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現場: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當天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川大江安校區舉行。開幕後,到會代表集體合影,讓人不禁想到《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教授代表學校致辭,他表示,要把川大考古學學科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和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的學科。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到會祝賀,他認為,四川大學是我國重要的考古力量之一,在考古學方面特別是對西南考古、三峽工程及西藏考古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認為,川大考古在整個全國高校考古教學模式中形成了「川大模式」;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表示,川大考古是中國高校考古學科第一方陣中走在前排的重要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研究員、西藏文物局局長劉世忠作為校友代表分别致辭。
開幕式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分別以《古DNA獲悉東亞人群遺傳演化》和《田野考古報告的編寫理念與方法》為題作主旨演講。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
應當做好考古發掘
與大遺址保護利用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認為,成都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與四川大學考古專業關係密切。他介紹,在成都平原史前城址、金沙遺址、冶鐵遺址、漢代崖墓、明蜀藩王陵墓、貴州省洞穴遺址、青海省喇家遺址等考古發掘及研究項目中,雙方進行了深入合作,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雙方還在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冶金考古、宗教考古、陶瓷考古、人類骨骼考古、環境考古等科研領域,以及本科生及研究生培養、博士後科研工作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顏勁松表示,成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而利用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旅遊和文創產業,應當做好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利用,「這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礎環節,對展示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全民共享意義重大。」
金沙博物館館長朱章義:
世界文化遺產申請會加速
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具有4000年大規模居住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金沙博物館館長朱章義認為,川大是四川最重要的考古力量,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成立以後,能夠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進入成都市工作後,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加快和推進,也肯定會有更多重要的文化遺存被發現和發掘,這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很有意義。
朱章義介紹,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一起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隨著三星堆遺址新發現,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會加速」。
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
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需要人才投入
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表示,川大考古文博學院的設立,對整個學科體系以及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的考古文博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有長遠的意義。
任舸提到,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很多領域需要挖掘和闡釋。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說,文明的保護和傳承也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考古文博事業。
他也提到了由成都市和四川大學共建的博物館群聚落。他介紹,校地雙方都在為文化的進一步挖掘整合資源,「有利於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 劉成夢 王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