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卓英——他才是抗日第一名將,戰功無人能敵,卻很少有人知道他

2021-02-23 文蕐

文華(微信號:yinwh611112)——國內首個全面解讀抗日戰爭的微媒體,全球數十萬國人的精品閱讀選擇,深刻、獨到、精緻、有料。您的選擇您不會後悔!

 

要評選抗日第一名將,很多人都會提起張自忠,提起薛嶽,還有杜聿明、王耀武、張靈甫、孫立人……當然,這些人也都是響噹噹的抗日名將,但在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面前,他們還真不敢理直氣壯地排第一。

這個人叫羅卓英,廣東省大埔縣人。

相比上面那幾位名將,羅卓英的名字好像並不怎麼響亮,很多年輕人甚至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實際上,在抗日戰場上,羅卓英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

羅卓英跟陳誠是保定軍校的同班同學,還是同桌,因此兩人關係極好,親如兄弟。陳誠是蔣介石最寵信的人,有了陳誠這層關係,羅卓英自然也深受蔣介石器重。

眾所周知,陳誠以11師起家,自任師長,羅卓英則是副師長;11師擴編為第18軍之後,11師師長的位子就交給了羅卓英;陳誠高升後,羅卓英則接管了18軍。陳誠的嫡系俗稱「土木系」,即十一為「土」,十八為「木」,18軍也成為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蔣介石最信任的王牌軍。

在18軍歷史上,共出過5位一級上將(陳誠、羅卓英、高魁元、胡璉、方天)、4位參謀總長(陳誠、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兩位海軍總司令(陳誠、桂永清)、1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位陸軍總司令(高魁元)、20多個軍長,在國民黨軍中,絕對獨佔鰲頭。而這些名將,可以說大多都是羅卓英一手培養出來的。

八年抗戰中,羅卓英率部參與了大多數會戰,其參戰之頻繁、戰區跨度之大、戰績之輝煌,可以說無出其右者,比較典型的有下面幾次。

抗戰全面爆發後,淞滬會戰首當其衝,日本集結了30多萬精銳,中國則調遣了80多萬精兵,以上海為中心展開了鐵血廝殺。在淞滬會戰中,最慘烈的當屬羅店爭奪戰,鎮守羅店的即為羅卓英的第18軍,硬是以血肉之軀,將日軍的猛烈進攻擋了回去,其慘烈程度,連日軍都稱為「血肉磨坊」。

此戰中,羅卓英幾乎每天都在前線指揮,幾次都險些被日軍擊中,但始終不下前線,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以至於「扶桑童稚知名姓」。

接下來是參戰兵力更多的武漢會戰,此時的羅卓英,已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先在第三戰區作戰,又被調到第九戰區,後又到第五戰區,跨越上千公裡,總是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給日軍以迎頭痛擊,也因此贏得了「救火隊」的稱號。

還有被何應欽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的上高戰役,總指揮即是羅卓英。上高戰役,是臺兒莊戰役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二次偉大的勝利,以傷亡兩萬餘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1.5萬餘人,在整個抗戰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

戰後,總參謀長何應欽給羅卓英發賀電:「捷音遠播,舉國騰歡,收贛北空前未有之戰果,作戰國最後勝利之先聲。」蔣介石也高興地稱讚此戰「空前勝利」,「勝利之年開勝利之先河」。

在抗戰史上,中國遠徵軍的意義非常重要,為了配合美英的太平洋作戰,蔣介石派出幾十萬軍隊,遠徵印度緬甸,打出了國威。而遠徵軍的總指揮,就是羅卓英。

(圖:羅卓英(中)與孫立人(左)陪同史迪威檢閱遠徵軍)

在羅卓英的帳下,有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鄭洞國、廖耀湘、宋希濂等名將,能帶領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將出徵,足見羅卓英的威望之高。

有人曾統計過,在八年抗戰時期,以十項重要指標為依據,即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副司令長官、大型會戰總指揮、副總指揮、單位集團軍參與會戰次數、殉國將領、授銜上將、青天白日勳章,這十項指標累計來計算,羅卓英以21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孫連仲的19次,薛嶽等4人的14次,陳誠、王陵基的13次……

羅卓英的21次具體如下:集團軍總司令2次、副總司令1次、戰區司令長官1次、副司令長官2次、會戰總指揮1次、副總指揮4次、親率集團軍參與會戰次數8次、授銜上將1次、青天白日勳章1次。

民國元老于右任曾盛讚羅卓英「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看看羅卓英參與過的戰役,確實如此,單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參與過的大型會戰,就多達8次,轉戰於全國5個戰區,甚至遠徵國外,「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並不誇張。

相關焦點

  • 羅卓英
    他才是抗日第一名將,戰功無人能敵,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等重大戰役,歷任第十六軍團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5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徵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次長、青年軍總監、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 國軍十大抗日名將(四):土木之魄——羅卓英
    國民黨「土木系」二當家,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也是一位不怎麼被人熟知的低調將領。羅卓英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幹活和讀書兩不誤,上過小學和中學,然後追隨革命思想去考了保定軍校,第一回還沒考上,第二回考上了,進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兵科學習。在保定軍校,羅卓英認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那就是陳誠。
  • 黃埔土木系的重要人物羅卓英,是名有才能的名將!如何評價他?
    羅卓英雖然不是黃埔系出身,卻成為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雖然不是浙江出生,但是依然成為國軍重要將領,羅卓英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抗戰名將,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作為保定軍校炮兵科畢業的羅卓英是經過系統性的軍事教育的,不像黃埔,基本就是短時間的集訓。在第二次東徵的時候,作為炮兵連連長的羅卓英指揮炮兵出色的完成對目標的打擊,立下戰功。
  •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統治全國,而北伐軍的主力,而北伐軍的主力就是粵軍第一師,除了李濟深、陳炯明、張發奎等人,還有一些人也很厲害,比如吳奇偉。
  • 他是陳誠帳下第一名將,淞滬會戰時,他的大名傳遍日本
    就是羅卓英。羅卓英1896年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在保定軍校,他跟陳誠是同桌,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也奠定了他飛黃騰達的基調。在後來的軍事生涯中,羅卓英一直追隨陳誠左右,陳誠每升一級,就把位子傳給羅卓英,相繼擔任第11師師長、第18軍軍長,堪稱陳誠帳下的第一名將、第一心腹。
  • 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國民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
  • 他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是著名的抗日名將,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
    他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是著名的抗日名將,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 馮玉祥作為西北王,曾經手握40萬西北軍,手下有很多優秀的將領,其中有13個人被稱為「十三太保」,每個人都很厲害,但要說最厲害的還得是孫連仲。
  • 初唐八大名將排行榜,薛仁貴功績僅排第七,第一是他,你想不到
    第七位名將是薛仁貴。薛仁貴年少時家境並不好,只能種田生存。但是在她妻子的鼓舞下投軍,然後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世的「三箭定天山」、 「脫帽退萬敵」等典故都是寫的他的故事。第六位名將是蘇定方。他與李孝恭都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宗室之人。他在唐朝初期立下赫赫戰功,與李孝恭一起被稱為賢德之人。但是晚年被長孫無忌等人陷害。最後被下令流放象州,在流放途中生病死亡。第三位名將是李勣。他是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人,且和他的父親一樣是品德很好。早些年間他立足於瓦崗寨,但是後來他跟隨李密效力於唐朝。
  • 「寧碰閻王,莫碰老王」,抗戰「打滿全場」的抗日名將王耀武,你或許...
    他也因自己的戰功而不斷得到提拔,從師長升第七十四軍軍長,再升第24集團軍總司令,直至第4方面軍司令官。他就是抗戰「打滿全場」的抗日名將王耀武。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 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嚴遵校訓、勤奮學習,贏得了學生隊總隊長對他的青睞。 1925年9月,軍閥陳炯明佔領潮州、汕頭,計劃進犯廣州。國民革命軍於10月1日開始第二次東徵。這次東徵,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和學生軍的教導團為主力,並動用了黃埔三期的學生。王耀武還未畢業就參加了第二次東徵,作戰勇敢,表現突出。
  • 他是抗日名將,晚年賣面養雞自食其力,兒子是大眾熟知的人物
    他是抗日名將,晚年賣面養雞自食其力,兒子是大眾熟知的人物「當代應該每隔十年都要拍一部八百壯士題材的電影,讓最當紅的明星去演,這樣這段歷史才不會被遺忘。」8月13日,該旅523團在八字橋首先與敵遭遇,第二次淞滬抗戰拉開序幕,孫元良部向虹口日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發起進攻,但日寇援兵很快趕到。孫部易攻為守,據閘北陣地整整76天,遭重大傷亡,卻未使敵寇越雷池半步,有力地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妄想。
  • 抗日名將、為了上海解放犧牲的第一號烈士⋯⋯他是誰?
    戰防炮部隊在戰場上勇猛頑強,屢挫日軍屢建戰功。張伯森回憶:父親平時不苟言笑,對子女要求很嚴,他們也不敢在父親面前戲耍鬧騰,但父親對他們講起抗日的故事卻是滿臉自豪。最令他難忘的是,在名聞中外的滇緬會戰臘戍戰役中,父親的戰車防禦炮與敵人的坦克殊死對戰,一天內擊毀日軍坦克40餘輛,使日軍聞風喪膽。
  • 抗日名將中的四個國民黨,個個戰功赫赫,首當其衝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可磨滅的事件,那就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讓我們國家的損失特別嚴重,讓很多家庭都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但是現在日本人在極力的否認這段歷史,不管他們怎麼去掩蓋,這段歷史的真相都被我們國人記在心裡,永遠不可能去忘記的,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這段歷史已經寫在了教科書上面了
  • 呂布從未斬殺一員名將,為何被稱為三國第一?一項紀錄無人能破
    這些名將在戰場上的確都是以一敵百的強者,各自為自己的君主立下過赫赫戰功,成為軍中大才。但其實,還有一位大將,他遠在這些人徵戰沙場之前就已經揚名立威於天下,靠著自己無雙的武力值直接立榜於三國男團第一人,且沒有任何人質疑。
  •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 中國十大元帥居然只有一人入選!
    日本羅列的十大抗日名將,是根據戰功的件數來排名的,在就是作戰過程中,跟日軍打過的戰爭次數,獲勝的次數,再加上戰爭的規模,傷亡人數和統領戰爭的將領指揮才能而定的,日本給出的中國十大抗日名將是:李宗仁、張自忠、衛立煌、薛嶽、傅作義、王耀武、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朱德。
  • 抗日名將湯恩伯晚年悽涼,無錢看病,病逝日本
    湯恩伯這個名字我們大多是在內戰影視節目中聽說,但湯恩伯確確實實是一位抗日名將,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他深知日本人用兵之道,在臺兒莊會戰,隨棗會戰,武漢會戰中湯恩伯率領部隊拼死搏殺立下赫赫戰功,但1944年日軍「一號作戰」啟動,湯恩伯所部潰退留下了些許遺憾。
  • 土木系在抗戰和解放時期,都出了一位很能打的將領,他們是誰?
    不僅是土木系遍布軍,政重要部門,而且在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土木系都出了一位很能打的將領。 要說,在八年抗戰時期,土木系最能打的將領應該是陳誠最器重的羅卓英將軍。可能,大家對羅卓英不太熟悉,但是,他在八年抗戰時期立下的功勞,可是彪炳千秋。
  •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將
    雖然他只打了兩仗就出國了,但平型關戰鬥意義非同小 可,它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第一次取得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這次勝利就如同許海峰在奧運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一樣,成績雖不是十分出色,但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劉伯承:第三名將,劉伯承(1892~1986),原名明昭,出身於四川開縣張家壩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上過私塾,讀過高小,後考入官立中學。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抗戰然而在這十人中,只有三位抗日名將屬於黃埔生,他們分別是杜聿明,王耀武,戴安瀾三位黃埔生將領。要知道在整個抗戰時期,黃埔生也參加了許多重大戰役,犧牲的人數,不比川軍少。第一位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杜聿明,他在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曾經在崑崙關戰役中一戰成名。之後又遠徵緬甸,雖說失敗了,但是,他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他能被列入十位抗日名將中,和他解放戰爭被俘後,積極改造,有很大的關係。還有就是為了宣傳需要,所以選中了杜聿明,這裡面的事就不多說,相信大家都明白。
  • 王漢傑:戰功卓絕的抗日先鋒
    之後,他重返菲律賓,擔任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協會秘書長,繼續領導抗日救亡鬥爭。王漢傑(右)在「華支」總部作戰室「華支」勝績頻傳威名遠播 戰功卓絕屢獲國內外嘉獎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到半年,菲律賓全境就淪落在日寇鐵蹄之下。
  • 抗日名將侯鏡如
    ..侯鏡如是黃埔一期生,而且在進入黃埔之前是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畢業生,因為他去參加黃埔招考的路費就是毛主席給的,所以他自然對共產黨更有好感,加上當時國共合作,侯鏡如就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共產黨。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周恩來。後來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侯鏡如在暴動中身負重傷,自此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不過他並沒有暴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