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本網記者 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吳江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文化與旅遊廳、武漢大學、在鄂相關高校及湖北省考古文博單位統籌力量共同組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舉行。
湖北省副省長肖菊華,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陶宏,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湖北大學校長劉建平,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徐豔國,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段天玲,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洲,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校長竇賢康、副校長吳平、黨委副書記沈壯海,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胡德坤出席成立大會。會議由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主持。
來自湖北省政府辦公廳、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高校、文博單位和襄陽市相關代表,武漢大學有關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等與會。
組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
竇賢康在致辭中指出,成立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和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學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指導下的探索實踐,也是響應新時代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主動作為。為建好、建強共同體和研究院,武漢大學將重點打造「四個一流」:打造一流的考古文博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流的考古文博學科群落、推進一流的考古文博科學研究、實現一流的考古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
段天玲宣讀了國家文物局賀信。賀信指出,「新的徵程,任重道遠。祝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行穩致遠,在文物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文博專家智庫建設、學術科研及文物考古成果傳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發揮研究院的輻射作用和示範作用,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發來賀信,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安志代為宣讀。樊錦詩在信中表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成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講話精神的最好回應,是華中地區考古學科的大事,也是中國考古文博學界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祝願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暨長江文明考古協同創新中心蓬勃發展、再創輝煌。
會上,陶宏宣讀了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理事會名單。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理事會由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任理事長,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沈壯海任副理事長,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劉禮堂任秘書長。
段天玲、吳平分別代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武漢大學,籤訂《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共建協議書》。沈壯海宣讀了《關於成立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通知》。
相關領導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揭牌 本網記者 明海英/攝
相關領導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揭牌 本網記者 明海英/攝
竇賢康、陶宏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揭牌,竇賢康、陶宏、邊境、劉建平、徐豔國、段天玲、任友洲等正式啟動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竇賢康、段天玲共同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揭牌。
肖菊華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整合資源、強強聯合,組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是深化考古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對考古事業發展和考古學科建設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辦好共同體和研究院,努力打造「中國特色、荊楚風格、長江氣派」的考古學學科體系。肖菊華強調,希望武漢大學發揮牽頭作用,各參與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集中優勢力量、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和深化校內協作、校際合作,共同推進考古專業學科拓展和建設,力爭更多高校躋身國內考古學第一梯隊;希望共同體發揮好共享平臺、聯合辦學、體系構建功能,在打造一流文博人才培養體系上探索湖北模式;希望共同體和研究院紮根荊楚大地,努力產出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貢獻更多湖北智慧。
運用系統思維推進新時代高校考古專業建設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將運用系統思維推進新時代高校考古專業建設,努力建設成為政府、高校、地方、企業之間,圍繞高質量考古學專業建設的資源匯聚平臺、聯動發展平臺、質量提昇平臺和立德樹人平臺。
同時,由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雙方組成的理事會指導下具體開展建設工作。樊錦詩任名譽院長、馮天瑜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劉禮堂任院長,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餘西雲任常務副院長。研究院設立七個研究中心(所),包括: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武漢大學青銅文明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一帶一路」考古研究中心、武漢大學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文化遺產與數位化保護研究中心。
成立大會後,舉行了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專業建設高峰論壇,馮天瑜教授、方勤研究員、孟華平教授、餘西雲教授分別以《自然人文雙優的長江文明》《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進展》《夯實基礎,迎接中國考古新時代》《守正創新,推進武漢大學考古學科建設》為題,展開學術交流。論壇由劉安志主持。
馮天瑜表示,最新的考古成果證明,長江流域的文明生發絕不晚於黃河流域,她滋養並回護著中華文明,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的重心。如今,長江經濟帶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其生態狀況切關大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長江文明建設的新共識。
據介紹,湖北是文物資源大省,也是考古重地。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6473處,居全國第七,在文物資源的發掘研究、活化利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湖北優勢,荊楚特色。武漢大學考古學科成立於1976年,是中國較早成立的考古學科之一,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唯一的考古學科,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完整的學科體系、較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若干優勢特色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