氣在下大雪,滿山遍地都積有五六尺厚的雪,嚴寒零下四十幾度,我們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睡不好覺,只有渴了冰雪當水喝,餓了炒麵啃幾嘴,整天黑夜在雪堆裡滾爬,風吹裂了我的臉,霜雪凍傷了我手腳,當然全身是冷的,但我們心裡還很熱,因為我們有一顆赤誠的心,心中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什麼千難萬險也能戰勝它!」
這封家書刊登在1951年11月5日的《志願軍前線戰報》頭版,一經發布就震撼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友們的心。
家書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易祿亨,當時的他只有16歲,參軍才8個月,因為年齡太小,在部隊先後當過養馬員、通訊員。為了粉碎敵人的秋季攻勢,在兵源緊缺之時,易祿亨主動申請參戰。在堅守月峰山前沿陣地的「貓耳洞」裡,連長叫戰士們給家人寫一封信,第一次上戰場的易祿亨寫信告訴父母戰況:「投入緊張激烈的戰鬥有五天五夜了,敵人天天來進攻,都被我們打退了,保住了陣地,實現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尊嚴。」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戰役轎巖山進攻戰打響,易祿亨帶領12名「尖刀班」戰士打頭陣,任務是炸毀敵人的5座暗堡。對面的重機槍不停掃射,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倒下了,易祿亨自己也負了重傷,可敵人的最後一個暗堡還沒打掉。
情急之下,左腳腳趾被炸掉半截的易祿亨抱起最後一根爆破筒,繞到暗堡頂部,使勁把爆破筒插了下去,「砰」的一聲巨響,暗堡炸毀了,易祿亨也失去了知覺。
「哪有時間顧及怕與不怕,只關心任務怎麼完成,根本就不知道死不死的問題,沒有去考慮那些。」他說。
戰場上,易祿亨早已看淡生死,就像他在家書中寫的:「爸爸媽媽,孩兒在部隊學習了很多革命真理,知道為誰當兵吃苦……打仗嘛,就會有犧牲,如果萬一我有不幸,你們不要悲傷流淚,應該高興,更要自豪,你們有個像樣的兒子『最可愛的人』。」
1954年元旦召開的祝捷慶功大會上,易祿亨被頒發一等功證書,並授予「人民功臣」稱號。
「我們一起的戰友,他們為什麼,留在朝鮮戰場上見不到父母,我還活著,還能回去看下父母。」他說。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百萬志願軍官兵保家衛國,直面生死,和家人唯一的聯繫就是寫信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封沾滿硝煙和血淚的家書裡飽含的家國情懷,7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穿透紙背的力量。
我們不該忘記,70年前,在遠離祖國的那片黑土地上,曾經有這樣一群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用生命寫出了感天動地的青春故事,那也是一個民族延續至今的血性和不屈。
滑動翻看↓
出品人
賀軍科
總監製
汪鴻雁
總策劃
李柯勇
監製
景臨 張坤 姚煥 毛浩 董時
策劃
王小鯤 張蕾蕾 閔捷 孫曄 李曦 趙飛鵬
導演
高旭
文字統籌
蔣雨彤
撰稿
吳曉東
編導
母建鑫 居志遠 蔣佩珊
視頻統籌
周浩 曲浩元 吳笛 肖健 趙娜 邊雅斯
宣發統籌
張勇 胡果果 葛穎 盧冠瓊 鬱惠穎
張國黨 蔣璐吉 麻啟敏 梁盛皓 王小美 戴胤
技術支持
張毅 趙凱
特效製作
溫陽東 平寶泉
獨家音樂版權
VFine Music
部分素材來源於
中國軍視網、《上甘嶺》電影
鳴謝
中青在線
合盛唐(北京)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
中國青年報社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
中央企業團工委
江蘇廣電總臺網際網路產品中心
出品
共青團中央
回看往期視頻:
滑動翻看↓
第6集 :去北大荒「北漂」!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第7集 :那一眼,看破星辰
第18集:我家有座「爭氣橋」
青年突擊隊
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團工委、江蘇廣電總臺網際網路產品中心聯合出品的系列微紀錄片《中國有故事》上線了。
這一欄目將挖掘梳理新中國發展進程中重大歷史事件、建設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風格講述背後鮮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現一代代平凡的中國人為祖國建設發展敢於犧牲、勤於奮鬥的奉獻精神。
掃描圖片上的二維碼
定製標準版團旗、團徽,下載團歌
編 輯丨劉博文
校 對丨吳 問
校 審丨陳 葵
值班編委丨連李生
原標題:《戰地家書:「如果萬一孩兒有不幸,你們不要悲傷流淚」|中國有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