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徵軍開始進攻當時被稱為是東方直布羅陀的松山。戰役歷時95天,拉開了中國對日軍大反攻序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松山地區日軍防禦部隊僅千人左右,卻足足阻擋了中國遠徵軍三個多月,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10個團2萬餘人,付出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的代價,斃殺日軍超1250人,敵我傷亡比達到了1:6.2。中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人數甚至超過了負傷人數。這還是在中國軍隊佔據絕對武器裝備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打得這麼慘烈艱難呢?戰後才發現原因就於日軍在松山修建的防禦工事上。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便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修建防禦陣地。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日軍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愈發重要,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緬甸方面軍15軍令第56師團派出一個工兵聯隊,並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徵民夫1670餘名,晝夜施工。日軍為了完全保密,工事完成後於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毒藥處死,並焚屍掩埋,戰後在大埡口曾發現過「千人坑」。
1942年底日軍完成第一期陣地施工後又以防禦為主,對松山腹部陣地加固和擴建。至1944年5月,在中國遠徵軍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區的準要塞式堡壘防禦陣地體系建設:在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碉堡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壘互為側防。並且,其堡壘為地堡,一般分三層構築,大致相當於以三層樓埋於山體中。
1946年方國瑜教授曾實地進入過日軍工事,描述日軍堡壘為:「敵堡壘主體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釐米之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蕩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釐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堡壘外圍遍布蛛網狀交通壕,以連接各主要陣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動。且交通壕側壁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並連綴大量散兵坑。部分據點外設有鐵線網兩三道,縱深4米。隨著堡壘陣地群的建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因偽裝良好,無論空中還是陸上,均不易察覺也不易破壞。
在松山陣地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南方總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都曾在第56師團長松山祐三中將陪同下親臨視察,他們現場觀看了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試驗表明,數枚500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日軍司令官們對此極為滿意。河邊正三在寫給南方總軍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強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另據日方《緬甸作戰》第89頁:「建成後的松山陣地樞紐部可承受中口徑火炮直接命中,陣地內儲存的作戰物資,可堅持至少三個月戰鬥。」
日軍堡壘工事火力網編成如下:主堡內有重機槍,子堡及側射堡內有輕機槍,交通壕內有步槍、槍榴彈、擲彈筒,主堡後有迫擊炮。近距離用衝鋒鎗、手榴彈。使用各種直射、曲射兵器,在陣地前編成濃密火網。接近堡壘是非常困難的。 障礙物及附屬設施:陣地前有鐵絲網1~3道,鹿砦1~2道,敷設地雷及陷阱。陣地內附設有水管及照明設備。防守松山的日軍,利用地形,有計劃地編成陣地,利用高大木材,構築堅固工事。使各個據點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其強固程度,相當於鋼筋水泥之永久工事。
由於松山地區地勢險要,且日軍防禦工事隱蔽堅固,中國遠徵軍的火力優勢並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美國航空隊的猛烈轟炸也效果平平,所以中國遠徵軍還是需要靠士兵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以血肉之軀衝向敵人堡壘,因此遭受了重大傷亡。在三個多月猛烈攻勢下日軍防線終於有鬆動全線崩潰之勢,1944年9月7日,走投無路的殘餘日軍焚燒軍旗後發起「死亡衝鋒」,全部被中國遠徵軍擊斃。松山戰役最終以中國軍隊取得完全勝利結束。但日軍在松山地區修建的恐怖的防禦工事讓戰後老兵回想起仍然直冒冷汗,因為它給中國軍隊造成的傷亡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