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張弋
8月28日上午,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嵩山飯店開幕。本屆論壇可謂是可謂是眾星閃耀、大咖雲集,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四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70年」這一主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論壇現場
記者從論壇主辦方了解到,本屆論壇為期三天,在已經過去的8月27日,專家學者們參觀了位於鞏義的雙槐樹遺址和滎陽青臺仰韶文化遺址。28、29日,以中國考古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為單位,進行主題報告、學術探討,對本專委會7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進行全面闡述。
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新中國成立後,因戰爭而被迫中斷多年的中國考古學開始復甦,並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近30年來,無論是從隊伍規模、人才培養、科技水平、發現成果來看都是空前的。一代一代的考古學者時刻活躍在考古第一線,不顧風雨,無問西東,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希望藉助此次論壇能夠促進各個專業委員會之間的學術交流,同時共同探討中國考古學未來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中原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生態環境,中國最早的王朝「夏」也因而誕生於此。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國史前文化發展模式為「重瓣花朵」,他認為,在史前時期,中原地區如同花心,周圍的史前文化如同花瓣,中原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四周先進因素,從而形成最早的王朝,成為引領中國文明發展的核心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新偉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嚴文明先生提到的「中原」是一些考古學家界定的中原,包括關中盆地和晉南地區和河南省的其他地區,從考古資料看,在6000-5300年前後,這一區域內的文化面貌並不統一,既有仰韶文化,也有大河村文化。將「中原」形容為文化面貌統一的「花心」,可能並不恰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新偉
「在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看來,鄭州地區更像是個熔爐。」李新偉說,在隨後的5300到3800年期間,這個「中原」的東西兩部分差別更大,鄭州地區和嵩山周圍地區吸收了更多的東方因素,也在吸收南方和西北方的文化因素,形成了被認為是夏王朝文化的二里頭文化。
在距今約53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形成了較為成規模的且具有宗教王權儀式的國家初級形態,但同時期的中原地區,卻沒有像良渚這樣恢宏的文化,究竟是何原因?面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提問,李新偉說,良渚文化的迅速興起,可能與良渚社會上層藉助宗教力量獲得權力和管理社會有關,中原地區更重視宗族組織和世俗權力,因此沒有快速形成大規模的政治組織。「在距今5500年前後,豫西靈寶鑄鼎原周圍就已經有100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聚落中有大型公共建築和大墓,可以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史前文化媲美。而在4500年前,豫北、鄭州和環嵩山地區雖然進入諸城林立的時代,但也沒有形成山西臨汾陶寺和湖北天門石家河那樣的大型遺址,尚未發現大型墓葬。但這個時候,中原地區已經顯示出吸收各方因素的特徵,為二里頭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