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代西方遊戲的推波助瀾,許多玩家對於西方奇幻題材的故事類型,以及當中出現的諸多種族職業、怪物生物等各種名詞都已經相當熟悉。
但畢竟不是以中文起源的作品,所以必然會經過翻譯轉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由於一直也沒有足夠權威性的單位進行統一匯整,明明在原作中是同一種東西,卻出現了諸多譯名;或是明明是不一樣的存在,譯名卻相近混淆的情況,所以這次我就來給大家講講譯名上經典的混淆案例。
01Elf -精靈、妖精、艾爾芙
要聊這個話題,首先最不能不提的一個絕對要屬「Elf」這個大家熟悉的奇幻種族。尖耳、長壽、與森林的關係緊密,常常附帶擅長弓箭的設定,這是從《魔戒》開始定調「Elf」這個種族的形象,在《魔戒》的中譯版裡,Elf被翻譯為「精靈」。
但是讓國內遊戲玩家認識Elf這個種族的管道中,極為著名的元祖級網路遊戲《天堂》裡面,Elf是被翻譯成「妖精」的。此外來自日本的奇幻作品《羅德斯島戰記》中,也是將Elf翻譯為「妖精」。
來自森林的妖精,是可以簡稱為森之妖精沒錯,但是和「森之妖精比利·海靈頓「先生沒有關係,請大家暫時刪掉這段記憶。
同樣是始祖級的網路遊戲,《無盡的任務Ever Quest》中登場的數個Elf種族,就都被翻譯為「精靈」,高等精靈High Elf、木精靈Wood Elf、黑暗精靈Dark Elf 、半精靈Half Elf等。
而時間拉到我們更熟悉的世代,《魔獸爭霸》以及之後的《魔獸世界》這套世界觀中,Elf也是被翻譯為精靈的,包含暗夜精靈、高等精靈、血精靈等等。
有沒有覺得有點混亂了?明明一樣都是Elf,有的地方叫精靈、有的叫妖精,實在是有點煩。別急,還有更煩的在後面,記得小時候有看過《阿拉丁神燈》嗎?摩擦神燈會叫出什麼來?沒錯,就是「神燈精靈」。
這個出自《天方夜譚》,阿拉伯神話故事中的精靈,原文則是「Jinn」或者「Genie」。神燈「精靈」這個稱呼大概是Genie的音譯,如果以意譯去翻,Genie會是魔神、神怪一類的意思。
而另一個也常常被翻譯成「精靈」的東西,則是「Spirit」。常見的狀況是代表著構成世界的元素精靈,像是大地精靈Spirit of Earth、火焰精靈Spirit of Fire等。不過這個「精靈」更多的情況會被稱為「大地之靈」、「火焰之靈」一類的。或是本身的其他名稱,如火精靈沙拉曼達Salamander、伊夫利特Ifrit等。
「精靈」以外,「妖精」也有存在一樣的狀況。事實上比起Elf,「妖精」更常被使用的地方反而是作為「Fairy」的翻譯名稱。Fairy通常是指童話故事中登場那些幫助主角的小妖精、小仙女等,形象上是更為夢幻而童話的。
Elf的兩種意譯妖精與精靈都有著許多混淆狀況,那麼意音譯是否會比較好呢?老實說已經失去驗證的時機了,現在華文圈對於Elf這個形象,已經和精靈或妖精綁定。雖然也有少數的作品以「艾爾芙」一類的音譯去翻譯Elf,不過太小眾了,結果只是讓玩家沒有把這個名詞和平常熟悉的精靈關聯起來
02Troll、Ogre -食人魔、巨魔、洞穴巨人、食人妖
雖然精靈與妖精是經典話題,但是真的要列出奇幻裡面哪個名詞最難界定譯名,我會把這個「獎頒」給Troll和Ogre。如果前面Elf的段落讓你覺得很亂,那麼接下來這段要有更亂的心理準備。
Troll和Ogre在《魔獸世界》的系列世界觀中都有登場,以這個大家都不會陌生的系列當成起點說明,應該可以比較容易弄清楚一點。
《魔獸世界》中,Troll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部落種族「巨魔」。在《魔獸世界》的劇情裡,巨魔被定位成掌握艾澤拉斯過往霸權的一隻古老文明種族,現今雖然沒落但是一天到晚有分支想崛起。
玩家扮演的是巨魔的其中一支部族「暗矛(Dark Spear)」成員,不過《魔獸》中的巨魔和傳統西方奇幻中的調性差異是有些大的,承襲的共同點在於「高大」和「擁有強大的再生癒合能力」以及有「食人習慣」三點。再生能力這點體現在種族特有技能上,而高大這點,如果看過《魔獸》種族的身高表會發現男性巨魔其實是最高的,比男性夜精還高大。
至於食人習慣在《魔獸》中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一種巫毒部落的習俗,在荊棘谷等巨魔出沒的地盤,可以看到食人風俗的景物痕跡。
離開《魔獸》,一般奇幻概念中的Troll,是一種有智能但是沒有形成文明,殘暴而且有食人習慣的類人形生物,以洞窟為巢穴。他們身形巨大,而且擁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因為巨大以及生活在洞穴中,所以被翻譯為「巨魔」和「洞穴巨人」,而因為食人,所以他們有時會被翻譯為「食人妖」或「食人魔」。
在《無盡的任務》中,Troll也是玩家可以扮演的種族之一,不過形象並不像《魔獸》的巨魔那樣靈巧,是相對巨大、笨重的種族。
曾被改編為網路遊戲的奇幻作品《龍族》中也有Troll的登場,在第一集故事中襲擊主角故鄉的怪物就是Troll,故事後半的重要同伴角色「巨魔女祭司艾德琳」則是被以法術賦予語言能力後,生活在修道者中的Troll 。《龍族》中登場的Troll數度在故事進行中描述了他們強大的再生能力。
而常被與Troll混為一談的生物Ogre,在《魔獸》世界觀中則是被翻譯為「食人魔」。沒錯,就是那堆肥肥胖胖肚子圓圓腦袋蠢蠢的食人魔,在《魔獸》故事裡還因為人為操弄出現了「雙頭食人魔」這樣的存在。
Ogre常見的翻譯有食人魔、巨魔,或者《天堂》裡面的稱呼「歐吉」。在多數作品中描述的Ogre確實會吃人,所以有食人魔這樣的翻譯,但是與其說Ogre吃人,不如說他們什麼都吃。所以在國服魔獸中特別強調「食人」這點去決定譯名,我個人會覺得不算精確。
Ogre的共通形象是巨大的身軀,以及極強的力量,所以「巨魔」這樣的翻譯也是存在的。在《龍族》小說中,主角波奇因緣際會得到的魔法物品「OPG(Ogre Power Gloves)」賦予了他等同於Ogre的強大力量,支撐他經歷波瀾壯闊的冒險旅途。
Troll和Ogre有著很多共同點,如體型巨大、殘暴、可能會吃人等,而最大的分界主要在Troll以強大再生能力著名,而Ogre則以殘暴的力量為名。如果往後在作品中看到食人魔或巨魔,不確定究竟描寫的是Troll還是Ogre時,這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03音譯好還是意譯好?
音譯好還是意譯好呢?這個話題十幾年來,看過許多次的論戰,但是一直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我曾經比較支持音譯,但是隨著看的作品、接觸的翻譯名詞越來越多,我了解到了一件事:音譯也好,意譯也好,翻譯並不是一個統一方向就能完成的工作,每個作品不同的狀況,都有不同的細節需要反覆思量,來決定該怎麼進行翻譯。
用音譯敘述名詞,然後透過其他地方的解釋賦予形象,這確實是不錯的作法,但是音譯不免有翻得冗長,或翻起來不好聽的情況。比如《魔獸》的「希爾瓦娜斯·風行者」,「風行者Windrunner」用音譯顯然就不太行。
反過來意譯在一些場合反而會顯得突兀與多餘,就拿《火影忍者》中主角鳴人在忍術學校的老師「海野伊魯卡」,原作中寫的是「うみのイルカ」。如果完全取意譯,就會翻出「海野海豚」這種莫名好笑的人名。
總結來說,翻譯也太難了吧,所以無論譯名有多麼的讓人混淆,也是這些翻譯也都是他們嘔心瀝血的成果,作為玩家的我們應該向這些翻譯者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