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後查看日軍防禦工事後讓人直冒冷汗

2020-12-20 燃燒的狼煙

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徵軍開始進攻當時被稱為是東方直布羅陀的松山。戰役歷時95天,拉開了中國對日軍大反攻序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松山地區日軍防禦部隊僅千人左右,卻足足阻擋了中國遠徵軍三個多月,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10個團2萬餘人,付出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的代價,斃殺日軍超1250人,敵我傷亡比達到了1:6.2。中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人數甚至超過了負傷人數。這還是在中國軍隊佔據絕對武器裝備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打得這麼慘烈艱難呢?戰後才發現原因就於日軍在松山修建的防禦工事上。

日軍松山防禦部隊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便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修建防禦陣地。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日軍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愈發重要,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緬甸方面軍15軍令第56師團派出一個工兵聯隊,並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徵民夫1670餘名,晝夜施工。日軍為了完全保密,工事完成後於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毒藥處死,並焚屍掩埋,戰後在大埡口曾發現過「千人坑」。

日軍防禦工事遺址

1942年底日軍完成第一期陣地施工後又以防禦為主,對松山腹部陣地加固和擴建。至1944年5月,在中國遠徵軍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區的準要塞式堡壘防禦陣地體系建設:在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碉堡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壘互為側防。並且,其堡壘為地堡,一般分三層構築,大致相當於以三層樓埋於山體中。

中國遠徵軍重機槍陣地

1946年方國瑜教授曾實地進入過日軍工事,描述日軍堡壘為:「敵堡壘主體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釐米之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蕩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釐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堡壘外圍遍布蛛網狀交通壕,以連接各主要陣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動。且交通壕側壁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並連綴大量散兵坑。部分據點外設有鐵線網兩三道,縱深4米。隨著堡壘陣地群的建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因偽裝良好,無論空中還是陸上,均不易察覺也不易破壞。

中國遠徵軍使用噴火器進攻日軍

在松山陣地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南方總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都曾在第56師團長松山祐三中將陪同下親臨視察,他們現場觀看了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試驗表明,數枚500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日軍司令官們對此極為滿意。河邊正三在寫給南方總軍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強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另據日方《緬甸作戰》第89頁:「建成後的松山陣地樞紐部可承受中口徑火炮直接命中,陣地內儲存的作戰物資,可堅持至少三個月戰鬥。」

日軍在挖掘防禦工事

日軍堡壘工事火力網編成如下:主堡內有重機槍,子堡及側射堡內有輕機槍,交通壕內有步槍、槍榴彈、擲彈筒,主堡後有迫擊炮。近距離用衝鋒鎗、手榴彈。使用各種直射、曲射兵器,在陣地前編成濃密火網。接近堡壘是非常困難的。 障礙物及附屬設施:陣地前有鐵絲網1~3道,鹿砦1~2道,敷設地雷及陷阱。陣地內附設有水管及照明設備。防守松山的日軍,利用地形,有計劃地編成陣地,利用高大木材,構築堅固工事。使各個據點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其強固程度,相當於鋼筋水泥之永久工事。

中國遠徵軍向松山之敵發起進攻

由於松山地區地勢險要,且日軍防禦工事隱蔽堅固,中國遠徵軍的火力優勢並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美國航空隊的猛烈轟炸也效果平平,所以中國遠徵軍還是需要靠士兵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以血肉之軀衝向敵人堡壘,因此遭受了重大傷亡。在三個多月猛烈攻勢下日軍防線終於有鬆動全線崩潰之勢,1944年9月7日,走投無路的殘餘日軍焚燒軍旗後發起「死亡衝鋒」,全部被中國遠徵軍擊斃。松山戰役最終以中國軍隊取得完全勝利結束。但日軍在松山地區修建的恐怖的防禦工事讓戰後老兵回想起仍然直冒冷汗,因為它給中國軍隊造成的傷亡實在是太大了。

相關焦點

  • 松山戰役,中國派出30倍兵力,為何只打掉日軍1個聯隊?
    松山戰役雖然雙方兵力投入極其不成正比,但從某種概念上來說,也已經達到了戰役級別的規模,中方出動的軍隊,主要是以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團軍下屬的71軍新編第28師以及新編第八軍,這兩支部隊雖然接觸美械裝備和訓練較晚,但戰鬥力同樣不遜色,然而松山防禦的日軍卻只有第56師團113聯隊以及師團直屬的野炮大隊。
  • 松山戰役爆破日軍堡壘英雄 90歲高齡重返故地
    鮑直才老人重返臘勐老街(攝影 萬軍)  人民網軍事在線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黃子娟) 1944年松山戰役,一位年輕的工兵連排長突破各種技術難關,把3000噸炸藥準確填放到了日軍兩個主堡壘正下方,從而保證了在1944年8月20日清晨9時15分讓日軍坐上「人造火山」。
  • 松山戰役有多慘烈?上千「娃娃兵」犧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緬甸公路,20萬中國遠徵軍集結在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指揮官決定主攻騰衝,龍陵方向以防禦增援日軍為主。然而,因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做了準備,故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損失慘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 松山戰役中國以優勢慘勝 日軍陣地堪稱傑作(組圖)
    電視劇的原型,便是1944年發生在這裡的松山戰役。  炮火摧毀的日軍營舍    當年5月,為了打通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日兩國軍隊在這座面積18平方公裡的大山裡廝殺了近百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63人的代價,全殲據守的1300名日軍。
  • 松山戰役 持續95天「坑道爆破法」殲敵上千(2)
    1942年底,日軍以松山為據點由攻轉守,由拉孟守備隊第二任隊長金光惠次郎督導,精心構築堡壘群。戰後我方「總結」材料描述:從外部看,日軍的每一個陣地都像「龜背」,「中心位置是主堡,附近有一兩個子堡或者隱蔽部,以蛛網狀的壕溝與坑道相連接,最外圍則是無數散兵坑」。
  • 解讀松山日軍慰安婦視頻背後的故事
    松山在今雲南省龍陵縣境內,西距縣城50公裡,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幾個山頭共同形成一個淺淺的高山小盆地,方圓10餘平方公裡。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陣地建設。日軍戰略專家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凸顯為首位,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
  • 松山戰役:傷亡七千餘人,《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82師246團向大埡口日軍進攻,246團3營7連中尉排長曹含經(黃埔十七期)參加此戰,事先與炮兵聯繫好開炮時間,等到炮火延伸後,大家一起衝出去,將手榴彈投入日軍暗堡內,衝鋒鎗掃射不停,打得日軍在堡壘裡面亂叫。戰鬥中3營營長謝夢熊被敵人機槍擊中,當場犧牲。副營長張觀佑繼續指揮作戰,至下午5時左右,許多官兵傷亡,只好回守陣地。
  • 《我的團長我的團》南天門與原型松山戰役
    其中中日雙方對峙於怒江東西兩岸,國軍佔據著禪達,日軍佔據著南天門。之所以中國要派出遠徵軍開赴西南邊陲作戰,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以供英美向國內援助戰略物資。此劇的最後,龍文章帶領著突擊隊奇襲南天門頂峰,佔據著竹木苦心經營的碉堡,壓制正斜、遏制反斜!希望能與虞師形成夾擊。
  • 松山戰役:日軍亞洲戰場的第一次「玉碎戰」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奉命反攻松山,拉開了「松山戰役」的序幕。日軍 1340人,還包括300多名傷員,日方沒有空軍,火炮少得可憐,沒有後援。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中國軍隊,卻在松山上苦戰了數百天,中日雙方的傷亡比率竟高達6:1!算是「慘勝」!第8軍103師準備向滾龍坡日軍攻擊。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隨處可見的交通壕、暗堡、戰壕,懸掛於樹的老照片和文字說明……仿佛嗅到70多年前那場戰役的血腥味。  31日,記者走上松山,「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三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碑靜靜矗立著。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在能掐段滇緬公路的松山上進行陣地建設,他們在子高地挖山洞,修工事,建成了母堡、掩體、貓耳洞、單兵坑、戰壕等堅固工事。
  • 松山戰役遺址旅遊攻略
    景區歷史背景1942年中國遠徵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日軍攻破國門畹町,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入侵滇西邊境,試圖實現侵華妄想。緊急關頭,中國遠徵軍炸毀惠通橋,阻敵於怒江西岸,雙方隔江對峙近三年。期間,駐守松山的日軍113聯隊在怒江西岸以松山主峰為核心沿滇緬公路修築了一個縱深數十公裡的強大防禦體系,揚言中國軍隊不死10萬,休想攻克。
  • [揭秘勝利]松山戰役成日軍在大陸戰場首次玉碎之戰
    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正面戰場對日軍的全面反攻出現於雲南。1944年6月,中國軍隊分兵兩路,一路由印度殺入緬北,一路由雲南向境外打出,試圖打通中印公路,為中國取得一條新的國際交通線。松山之戰就是這場戰役在中國境內最重要、最慘烈的一戰。
  • 《1944:松山戰役筆記》:以嚴謹的態度書寫抗戰微觀史
    五戰松山(7月20日—7月25日)松山戰役中的炮兵作戰(之三)第8章 六戰松山(7月26日—8月2日)日軍為何如此重視軍旗第9章 七戰松山(8月3日—8月19日)第8軍 松山戰役中的指揮者「飛虎隊」:來自雲端的希望關於「坑道爆破法」第10章 八戰松山(8月20日—8月27日)
  • 血戰松山:滇西抗日中最慘烈的戰役真相
    在此次戰役中,24375名中國遠徵軍在百天之內,先後十次向日軍的1300人精銳發起進攻,最終傷亡7763人。以6:1的戰損比取得了悲壯的勝利。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描述日軍要塞堅固完善難以攻克的「南天門」之戰,原型便是松山戰役。
  • 遠徵軍老兵:黃埔18期99人參與松山戰役,打完只剩下20多個同學
    1944年2月,中國遠徵軍開始滇西大反攻,為了配合增援駐印度、緬甸的遠徵軍作戰,大同中印、中緬交通線,他們被派往楚雄和保山一帶作戰,隨後強渡怒江,翻越楊梅山,進入龍陵佔領了滇緬公路中段的黃草壩陣地,切斷了緬甸日軍與松山騰衝的聯繫。他們在滇西龍陵先打黃草壩,再打老東坡,最後又打松山滾龍坡,那時的黃天槍法很好,打鬼子幾乎百發百中。
  • 餘戈:松山戰役70年了,日本人刺激我研究滇緬戰場
    中國遠徵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同年9月7日佔領松山,全殲日軍。在松山戰役勝利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軍史專家餘戈先生。已經出版了《1944:松山戰役筆記》和《1944:騰衝之圍》的餘戈,對抗戰滇緬戰場充滿了感情。
  • 戰後松山:除了屍體還是屍體
    密支那戰役是鍾志倫第一次上戰場,他看見敵人逼近,連甩5顆手榴彈,炸死不少日本鬼子。對方甩過來一顆手榴彈還沒爆炸,鍾志倫冒死撿起來又向他們甩過去,又炸死一片鬼子。雖打死很多日本鬼子,可戰友也犧牲了不少。鍾志倫班上有位劉姓戰友,安徽人,外號叫「灰面老殼」。攻打南坎時,日軍一顆炮彈打過來,「灰面老殼」聽見炮彈聲就連忙躲到一棵大樹下,結果那顆炮彈順著樹落下來炸死了他。
  • 二戰史上海拔最高的戰鬥,松山戰役因它而打響,卻很少人提及
    1944年4月,滇西緬北反攻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著名的松山戰役正是這項龐大計劃中的主要戰役,可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騰衝才是反攻計劃的主戰場,為什麼作戰計劃的主要目標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呢?只因為在此之前,出了兩件大事,才讓松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 "玉碎戰"松山戰役:日本人如何敬畏歷史
    日軍在中國陣亡者,戰爭之初祭奠規格很高,一般是在戰事告一段落後,將陣亡者屍體燒製成遺骨,舉行大型「慰靈式」祭奠,而後運回日本,送入東京的靖國神社。隨著戰事慘敗屍骨成堆,就採取軍官割一條臂或一隻手,士兵割一隻手或一個手指,放在一個專用的「化學燃燒毯」上燒製成遺骨。
  • 松山戰役中有一位溫州人 所隸屬軍團成抗戰劇原型
    抗戰遺址: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松山  歷史回放: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的一部分,中國抗戰遠徵軍於1944年6月4日開始進攻,至9月7日克復松山,苦戰了95天,先後投入第71軍、第8軍共5個步兵師約6萬人,火炮200門,以陣亡官兵8000餘人為代價,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