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8日訊(記者 戴璐嶺)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研究館員表示,希望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開展深入的全方位合作,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力爭開創成都考古、四川考古區域性考古發展的新局面。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指出,在考古學學科走向世界的新時代背景下,雙方的合作應該注入新的內容,擬定新的合作目標。四川大學考古學學科建設將圍繞博物館學、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科技考古4個方向開展,希望共同搭建起高質量的科研平臺,整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資源優勢和行業經驗,推進若干重大學術問題的探索和人才培養。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站在更高維度要求雙方把握歷史機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要以國內外有影響的大都市考古中心為建設目標,在配合基建考古的同時重視人才培養、成果輸出。四川大學則應努力成為西南地區考古人才的大本營,學術的制高點。全面合作協議的籤署,標誌著成都和四川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最為重要的兩股學術力量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雙方應繼續探索新機制、新模式,立足成都、立足川渝、立足西南,放眼世界,為考古文博事業的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籤署全面合作協議的同時,還進行了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校外專家聘任儀式,顏勁松研究館員、蔣成研究館員、江章華研究館員等9位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與修復、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專家將深度參與課程設置、論文選題及社會實踐,協助高校培養合格的一線考古人才。
根據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圍繞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與生業、巴蜀文化、漢代墓葬與藝術、成都地區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成果共享。同時,基於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既有優勢,展開專項學術課題的科技考古領域合作,實現設備儀器共享、實驗室標本共享,提升雙方多學科研究水平。
在人才培養方面,雙方在成都平原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掛牌「四川大學考古學教學實習基地」,吸納學生參與田野考古發掘、田野資料整理與報告(簡報)編寫,利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平臺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後人員。
記者了解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考古發掘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機構體系,業務研究隊伍的學歷層次、研究領域及專長和年齡梯隊結構都在國內同類考古文博機構中居於前列。四川大學則是國內第三家設立考古學專業的高校,其考古學專業在西南地區處於旗手地位。雙方的合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明蜀昭王陵、成都汪家拐遺址、新津縣寶墩遺址、溫江區魚鳧村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群、四川石窟寺、郫縣波羅村遺址、邛崍市冶鐵遺址、貴州省招果洞遺址等項目的聯合發掘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釐清了古蜀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過程、背景、原因、特點與機制,再現了成都城市3000年的建設發展史。同時,一批批學子通過實踐,成長為合格的考古工作者,成為中國考古事業的中流砥柱。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