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多,眾多的節日各有各的味道,有吃的味,有玩的味,有時令的味,有歷史的味,有男人的味,有女人的味,有老人的味……
農曆七月初七,那個七夕節,要給它安個什麼味道呢?只能是「農耕味」
七夕是眾多段子手集體完成的優秀「段子」
說七夕,首先要弄明白它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節日。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難點在於,七夕這個故事,不好界定是屬於神話故事還是民間傳說。神話是神話,傳說是傳說,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神話故事是上古先民對世界的解釋。民間傳說則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產生的傳奇故事。它反映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屬於民俗範疇,基本等於我們現在的段子
我們看看七夕這個故事,看看應該把它進行如何劃分。牛郎織女這個這件事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
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葙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織女織不出布,牽牛駕不了車」
就這麼一句話,很難把它界定為神話,沒有故事,沒有情節,看不到古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沒有多少上古人類生活的信息
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用的是「織女」、「牽牛」這樣兩個農耕社會典型名稱,所反映的就是農耕時期的社會生活。其內容已經進入農耕時期,早就與神話的年代相去甚遠,就憑這一點,已經無法把它歸結於神話範疇了
但是,它出現在《詩經》裡,而且討論的是大自然裡的兩顆星星,將大自然進行人格化處理,這就又有幾分神話的成分在裡面
綜合來講,七夕故事的原生態,應當屬於具有幾分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把七夕當成神話的說法是錯誤的說法
至於後來我們聽到或看到的七夕故事,是由後來無數民間段子手不斷豐富完善起來的一個段子
七夕故事的原始狀態
《詩經》後,能看到的比較早記錄有這一民間傳說的是《古詩十九首》和《史記》。特別是《古詩十九首》,比起《詩經》來已經豐富了許多
昭昭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切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段文字在說:
織女在那裡一天到晚瞎忙活,咋也織不出來花布。那是因為她有心事,這個小心事被一條河水阻隔著,不得向去與牛郎會面
這就有了一些情節,有了一些細節,有了一點故事的模樣
同時看出,《古詩十九首》裡的織女故事與《詩經》織女故事一脈相承,基本上是對詩經裡那句「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的展開描寫,並沒有增加其它有效內容。從側面證實了:關於織女牽牛的故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不甚了了
但是,我們相信,這後面曾經一定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只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就像一篇好故事,只傳下來了男女主角的姓名,其它的內容,需要自己去想像
這,就是七夕故事的原始形態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七夕故事
我們現在所見、所聽到的七夕故事,基本成形於南北朝時期,後來又有許多不同時期的段子手們加以豐富,先後記錄於
晉《搜神記》,南朝《小說》、《荊楚歲時記》,宋《太平廣記》
《搜神記》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提到這本書我就要提一下《山海經》。這兩本書裡都記錄下來許多中國人遠久的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裡大多是神話故事,入了《搜神記》,基本上就是民間傳說
七夕故事最重要的文字記錄,當屬南朝的《小說》,作者梁殷芸基本上在這本書裡為後來的七夕故事劃定了一個框框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時間、地點、人物、情節、衝突、結果,全齊了。一個故事產生了。與《詩經》裡記錄的哪個織女故事有沒有關係,誰也不知道,也不重要了
所謂流量為王嘛!故事精彩就是自帶流量。「一年一度相會」和「烏鴉為梁以渡」的大膽思維,給予這個故事飛翔的翅膀,老百姓喜歡就是硬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經過一千多年後,儘管這個故事的前面部分在民間存在各種各樣的版本,不同時期的段子手們都喜歡往這個故事裡加入自己家鄉的色彩,令這個故事產生了這樣的現象:「織女還是那個織女,牛郎卻是遍地開花」
雖然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自己的牽牛郎,但不管你是哪朝哪代的段子手,不管你是來自哪個地域的段子手,大家都默認一個潛規則,最後都只能在七月初七這一天來一次鵲橋相會
這樣一來,就把七月初七這一天給固定了下來,成為一個特殊的日子,成了一個節日。其實哪朝哪代都沒有頒發正式文件說七月初七是個什麼什麼節,這個節,是被段子手們給確定下來的
事情走到今天,當今的段子手們更聯合起商家們把這天給整成了個「情人節」,突然間,感到味兒變了
七夕的味道,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味道
說今天的段子手們把個七夕節牽強附會成一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件庸俗不堪而又無知無畏的惡事,一點都不過分。因為這種操作完全破壞了這個傳統節日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七夕節裡,蘊含著大量的中國農耕文化信息
1,牛郎和織女,僅僅這兩個名稱,就是中國人幾千年「男耕女織」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標誌性符號,這個符號在中國土地上傳承了幾千年而不斷,直到幾十年前,還是我們中國人的典型生活方式
2,愛情被阻這件事,其實是中國封建宗族制度的一個寫照,宗族制度是中國社會管理的一大特色,在這種制度下面,個人的行為被嚴格地規範於宗族權威。一年一見,不是牛郎與織女的約定,是宗族制度的判決,這件事,被人們以一個故事的方式非常形象化地記錄了下來,並融入到一個節日裡
3,含蓄而執著,是中國人的情感特徵,這一點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形成,七夕故事裡的牛郎織女,就具有我們民族的這種性格特徵,這才是這個故事能被流傳千年的原因,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這種優秀的品質是我們民族的亮點,令世界各族人民的敬仰,這是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其他的就不說了,僅僅列出這三條,隨便哪一條都與「情人節」三個字格格不入,在牛郎織女的高大尚面前,「情人節」三個字就是一個矮小挫
七夕文化裡面還有一個痛點,那就是婚姻自由,這是中國封建制度裡的一個黑洞,吞噬過無數年輕人的情感。七夕故事正表現了我們祖先對個人幸福的追求,這種追求所表現出來的浪漫和執著,與當下西方的「情人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格格不入
中國的節日,就應該是中國的味道,莫要良莠不分。與其舍了自己的高貴,去附會別人的庸俗!不如找回自己的傳統,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