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後期,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國民黨軍隨即組建了遠徵軍入緬作戰,第一次滇緬戰役打的並不是很順利,由於各方力量相互掣肘,導致中國遠徵軍傷亡慘重,特別是經由野人山歸國的第五軍,但這一戰也讓西方國家認識到了中國人在各方面的韌勁,於是才有了在印度重新編練的遠徵軍,其中就包括後來名震天下的新一軍和新六軍。
事實上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並不止上述兩支軍隊,當時中國還在全國抽調了部分精銳的部隊,在雲南等地接受美械裝備以及訓練,因此第二次滇緬會戰,中國遠徵軍的戰鬥力也大大增強,但唯獨有一次,為了進攻日軍一個聯隊防守的要塞,中國遠徵軍卻出動了30倍以上的兵力進攻,經過十次激烈的戰鬥後,才拿下這個地方。
這次作戰就是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雖然雙方兵力投入極其不成正比,但從某種概念上來說,也已經達到了戰役級別的規模,中方出動的軍隊,主要是以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團軍下屬的71軍新編第28師以及新編第八軍,這兩支部隊雖然接觸美械裝備和訓練較晚,但戰鬥力同樣不遜色,然而松山防禦的日軍卻只有第56師團113聯隊以及師團直屬的野炮大隊。
但這場戰役的艱難程度,後來遠遠超過了預料之外,自1944年6月4日開始,一直到9月,連續三個月的不斷進攻,中國軍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最終才全殲了松山守敵1250人,而自身傷亡卻近7000人,可以說是極其不成正比,之所以會有如此懸殊的傷亡,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松山防禦異常堅固
松山位於龍陵縣境內,東臨怒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在第一次滇緬戰役失敗以後,日軍就意識到了松山的重要性,並有意在這個地方修築要塞,為此他們徵發了大量的勞動力,在松山修建永久的防禦陣地,並為了保密將修建要塞的中國人全部處死,在完成第一期施工以後,當地的日軍又對松山陣地進行了二次擴建。
其主要的修建在於增強要塞的防禦體系,修建連環的碉堡,並採用極其嚴格的標準,以至於後來日軍司令親自查看,發現當地要塞居然能經歷重炮的轟擊和航彈的轟炸絲毫未損,這也是我軍之所以傷亡嚴重的主要原因。
其二、松山地形
松山的地形異常逼仄,雖然我軍投入的兵力是日軍的30多倍,但是根據實際戰況來看,每次投入的兵力最多只有兩個團,而且加上部隊調動頻繁,實際投入作戰的部隊更是屈指可數,因此無法發揮人數上的優勢。
其三、情報不準確
松山戰役之前,遠徵軍接到的消息情報不準,致使進攻部隊對松山始終只是模稜兩可的概念,其中新八軍在進攻時,受到的消息居然是松山防禦的日軍僅三四百人,炮一二門,據有堅強之工事,而日軍卻對進攻的中國軍隊了如執掌。
歷史抗戰將領是值得我們銘記。記錄抗日戰爭的主旋律的作品數不勝數,但要說全面紀實的,還要屬這本李繼峰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
書中全面客觀地記錄了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爭年代。這本書講述了1931年~1945年出現的各種戰役。包括戰鬥時間、地點、戰鬥結果,都有客觀的記錄。書中描寫的各種戰爭,真實易懂,可以算得上是一本「抗戰簡史」。想了解抗日戰爭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此書。翻閱這本書,你會感覺心中熱血沸騰,愛國情懷再次油然而生,再次向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