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與仙人洞
位於長江以南,鄱陽湖西岸的廬山,古稱匡廬,又名匡山,是長江中遊地區最為著名的山脈。山嶽蜿蜒於江西省境內,最高峰大漢陽峰海拔1543米。廬山的得名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周威烈王時(公元前4世紀),有位匡俗先生,在山結廬,專心修煉。周天子聽說後一心想結交他,屢次請他出山,但都被拒絕後來這位一心想要成仙的匡先生,為了不受幹擾,乾脆潛人深山。使者遍尋不到,後來在山巔處發現了匡俗居住的草廬,而其人早已羽化登仙。廬山之名由此而來。廬山在道教中名列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八洞天。
顯然,廬山在道教歷史上的地位顯著。不過,在早期的道教史中,廬山倒並不十分出名。唯一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當時以醫術著稱的道士董奉曾隱居在廬山般若峰下。據說董道士常為山民治病,從不收取分文,只是要求重病患者被治癒後植杏五株,輕病者一株。如此數年過去,積少成多,杏樹已多達十餘萬株,鬱郁成林。董奉逝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建館奉祀。道教真正進入廬山是到了南朝的劉宋時期。當時著名的高道陸修靜因避太初之亂,拂衣南遊,於大明五年(461年)到達了廬山。因見廬山景色絕佳,便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營建精舍太虛觀,隱居修道,而太虛觀也就成為廬山上第一座道觀。
宋明帝劉彧即位後,意欲弘揚道教。聞知陸修靜之名,於是派遣江州刺史王景宗攜帶重禮,請陸修靜進京弘道。在多次請辭後,陸修靜才於泰始三年(467年)赴建康。宋明帝對陸修靜禮遇甚厚。而顯然,陸修靜的道理也使宋明帝頗中心意。於是,宋明帝便在建康郊外的天印山為陸修靜修築崇虛館以便他修身養性但陸修靜並沒有忘記廬山,十年後,劉宋元徽五年(477年)他在崇虛館去世後,弟子們還是奉其靈樞歸還廬山,安彈在布袋崖,由於宋帝詔諡陸修靜為簡寂先生,其廬山的舊居太虛觀因而更名為簡寂觀。
陸修靜在廬山簡寂觀修道前後共十七年,收藏了在當時可以說最為完備的道教典籍,簡寂觀道藏閣也因為陸修靜成為當時最大的道教經庫。可惜的是,簡寂觀的道藏閣後失火,所藏經籍付之一炬。不過,廬山也因為陸修靜在此以靈寶派為核心、以《三洞經書》為經典、以齋誡科儀為方法、將天師道和金丹道結合起來,對南方魚龍混雜的各個道派進行了清理,從而創建了與嵩山寇謙之北天師道相輝映的南天師道而聞名遐邇,成為南方道教重鎮。
陸修靜之後,道教在廬山有相當的發展,先後有眾多道士隱居於此。其中,寶年間的宰相李林甫之女李騰空與蔡侍郎之女蔡尋真都在此學道。而她們所隱修的昭德觀與錄真觀,也成為當時名聲顯赫的道觀。正因為這一時期道教的發展,道士的增多,故先後有祥符觀、先天觀、景德觀、白鶴觀、廣福宮、太平宮等眾多宮觀修建。其中,廣福觀在廬山西麓,俗稱「匡君廟」,是奉祀廬山最早的開山者匡俗先生的,太平宮則在廬山北麓,興建於唐玄宗時期,原為九天使者廟崇軒華構,規模可觀,道眾最多時達數千人。北宋擴建後,更名為「太平興國宮」崇善觀位於上霄峰理,五代時為女道士楊保宗所棲止修真。南唐元宗李璟曾詔楊保宗入京講道。同時,命妃嬪樂道者舍錢財為她修繕崇觀。李璟還親賜觀額,以示恩寵。
宋代以後,廬山道觀因失去皇室支持,日漸衰落。而廬山上的道教宮觀也歷經滄桑,大多廢毀。保存完好者,唯有仙人洞道院。仙人洞位於牯嶺西北,系風化而成的巖洞。由於洞頂巖石參差,很像是人手伸出,故人們稱之為佛手巖。這裡本為佛僧搭庵修行的地方,但因民間傳說這裡曾是呂洞賓修煉得道的地方,故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詔由道士主持,改祀呂洞賓,並建純陽殿供奉呂洞賓。由於呂洞賓為八仙之一,故佛手巖改名為仙人洞。仙人洞確實十分奇特巖洞約高六米,寬十餘米,深十四米,可以同時容納百餘人;巖洞內有一從石隙中下滴的「一滴泉」,終年滴水不止,清流晶瑩,被譽為「洞天玉液」。另外洞內還有一老君殿,從名稱上看,就知道應該是供奉太上老君的。除此之外,石壁上的二天泉洞」、「靜善泉」,「洞天玉液」等字樣的明代刻石,也是十分珍貴的文物。仙人洞下絕壁千仞,下臨深澗,故毛澤東有「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