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 抗美援朝上的那些家書...

2020-12-23 東方網紅色之聲

70年前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入朝作戰

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期間

百餘萬志願軍官兵保家衛國

直面生死

與家人唯一的聯繫就是通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它是連接官兵與家鄉和親人的紐帶

給予他們無窮的精神力量

70年後

捧讀這些沾滿硝煙與血淚的戰地家書

我們仍能感受到

其中洋溢出的家與國、愛與思念、

堅強與無畏、樂觀與浪漫……

「這次來信沒有別的事,就是分別太久沒有見面,但是我想你的情分沒有分別,我在外經常掛念你的身體如何,照應家事怎樣。希望好好愛護自己身體,家事更加注意些。」

「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墨水結冰,鋼筆要在火上烘烤好久才能寫。」

「軍輸很困難,常常吃不上飯,即使吃也是抓把雪和著面下肚,胃老是痛……」

「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以後將你的心意寫信說明,以免我在外掛念……」

滑動查看更多家書

↓↓

這些信都是志願軍戰士

在異鄉寫給親人的

前線苦寒

能寄回一封家書

便是莫大的慰藉

戰火紛飛,紙短情長

有的志願軍戰士寫完這些家書

就犧牲了

家書連同其他遺物被一起運回故鄉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

當年的水壺毛巾、信箋筆記

早已斑駁褪色

但是戰士的胸前的勳章

依然閃耀

1951年10月

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

向參加抗美援朝人員

頒發抗美援朝紀念章

總數有250多萬枚

1953年10月

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

赴朝慰問時

向每名志願軍戰士

頒贈了 「和平萬歲」 紀念章

整個章面被設計成

一隻展翅飛翔的和平鴿

而這隻和平鴿的原作

出自著名繪畫大師畢卡索之手

戰爭期間

共有19萬餘名志願軍戰士犧牲

上海籍的戰士大約有1800餘人

不管是長眠異鄉

還是榮歸故裡

這些志願軍戰士

都可嘆可泣,可歌可敬

倖存的志願軍老戰士們

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還會激動不已、熱淚盈眶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

紀念自己的戰友

滬籍志願軍老戰士朱俊賢

先後九次入朝

實地調查、翻閱資料

親自製作當年戰役的沙盤、

繪製戰爭地圖

他還從平壤友誼塔旁帶回一壇泥土

象徵帶著戰友的英靈重回故鄉

如今

戰爭的硝煙已遠去

這些戰地家書字跡或已斑駁

但卻仍飽含精神的力量

向這些最可愛的人致敬!

相關連結

認捐404架飛機,組織6批志願醫務隊……上海這些抗美援朝故事你知道嗎?| 在歷史的現場

朝鮮戰場上,我們靠什麼打敗敵人?這位倖存的滬籍老兵給出答案 | 在歷史的現場

70年前的今天,跨過鴨綠江!6天後才被美軍發現的秘密是…… | 在歷史的現場

來源:紅色之聲(ID:hszs1921)

視頻:孫潮

編輯:董俊成、安通

審稿:袁家福

相關焦點

  •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爸爸、媽媽: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中秋、國慶雙節來了,因為工作需要,今年依舊不能回家與你們團圓。原本想打一通電話送上節日的祝福,但我記得爺爺曾說過,寫信永遠要比打電話來得更加真切,或許,我是怕自己談到團聚的往事時,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矯情」。特此攜筆,捎去我的思念與祝福。
  • 夜讀·見信如面丨一封疫情不能回家團圓的家書(有聲)
    夜讀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紙短情長 最美逆行》,每晚與大家分享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最美家書」,這些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人的真情與大愛。就讓我們用一封封家書,為「最美逆行者」謳歌。
  • 見信如面丨戰疫一線的「她們」寄來最美家書(音頻)
    掌上長沙《夜讀》欄目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以來,受到廣大網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們的關注,這些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女性的真情與大愛。今天是第110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讓我們再次聆聽這些「最美家書」,在「紙短情長」中感受抗疫一線的「她」力量,並向身邊的每一個「她」致以深深敬意。
  • 見信如面,他們帶著家書去戰「疫」
    在湖北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來自火箭軍某部隊醫院的隊員,很多人帶著親人的家書出徵。其中3封家書,雖然內容各不相同,語言風格各異,但都裝著濃濃的溫情和惦念。帶著家書,就像親人在身邊​不放過一個細節、不留下一個隱患、不讓一名同志掉隊,只有守好防護這個關口,才能確保戰友的安全。頭天工作太忙,沒顧上細看。第二天,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已是子夜時分,趙曉林拿出手機,點開兒子劉奕良寫來的「微信家書」,讀著讀著不禁淚眼婆娑。​
  • 18封67年前的戰地家書重現,背後的故事看哭很多人···
    況嫦娥是況重晚的兒媳況重晚的兒子2016年去世後這18封家書一直由她保管在這一封封戰地家書中我們真切感受到況重晚烈士的家國情懷>家書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可以看出他對家鄉親人不能割捨的牽掛因為家庭條件非常苦況重晚多次往家裡寄錢補貼家用在一封寫給妻子的信中,況重晚滿是對妻子的思念:「這次來信沒有別的事,就是分別太久沒有見面
  • 夜讀·見信如面丨致「逆行」父親的一封家書(有聲)
    夜讀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紙短情長 最美逆行》,每晚與大家分享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最美家書」,這些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人的真情與大愛。就讓我們用一封封家書,為「最美逆行者」謳歌。
  • 見信如晤:一封特殊的「家書」
    見信如晤,在這特殊的「家書」中,受鼓舞的不止當事人,還有,在災難與困苦面前努力前行的每一個人。「爸爸,你今天感覺好一些沒有?「嗯,好些了!」「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公司給員工的愛心保障計劃,現在擴大到直系親屬啦!
  • 見字如面 展信如晤 | 一封寫給抗疫一線民警的家書(二)
    見字如面,展信如晤,寫給我的戰士豈曰無衣,山川異域同風雨;關山路遠,見字如面兩地書。你們是人民警察,穿上警服,你們都是戰士。在為抗擊疫情保駕護航的戰場上,勇挑重擔,履職盡責;老公,我為你驕傲!
  • 濱州籍抗美援朝烈士李仕泉最後一封家書:穿越時空的錚錚誓言
    「為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保衛世界和平而奮鬥,如今天打不垮美敵侵略者,中國人民就不得安身,世界人民不得和平,因此我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來完成這抗美援朝光榮而偉大的任務而鬥爭!」濱州高新區福生小學教師張金光激動地讀著一封泛黃的家書。「這是我爺爺李仕泉烈士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前夕寫的家書!這是他老人家最後一封家書。」張金光動情地說道。
  • 見字如面,一封家書
    開著燈,我安靜地坐在案前昏黃的燈光映照在鍵盤上累了停下手上的敲敲打打「累了嗎,累了就歇會吧」我腦海中閃過母親的身影她走進我的房間在書桌上放一杯牛奶我走到窗前盡力把窗戶開到最大風大得很我的手腳皆冷透了風繼續吹有些刺骨有些不近人情我在這寒風中打了一個冷顫思考著此時的家人又在做什麼呢
  • 《見字如面》: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段歷史
    實力文化 供圖   □記者 袁舒婕   「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裡。」演員王耀慶站在舞臺的中間,讀著畫家黃永玉很多年前寫給戲劇大師曹禺的信。信寫得是這樣的見骨見血,王耀慶讀得是那樣的見情見義。王耀慶在讀完信之後說:「在信裡能夠看出,這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友直,友諒,友多聞,能嚴正地指出朋友之間的錯誤,這種朋友是最難得的。」
  • 「這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信,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聲!」
    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始建於1951年,先後集中供養了2800多名傷殘軍人,其中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約2200人。2019年,該院被表彰為「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單位」。「這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信,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聲!」談及收到總書記回信一事,塗伯毅仍舊沉浸在巨大的喜悅與鼓舞之中。「為啥子要寫這封信?你聽我慢慢擺!」
  • 全屏首檔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用書信打開歷史
    林更新深情讀信  開機當天,還舉辦了新聞發布會,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編楊巍,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演員何冰、林更新與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國三十多家新聞媒體參加的開機發布會。  據悉,共有一百餘封經過精心挑選的書信陸續在《見字如面》被朗讀。
  • 見信如晤——記那段紙短情長的如歌歲月
    杜甫 《春望》中有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陳玉蘭《寄外徵衣》中說到:「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張籍《秋思》中也曾描繪:「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正如翟永明的現代詩《在古代》中感悟的那般:「在古代,我只能這樣,給你寫信。並不知道,我們下一次,會在哪裡見面。」
  • 見字如面:「疫」線家書
    你明白這就是你的責任與義務,你明白你的追求是什麼,你明白目前的疫情之下,社會有多需要你們,國家有多需要你們。你並非不曾害怕,你也並非不曾畏懼,但只要你身處這樣的崗位之上,你便已然忘卻那些負面的情緒。你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一個男人的妻子,兩個家庭的孩子,但你更是白衣天使,是人民的黨員。    最開始了解到你每天的工作後,我的內心固然有害怕,但我依然選擇支持你的工作。
  • 「見字如晤 陳年記憶」家書展啟幕
    核心提示: 3月21日,在西安事變紀念館參觀西安收藏研究院承辦的「見字如晤 陳年記憶」家書收藏展後,西安市民卜先生激動的說:「看了家書收藏展後,讓廣大市民了解到古人書信格式有著嚴格規範,包括稱謂、排序等,信件開頭的『安啟、福啟』是對祖父、外祖父、父母的稱謂;『鈞啟』是對尊長、師長及直屬長官的稱謂;『勳啟』是對軍界或是有公職者的稱謂
  • 見字如面 展信如晤|一封寫給抗疫一線民警的家書(一)
    見字如面,展信如晤,寫給我的戰士豈曰無衣,山川異域同風雨;關山路遠,見字如面兩地書。>▲楊旭東在轄區進行疫情聯防檢查工作親愛的老公: 見字如見我,網絡信息雖發達,卻不足以表達我對你的憂思。>鄒森森:駐馬店市正陽縣公安局傅寨派出所民警▲鄒森森與妻子的合影親愛的老公:見字如面。
  • 見信如面 記錄山西支援湖北醫療隊的紙短情長
    山西支援湖北醫療隊中那些動人的故事,凝聚在一封封請戰書中、一封封感謝信裡,而從中,我們能讀出大醫精誠,我們更能明白什麼叫「醫者仁心」。親愛的家人:見字如面!此刻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想著遠在家鄉的你們……也許你們仍會不斷間隙翻看手機微信,關心著一線疫情防控各種信息,更在憂心忡忡的等待我一句「今天一切都好,勿念」的回覆。
  • 見字如面,見信如晤:那些值得一讀的書信
    《傅雷家書》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
  • 情書、家書、求職信…… 如今的你還寫信嗎?
    在微信、QQ成為溝通主流方式的今天,信,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雞年伊始,一檔以讀信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成了網紅,被譽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這檔節目吸引大家的不僅僅是信件背後感人的歷史和故事,更喚起不少人難以割捨的書信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