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專題紀實

2020-12-22 騰訊網

2019年12月15日下午,會議進入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專場,與會學者從史前人類文化、大遺址研究、都城考古新發現等方面出發,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中原及相關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的發展

北京大學 王幼平

演講人

河南新密李家溝,新鄭趙莊、黃帝口,登封西施、東施、方家溝以及老奶奶廟、新疆吉木乃通天洞與嶺南地區廣東英德青塘遺址,這些考古發現與多學科研究成果,非常清楚地展現了晚更新世期中原及相關地區古人類適應東亞大陸季風區與全球性環境變遷,經歷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獨特發展歷程,更為認識世界史前文化發展多元化,不同地區現代人與農業起源多樣性的特點提供了新證據。

上山文化與稻作起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蔣樂平

演講人

上山文化分布約一萬多平方公裡的河谷盆地,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最密集的遺址群。遺址出土大量的陶石器,遺址普遍發現由成排柱洞構成的房址基礎,以及壕溝、灰坑等遺蹟,遺址出土豐富的稻遺存,以及從工具微痕分析得出的收割、加工證據。經小穗軸、植矽體特徵分析上山出土的稻遺存已具備栽培、馴化的特徵,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賈湖人:從獵人、漁夫到農民的音樂家——賈湖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張居中

演講人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房址、陶窯、窖穴500多處,墓葬5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質料的遺物幾千件,其中以多音孔骨笛、內含石子的成組龜甲、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大量綠松石隨葬品尤為珍貴。還發現有中國最早的家豬和漁業行為、水稻種植、含酒精飲料的釀造等。賈湖人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中國最早的農民和音樂家,在當時的東亞地區處於領先地位,和西亞兩河流域的同時期文化相映生輝。

遼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發現與研究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明

演講人

牛河梁遺址和半拉山遺址在規模、社會分化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關於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的信息。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在距今5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晚期階段,北方的遼河流域也已經跨入文明的門檻,垂直分化成為社會的普遍特徵,相應的社會規範已經出現,複雜化的社會初步形成。社會公共設施(特殊功能建築)的修建與使用以及與此相關的統一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維護社會團結和確立社會秩序的基礎。

玉與聚落——凌家灘的社會複雜化

安徽大學 吳衛紅

演講人

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是中國史前時期著名的制玉中心之一,也是同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聚落之一,目前已發現68座墓葬,大多數隨葬豐富的玉器和石器,其中最大一座隨葬玉器、石器超過300件,陶器僅約30件,顯現出明顯的等級差異。凌家灘中心聚落的形成、複雜禮儀的出現、精緻玉器的大量使用,反映出社會複雜化程度已較高,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節點。

蘆山峁與石峁:公元前第三千紀的中國北方

陝西考古研究院 孫周勇

演講人

通過介紹蘆山峁及石峁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及研究成果。他強調活躍在晉陝高原南流黃河兩岸的主要社會集團最少包括了以石峁為核心北方集團、以蘆山峁為核心的中部集團,及與石峁密切的南部陶寺集團,其在一定時期內與夏集團鼎足而立,保持著各自獨立的文化傳統與發展軌跡,構建了「萬邦林立」的社會圖景。

會議現場

沉睡數千年 一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發掘與古蜀文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雷雨

三星堆遺址是中國長江上遊最重要的先秦時期遺址,也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遺址。90年的考古工作,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充分展現了古代蜀國獨特和輝煌的青銅文明,是中華早期文明多樣性的典型實例,是中國考古學史的重要篇章,古代蜀人從公元前2700至公元前600年在此長逾2000年、不間斷地演繹了人類文明從孕育、誕生、發展、輝煌到開始衰落的完整過程。

秦始皇陵考古的收穫與認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張衛星

演講人

秦始皇陵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為自己規劃設計建造的陵墓,它埋藏豐富、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意象深遂,秦始皇陵不僅僅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個人的最後歸宿,更是一統天下、創立新制的秦帝國最重要的國家工程。陵墓的牆垣、門觀、道路所體現出的陵墓形制及整體的空間、布局以及向位關係,以及多層環繞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對天下的理解、對宇宙模式的認識。

中國商朝的構建

南方科技大學 唐際根

安陽殷墟是中國最重要的遺址之一,中國現代考古學也從上世紀20年代對殷墟的首次調查發掘中誕生,這裡出土的甲骨文使人們將信將疑的商王朝第一次有了實物見證。甲骨文記錄了商王朝的王位傳承,而且記錄了王朝都城的遷徙。接下來,他從甲骨文、人殉與人祭、戰爭與兵器等角度來解讀殷墟。

陝西周原遺址近年考古發現

北京大學 曹大志

陝西周原遺址調查共發現手工業作坊遺存50多處,分為六大類:鑄銅作坊、制骨作坊、角器作坊、玉石器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制陶作坊。鳳雛三號基址是迄今所知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始建於西周早期,到晚期徹底廢棄。基址主體部分呈「回」字形,庭院中部有長方形鋪石遺蹟,正中長方體立石一塊,從建築形制、祭祀遺存等方面來看,鳳雛三號基址有可能是西周時期的「社」。另外,池渠系統的發現是近年來周原聚落研究重要考古成果。

探秘公元前五世紀的地下樂宮:曾侯乙墓與相關考古發現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 於淼

演講人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禮器268件,總重量達10噸;10個種類共125件樂器;一座65件套、刻有3775字銘文;至今仍可以演奏的大型編鐘;大量工藝精美的金器、玉器和漆木器等等,這些物品全面展現了中國古代「禮樂文明」時期的社會文化風貌及其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突出成就。

隋唐洛陽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石自社

演講人

隋唐洛陽城,創建於隋大業元年,經隋唐、五代與北宋,前後沿用五百多年。隋唐洛陽以其「前直伊闕,背依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有河漢之象」的地理環境因素,宮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布局,整體劃一以裡見方的裡坊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1954年以來,隋唐洛陽城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過詳細的斟探和重點發掘,究明了城址的規模和格局,為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空間規劃、管理制度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青龍鎮——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港口遺址

上海博物館 陳杰

演講人

通過對青龍鎮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發現了佛塔塔基、建築基址、鑄造作坊、水井等重要遺蹟,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建築構件等遺物,大量的貿易陶瓷及相關遺蹟,確證了青龍鎮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特別是發現了北宋時期具有航標塔功能的隆平寺塔,這些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水下考古遺產與海洋絲綢之路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姜波

演講人

「南海Ⅰ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沉船實施沉箱整體打撈,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堪稱創舉。發掘階段引入了信息化測繪技術,建立了綜合測繪記錄平臺,全面實現了考古記錄工作的數位化,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年代久遠且保存完好的古代沉船,堪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沉船考古成果。

近年來佛教考古的新發現及相關問題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李裕群

演講人

佛教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新疆于田縣胡楊墩佛寺遺址和鄯善縣吐峪溝石窟群遺址展現了公元4-5世紀佛寺布局和壁畫,為研究佛教藝術在西域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山西平城地區的雲岡窟頂佛寺遺址以塔為中心,周圍環以僧房的布局,2015年出土的佛教畫石槨特別引人注目。鄴城地區趙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遺址基本究明了北朝晚期佛寺布局。太原地區發掘的北齊蒙山開化寺佛閣和童子寺佛閣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

除專題演講外,會議還包括公眾考古講座及六場分組研討,與會期間學者還考察了崧澤遺址和良渚遺址。

王巍研究員致辭

閉幕式現場

12月17日下午,4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在閉幕式上做了精彩的發言,對大會的邀請表示了感謝並提出了重要的建議。王巍理事長對國內外學者的參與、上海論壇工作團隊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他指出與會學者的建議非常有意義,他希望針對某一主題進行分組研討及邀請更多青年學者參加會議等建議在今後的會議中能得以實施。此次會議達到了初衷,成為中國考古學者了解國際學術成果、國外學者了解國內學術成果的窗口。同時會議為各地學者提供一個廣泛的學術交流平臺,成為中外學者溝通的橋梁,促進各國合作交流。論壇將繼續保持自身特色,重點強調學術性,圍繞考古學課題進行研究;通過比較的視角,啟發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學者;圍繞論壇所突出的主題,重視主題下獲得的新材料、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展示最新成果的考古學術交流平臺。他希望各位學者持續關注、參與這個論壇,一起為世界考古作出更大的貢獻。

攝影:張小築 張鹿野

文字:韓 翰 荼 荼

審核:喬 玉

責編:荼 荼

相關焦點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8月28日,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韓章雲 攝「2001年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其中有13項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1990年迄今歷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入選45項,在全國各省區中遙遙領先。」
  • 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探討我國考古70年
    央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記者 方婧)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從甲骨文在晚清時期的發現和近代考古學、地質學及古生物學等田野工作方法的輸入都與河南相關,而新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也是從河南輝縣開始的。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昨天在河南鄭州開幕。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學70年」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當天,「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同時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展出的既有來自新石器時代龍山文物時期的陶器、商代的青銅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玉戈,也有西漢時期的陶器等。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於2017年12月8日至11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水與古代文明」,論壇期間,來自多國的學者將發表主題演講。12月8日,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向優秀個人或組織頒發「世界考古論壇獎」,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布萊恩·費根教授獲得終身成就獎。
  • 培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人
    (記者 齊澤垚)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12月12日—13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王巍:「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十大發現」和「六大發現」評選 促進考古新成果的宣傳和普及截至今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已經進行了3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也辦了20年。每年年初和春季,這兩項評選成為全國考古文博界乃至社會關注的焦點。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舉行 頒發多項考古大獎
    中新社成都10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嶽依桐)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2日在成都開幕,中外近400位考古專家學者共襄盛會,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和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研究成果獎「金鼎獎」、青年學者獎「金爵獎」也一一揭曉並頒獎。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成果豐富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成果豐富       本報訊(記者 吳夢琳)10月23日下午,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閉幕。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舉辦,旨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共同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圓滿閉幕
    為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深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2月12至13日,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成功舉辦。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舉辦
    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揭幕,來自13個國家的數百位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探討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三大考古學領域的最新課題。
  • 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發展不斷傳承創新
    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發表演講。 孫自法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15日在上海圍繞論壇主題「城市化與全球化的考古學視野:人類共同的未來」舉行系列學術演講。
  • 中國考古學會關於舉辦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8·成都)的通知
    各位會員、各單位會員:   中國考古學會擬定於2018年10月22-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8?成都)。本次會議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新時代脈搏,圍繞「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這一主題開展交流研討活動。全方位展示近年來我國考古研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新實踐,旨在全面提高我國考古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加快推動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擴大中外考古學文化交流,提升中國考古學的社會影響力,努力實現文化強國夢。
  • 青塘遺址入選中國考古新發現
    ▲瑪雅文明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遺址全景(上為北)▲西側北部建築龍頭神鳥的頭部本報訊(記者 王巖)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
  • 考古學與全球化進程日益密切
    昨天起,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考古專家、考古學研究者匯聚既古老又新興的上海,出席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共同探討「考古學為城市化和全球化提供的歷史證據」。一部當今世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的電視短片,拉開了論壇開幕式的序幕。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的4點要求為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賦予新時代考古學的新使命,考古工作者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必達。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於10月31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主辦。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機構,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將會聚四川大學,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 據悉,在本次活動上還將舉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川大考古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更大的發展,發揮更大力量。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揭幕 800多名專家學者匯集成都
    來自國內外的800多名專家學者匯集成都,就「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進行交流研討。  在國家剛發布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四川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這個中國考古學界最高規格的大會選擇在四川舉行,別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