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第一名將,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省湘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與朱德總司令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1940年,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使全國軍民受到鼓舞。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共軍隊發動的最大的一次對日作戰行動,消滅敵軍25000餘人,戰果巨大。儘管這次戰役有值得探討 的地方,但它打出了八路軍的軍威。這一戰績中共其他將領無法比擬,作為這一戰役的策劃者和總指揮,彭德懷以高票當選第一是理所當然的事。
林彪:第二名將,林彪,(1907年12月——1971年9月)生於湖北黃岡林家大灣一戶地主家庭。9歲入私塾,13歲起就讀於林育南、惲代英等在黃岡八鬥灣創辦的浚新學校。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八路軍115師師長。雖然他只打了兩仗就出國了,但平型關戰鬥意義非同小 可,它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第一次取得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這次勝利就如同許海峰在奧運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一樣,成績雖不是十分出色,但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劉伯承:第三名將,劉伯承(1892~1986),原名明昭,出身於四川開縣張家壩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上過私塾,讀過高小,後考入官立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現代軍事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劉伯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率部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五萬餘,收復縣城五十九座。
楊靖宇:第四名將,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我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我心中是一座巍然的豐碑,他的偉大不能用數字即打了幾次仗、消滅了多少敵人來評價,他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當年,我看《黑的土,紅的雪》,對這位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大為欽敬,看到英雄末路,叱詫風雲的抗聯領袖竟然被一個鼠輩出賣,慘死於賊寇之手時禁不住悲從心來、喟然涕下。
粟裕:第五名將,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中國現代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淮海戰役、上海解放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的指揮者,建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副總理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5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
新四軍1師師長。韋 崗之戰雖然只是遊擊隊級的戰鬥,但畢竟是江南新四軍對日寇的處女戰;車橋戰役雖然是葉飛指揮的,但畢竟是粟裕籌劃的;一師滅敵十萬人雖然大部分是偽軍,但畢竟有不少是鬼子。
聶榮臻:第六名將,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現重慶市江津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為我國人民解放和日後國防軍事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終年93歲。
晉察冀軍區司令兼政委。主要戰績:配合林彪打平型關戰鬥,指揮楊成武打黃土嶺戰鬥,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多次指揮反掃蕩。聶榮臻軍事作戰戰果並不突出,他的主要功勞是建設晉察冀根據地,反掃蕩。晉察冀深處日軍大後方,牽制了大量日軍主力部隊,對全局來講,功勞很大。
陳賡:第七名將,1903年出生,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原名陳庶康。湖南省湘鄉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嶽軍區太嶽縱隊司令員。八路軍建立後,129師385旅大部留守陝北,129師打仗主要靠386旅,所以劉伯承的戰績和陳賡基本上是一體的,劉策劃,陳戰場指揮。陳賡的軍事指揮水平很高,並不亞於一些元帥。
羅榮桓:第八名將,羅榮桓(1902-1963) 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榮桓鎮)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國十大元帥之一。
1943年3月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5師政治委員、代師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山東軍區司令兼政委。1945年指揮部隊在山東進行大反攻,控制山東境內的津浦、膠濟、隴海鐵路,收復除濟南、青島少數城市之外的山東大部地區。此時羅榮桓的麾下已經是擁有27萬正規軍的、共產黨在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建立了中共最強大的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正規軍人數佔共產黨軍隊的三分之一。 建立我軍最大的敵後根據地,功勞和聶榮臻相似。
呂正操:第九名將,呂正操(1904.1.4—2009.10.13),字必之,遼寧省海城人。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抗日很堅決,不僅在八路時期,即便在張學良手下時,也是強硬的反日分子。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第五十三軍工作委員會指示率部開赴冀中,改編為冀中人民自衛軍,任司令員。
1938年5月至1943年秋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其間:曾任冀中區黨委委員、冀中軍政委員會委員、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1943年11月至1945年8月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常委。冀中軍區部隊戰鬥力不強,大多是反掃蕩,主動對日作戰不多,戰果並不十分突出。由於冀中根據地文化人多,解放後描寫冀中抗日鬥爭的文藝作品很多,影響較大,呂作為冀中軍區司令,水漲船高,自然名氣很大。
趙尚志:第十名將。尚志,(908年——1942年2月),漢族,遼寧朝陽人,抗日將領。1925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32年初,負責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軍委工作,曾與楊靖宇同事;1934年2月起,歷任東北抗日聯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獲釋出獄。不久滿洲省委任命他為省委軍委書記,負責領導抗日武裝工作。1934年3月末,聯絡了二十餘支抗日義勇軍,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他被推選為司令。後改編為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他任司令。
1935年4月,根據滿洲省委緊急通知精神,他當選為北滿臨時省委執行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成立,他任總司令。他在統一指揮軍事行動,統籌安排給養,培養和調配幹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開闢了清原、木蘭、巴彥、鐵力等十餘縣為根據地趙尚志的悲劇色彩比楊靖宇還濃。楊靖宇雖然慘死於日軍手下,但在革命隊伍裡畢竟還是受到尊崇,德高望重。趙尚志則不僅要外抗日寇漢奸,對內還要遭到自己人的懷疑、責難和處分,兩次開除黨籍,遭蘇軍逮捕。堂堂的抗聯總司令後來只能帶一個小分隊和鬼子作戰,最後和楊靖宇一樣,遭蟊賊出賣,被鬼子殺害,令人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