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卓英,字尤青,號慈威。1896年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黨「土木系」二當家,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也是一位不怎麼被人熟知的低調將領。
羅卓英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幹活和讀書兩不誤,上過小學和中學,然後追隨革命思想去考了保定軍校,第一回還沒考上,第二回考上了,進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兵科學習。
在保定軍校,羅卓英認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那就是陳誠。關於他們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莫逆之交,「土木系」是個很有意思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裡的大多數人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質比較高,而且為官為將比較清廉,在國民黨裡屬於「清流」。陳誠和羅卓英作為土木系的創始人,身上就帶有這種特質,這種特質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這樣的軍事集團在當時比較清廉,部隊裡吃空餉的現象較少,部隊戰鬥力會被帶的比較強。壞處在於,這樣的氣氛下,很容易培養出書呆子,比如土木系的一位著名的青年將領黃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書呆子」式的將領。
羅卓英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儒將」,投身軍旅數十年,羅卓英一直筆耕不輟,我也見過他的詩作和一些文學註解,雖然算不上文學大家,但真的還挺看得出功底的。不過羅卓英絕不是一個書呆子,此人不僅久經沙場且頗具智謀,是一個非常老辣的將領。
在抗戰之前,羅卓英一直隨陳誠東徵北伐,在陳誠有了自己的第一支部隊11師的時候,羅卓英就是他的副師長。在後來的中原大戰之中,11師成為了蔣介石部隊的主力,大敗閻錫山的晉綏軍,陳誠本人也升任18軍軍長,而11師由羅卓英接任。
至後來的土地革命戰爭,羅卓英亦隨陳誠與紅軍作戰,是時陳誠常隨蔣介石左右,部隊的指揮一直由羅卓英代領,足見陳誠與羅卓英之間的信任。1935年,羅卓英已正式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羅卓英任第18軍中將軍長,率領18軍投入到淞滬會戰的戰場之中。在淞滬會戰最慘烈的羅店爭奪戰中,羅卓英親率18軍與日軍主力血戰。在羅店的血戰之中,雙方皆是傷亡慘重,日軍在戰史之中稱羅店為「血肉磨坊」。這也是日軍自南口之戰以來,再一次認識到中國王牌軍隊的頑強戰力。
在羅店爭奪戰之中,有人曾勸羅卓英避退鋒芒,羅卓英憤然回答:「羅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陣破敵之地,何懼焉?」簡單點說,羅卓英就是個有「亮劍精神」的國軍將領,抗戰時期許多將領缺的就是這種精神。當一個有智謀的儒將擁有了與敵人決死的鬥志和精神,他想打不好仗也挺難的。
淞滬會戰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羅卓英和18軍的表現卻得到了一致的好評。羅卓英本人也在會戰之中從18軍軍長升任至16軍團長,15集團軍司令,後來部隊改編為19集團軍,羅卓英任副司令,司令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將薛嶽。
在南京保衛戰之中,羅卓英作為唐生智的副司令,協助唐生智守城。最終南京保衛戰以悲劇收場,這之中雖然羅卓英沒有什麼責任,但和很多參與過南京保衛戰的將領一樣,羅卓英對日軍的仇恨非常的深切。可以說,日軍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是為了威懾中國不再反抗,可他們的禽獸行為反而激起了整個中國人的熱血和仇恨。
在隨後的武漢會戰之中,羅卓英在湖口多次擊退日軍,隨後羅卓英接替陳誠擔任武漢衛戍司令。有了唐生智的前車之鑑,羅卓英謹慎持重,最終完美的執行了武漢大撤退的計劃,可謂厥功至偉。
武漢會戰結束之後,陳誠接任第九戰區司令職位,羅卓英任第十九集團軍司令兼戰區前敵總司令。在南昌會戰之中,羅卓英指揮部隊與日軍血戰,羅卓英就防禦戰指揮而言還是非常出色的。但這一戰之中羅卓英對日軍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情況缺乏應對,因此羅卓英所部傷亡較為嚴重。不過這一戰最大的問題在於後期,羅卓英所部已經完成了阻擊和殺傷日軍的任務撤出了南昌。然而蔣介石卻突然下令羅卓英全軍反擊,其實反擊倒也無所謂,主要是第一次反擊的時候,79師師長段朗如畏敵不前,貽誤戰機,蔣介石又一直催著不停,導致部隊的傷亡很大。
南昌會戰雖然不算完全的失敗,但也暴露了羅卓英性格的一些小缺陷,那就是太聽命令。如果南昌會戰的總指揮是薛嶽,蔣介石的命令?那是啥,我想聽就聽,想不聽那就是廁所裡的一張手紙,一文不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後來的羅卓英明顯學到了一些。
在隨後的第一次長沙會戰之中,羅卓英率部扼守贛北,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此役之後,羅卓英升任第九戰區副司令兼19集團軍司令。隨後羅卓英迎來了人生中最光榮的一戰,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上高會戰。
上高會戰之中,日軍出動兩個半師團,試圖掃蕩整個贛北地區,羅卓英在前期積極組織部隊防禦。在據悉了日軍的實際戰力之後,羅卓英組織兵力反擊和包圍了中路的日軍,這一戰羅卓英從始至終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日軍最終被重創後敗退。
上高會戰與臺兒莊、萬家嶺並稱國軍抗戰前期的三大勝利。上高會戰,羅卓英自報斃傷日軍15000人,自身傷亡20000人,而國府的戰報之中,說日軍傷亡達到了24000人。關於上高會戰日軍的真實傷亡,我的推測是10000到15000人之間。這是整個抗戰的前中期,國軍與日軍傷亡最接近的一場戰役,被總參謀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憑藉上高會戰的勝利,羅卓英獲授青天白日勳章。在隨後的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之中,羅卓英再度扼守贛北,日軍試圖以贛北牽制國軍,從而全力進攻長沙的計劃均遭到了粉碎。
隨後,羅卓英頂替衛立煌任遠徵軍第一路軍司令,指揮遠徵軍入緬作戰。前期遠徵軍表現出色,取得了似仁安羌大捷等一系列戰果,然而隨後英軍逃往印度,遠徵軍退路被日軍切斷,第一次遠徵失敗。
羅卓英率部退往印度,杜聿明帶領部分部隊翻越野人山回國,損失慘重。在印度,羅卓英和美軍代表史迪威就遠徵軍營以上軍官是否該由美國人出任的問題發生嚴重爭執。羅卓英將軍的堅持,維護了中國遠徵軍所有軍官與士兵的榮譽和尊嚴,最終雙方矛盾難以調和,羅卓英被調回國內,任軍令部次長。
抗戰勝利之後,羅卓英出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後陳誠主政東北請羅卓英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協助自己處理東北軍政。最後陳誠在一片罵聲之中離任,羅卓英也隨陳誠南下,經略臺灣,1961年,羅卓英將軍因病去世。
點評:土木之「魄」,低調的儒將。
如果說陳誠是土木系的「魂」,那麼羅卓英就是土木系的「魄」。這個魄字,既是膽魄更是氣魄。
在淞滬會戰之中,羅卓英不避槍炮親臨指揮,最終在羅店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讓日軍認識到了並不是所有的中國軍隊都是可以輕易擊敗的。在隨後的武漢會戰之中,羅卓英在湖口多次擊退日軍,後來更以自己的沉著指揮成功完成了武漢大撤退。武漢大撤退是抗戰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可以說羅卓英居功至偉。
隨後的南昌會戰之中,羅卓英的表現不算出色,但也沒有太大的瑕疵。緊接著第一次長沙會戰,羅卓英率部擊退了日軍的進攻,再立新功。而上高會戰,羅卓英率部取得大捷,打出了何應欽口中「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
而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羅卓英再度退敵,日軍拿他毫無辦法。第一次遠徵之時,羅卓英前期取得了很多積極的戰果,為中國在國際社會贏得了掌聲。雖然最終失敗,但畢竟主要責任在於不戰自退的英軍,與羅卓英沒什麼關係。
就抗戰時期的參戰次數和表現來看,羅卓英的真的無可挑剔,在整個國軍之中,你很難找到幾個能與他匹敵的將領。不過羅卓英在解放戰爭之中也無參戰,因此很多人並不認識他。
我曾將抗戰之中的名將分為三個等級。
第三等級的將領在抗戰初期基本是師長,在抗戰大多的時期是軍長或者集團軍司令,這一級別的將領有宋希濂、李玉堂、王耀武等人,其中表現最好的是王耀武。
第二等級的將領在抗戰初期基本是軍長,在抗戰的大多時期,他們一般是集團軍司令或者戰區副司令。這一級的將領有羅卓英、張自忠、楊森等人,其中表現而言,最好的就是羅卓英。
第一等級的將領,抗戰初期就已經是集團軍司令,抗戰時期長期擔任戰區司令,屬於抗戰最的最高階將領。這些人有衛立煌,薛嶽,張發奎,孫連仲等,其中表現最好的無疑還是薛嶽。
羅卓英的一生是光榮的,作為一名國民黨的將領,他沒有被環境所腐化,始終保持著高尚的品格與愛國的熱情。在抗戰之中他戰功赫赫,且他一生投身軍旅卻不忘治學,是一名令人尊敬的儒將。
下一章:國軍十大抗日名將(三):虎賁教父——王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