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三章:關於君主國的國體
馬氏將君主國分為全新的君主國與世襲的君主國,暫不談論共和國。
沿襲祖制,在世襲國保持政權比在新的國家了困難小得多。混合君主國(部分是新的)佔有新的領地方法:滅絕先前君主血統以及保持舊的法律賦稅與風俗。統治新地區殖民優於駐軍。
四至八章:君主國的獲取
馬氏將君主國的統治分為兩類,其一為君臣型,其二為君主諸侯型,且君臣型的統治方式,要比君主諸侯型的統治方式更為穩固。
對於佔領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國應當怎樣統治,其一是毀掉這個國家、其二是親自前往駐紮、其三是建立傀儡政府。
三種獲得君權的方式:依靠自己武力獲得,依靠他人武力與運氣獲得,邪惡之道獲得。
九至十一章:市民與教會政治
依靠本土其他市民的贊助而成為本國君主的,分為兩種,一是依靠人民的幫助,二是依靠貴族的幫助。他認為依靠貴族幫助而獲得君權的,較之依靠人民幫助獲得君權的,更難於保持其統治。而且,君主必須同人民保持良好的關係才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君主國強大與否的衡量尺度:人口眾多、財富充裕以及能夠募集足夠軍隊。
教會君主國依靠宗教上古老的制度維持,依靠上帝維護。
十二至十四章:軍隊與國防
馬基雅維利將軍隊分為君主領導自己的軍隊、僱傭軍、援軍和混合的軍隊。此三章馬氏著力強調了君主擁有軍隊領導權的重要性,並對僱傭軍和援軍這兩種形式的軍隊做出分析,表示極大的不信任。「任何一個君主國如果沒有自己的軍隊,它是不穩固的。」武裝力量是權力的基礎。
十五至十七章:仁政與暴政
自十五章始馬基雅維利提出的觀點更加大膽,在此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政治與倫理分離的觀點。
馬氏提到君主做不良好事情的合理性。「如果沒有那些惡行,就難以挽救自己的國家的話,那麼他也不必要因為對這些惡行的責備而感到不安,因為如果好好地考慮一下每一件事情,就會察覺某些事情看來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著辦就會自取滅亡,而另一些事情看來是惡行,可是如果照辦了卻會給他帶來安全與福祉。」
對於奪取君權,對屬下的慷慨是必要的。但是君權一旦確立,君主應該選擇吝嗇。「寧願承受吝嗇之名,因為它雖然帶來醜名但是不引起憎恨,追求慷慨之譽,則必然招致貪婪之名,而貪婪之名則使醜名與憎恨兩者俱來。」
臣民看待君主:殘酷、仁慈、愛戴。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安全得多。
十八至二十一章:君主自身形象
此部分馬基雅維利提出了著名的君主應同時效法狐狸與獅子。並為君主的不正當行為辯解:「一位君主如果能夠徵服並且保持那個國家的話,他所採取的手段總是被認為是光榮的,並且將受到每一個人的讚揚」。
避免遭到蔑視與憎恨主要應注意的是貪婪霸佔臣民的財產及婦女。
以堡壘再次論述君主應重視與民眾的關係。
處理對外關係,君主應表明態度,立場堅決。同時還應表現出愛才以及適時參與節日且保持威嚴。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執政者當權
君臣關係,忠誠為本。
君主以自己意願徵求意見,一切忠言,必須產生於君主的賢明。
關於命運:命運是半個行動的主宰,要把握住時代脈搏,對時代的變遷要有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