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記者 方婧)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從甲骨文在晚清時期的發現和近代考古學、地質學及古生物學等田野工作方法的輸入都與河南相關,而新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也是從河南輝縣開始的。
8月28日,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鄭州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與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學70年」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
據了解,在論壇開幕的前一天,8月27日,「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共有1225件(套)文物參展,集中展示了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鄭州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遺存,新中國成立70年來,鄭州的考古工作更是取得了重要收穫,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論壇開幕式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肯定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南考古的一系列成績:「2001年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其中有13項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1990年迄今歷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入選45項,在全國各省區中遙遙領先。」
同時,田凱也表示,河南考古雖有輝煌的過去、全面發展的現在,但是面對新時代、新特徵、新任務,任然有許多的課題、難題、謎題等著考古工作者攻堅克難、深度破解。「我們願意同全國文物工作者一道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共同在中原這塊文物沃土繼續挖掘、研究,共同讓華夏文明的深層魅力,在新的時代更加充分的展現,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出我們考古人的努力和貢獻。」田凱如是說。
在主題發言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回顧和總結中國考古學70年所走過的道路和取得的經驗,首先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中國考古學的工作和研究;在借鑑國外的理論和實踐時必須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必須堅持以田野考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必須堅持多學科結合,同時考古學必須處於中心和主導地位;歷史時期考古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的結合,同時以考古資料作為第一出發點和立足點;必須堅持從國際視野來研究中國,從中國視野來研究區域;考古工作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有利於文化遺產保護;必須堅持創新思維,在前人的基礎上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進步;考古工作必須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必須堅持深入研究和普及相結合。
隨後,中國考古學會18個考古專業委員會的代表分別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各自領域所走過的歷程,從理論探索、學術研究、工作實踐方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回顧與總結,對目前工作的進展和情況進行了概括和評價,並對今後工作的目標和學科發展的方向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