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要把甘肅劃給陝西?地緣谷

2020-10-18 地緣谷


 明朝時期的人認為甘肅是大明邊防體系不可缺失的一環,是整個大明的踵足。


  NO.121


時間魔法師/文

陝甘合體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今天的陝西省和甘肅省是中國西北兩個重要的省份。早在中國省制剛剛出現的元朝,這兩個省就已存在。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卻沒有了甘肅省,這是怎麼回事?



大元帝國的遺產


唐朝崩潰後,中華大地就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雖然趙匡胤和趙匡義兄弟掃平了唐末的藩鎮勢力,但大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

北方的幽雲以及遼東被契丹人建立的大遼政權統治著,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被党項人建立的西夏佔據。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三分天下的狀態。



12世紀早期,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滅遼平宋,還把趙構逼到了海上。但在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的抵抗下,女真人最終止步於淮河,中華大地又回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到了1206年,中華大地上又興起了另外一支力量,那就是活躍在漠北的蒙古人。原本一盤散沙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掠地,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遺志,相繼滅掉了西夏、金以及南宋,最終中華大地統一在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廷之下。



在蒙古人滅金以及滅宋的過程中,由於戰亂的原因,中原地區很多的地方監察系統陷入癱瘓,喪失了原本的職能。

鑑於這種混亂的情況,忽必烈將中書省的宰值派到地方去臨時主持地方上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事務。因為忽必烈即位後,統領全國政務的機構叫作中書省,因此人們就把這種由中央派出的機構叫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忽必烈


1260年忽必烈繼位成為新的蒙古大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壓分封在河西地區的蒙古諸王,忽必烈即位的第二年就在原來的西夏故地設置了西夏中興行省


按照忽必烈的規定,河西地區的蒙古諸王必須要受到西夏中興行省的管轄,至此西夏故地正式被納入蒙元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

除了收拾國內的宗王,忽必烈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統治好已經徵服的中原,並加緊對南宋政權發動進攻。在即位後的第三年,忽必烈在宋金陝西路還有四川路的基礎上設立了陝西四川行省



統一全國後,元朝又對全國的行省進行調整。原來的陝西四川行省被一分為二,分為陝西行省和四川行省。西夏中興行省的面積經過一定的調整後,改名為甘肅行省。這樣西北地區陝西和甘肅兩省的地方建制基本穩定下來。



平定大西北


元朝末年,朝政庸腐,民不聊生,忍無可忍的人民終於聯合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1351年,劉福通和韓林兒發動反元起義。隨後張士誠、明玉珍、徐壽輝等英雄豪傑都加入到反元起義的隊伍中。一時間反元起義聲浪響徹大江南北。



一番廝殺後,朱元璋相繼兼併了其他的反元起義隊伍。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就在明朝建立的當年,朱元璋派去的北伐大軍攻破元朝的都城大都,元順帝逃亡漠北,至此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元順帝


雖然中原和江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納入明朝的版圖,但蒙古的殘餘勢力依舊在漠北、東北、西北還有西南負隅頑抗

為了解決掉這些威脅明朝統治的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命明軍繼續向這四個方向進軍。元朝滅亡後第二年,徐達率領的明軍主力攻入陝西,元朝的陝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在抵抗一陣後,被迫向明朝投降,至此陝西被明朝平定



平定完陝西後,明軍繼續向西進發,很快就拿下了蘭州。鎮守甘肅的蒙古名將王保保見明軍氣勢正盛,便將主力後撤至定西沈兒峪附近,準備在此構築防線與明軍對峙



洪武三年四月,徐達抓住王保保偷襲明軍的戰機,指揮明軍主力殺向王保保大營。此戰明軍大勝王保保的軍隊,王保保率領的這支元軍幾乎被徐達全殲,王保保本人只率領少量部隊逃回和林。

此戰之後,徐達等人率領的明軍經過短暫休整,緊接著向河湟、隴南和寧夏地區挺近,很快這三地也被大明平定。



沈兒峪之戰大敗後,王保保並不甘心失敗,在北元朝廷的支持下,王保保又拉起了一支隊伍,經常騷擾明朝西北邊境。

洪武五年,朱元璋決定徹底解決北元問題,於是命徐達為明軍總指揮,率領三路共計四十萬明軍向北元發動進攻。在這三路明軍中,西路的一支軍隊由名將馮勝率領。



當年五月,馮勝率領的西路軍攻入河西走廊,在此大敗蒙古將領不花。隨後馮勝率軍向西挺近,相繼攻克了甘州、肅州、瓜州、沙洲等河西重鎮,至此甘肅基本被明朝平定。



大明的踵足


拿下甘肅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想辦法守住這個地方。但對於明朝來說,鎮守甘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甘肅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於明朝防守。甘肅的北方是與明朝長期敵對的蒙古勢力,也是明朝防禦的重點;甘肅的西部是察合臺汗國的餘部,同樣是蒙古人;甘肅南部則是西藏,雖說明朝時期西藏的宗教領袖已經歸附明朝,但畢竟這不是明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保不齊西藏的一些反明勢力會勾結蒙古人。



因此明朝的甘肅,可以說北、西、南三個方向都不太平

而且甘肅的自然環境也非常不利於明朝的防守。甘肅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降水非常稀少,因此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不利於農耕生產


甘肅降水分布


只有狹窄的河西走廊,依靠著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可以進行農耕生產。因此明朝部署在甘肅駐防的軍隊主要以一字長蛇陣的形式部署在河西走廊地區。這種陣勢在戰時極容易被機動靈活的蒙古騎兵攔腰截斷,導致整個河西防線崩潰。

自唐朝後期以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先後被吐蕃、党項統治過,中原還沒開始大規模人口遷移,就佔領了甘肅。


甘肅人口分布


經過多年少數民族族統治,甘肅呈現出與中原不同的文化。對於以漢族為主體的大明王朝來說,鎮守不同文化區域的邊疆,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所以明朝大臣楊一清曾用「難治」二字來形容防守甘肅之難。既然鎮守甘肅那麼難,那麼能不能放棄甘肅,把軍隊撤回關中呢?

雖然甘肅遠離明朝的政治中心,而且經濟落後,但它的位置卻非常重要。

往北,甘肅是明朝防禦蒙古的重要一環。雖然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兩代皇帝取得了多次對蒙古戰爭的勝利,但在那個年代,實行農耕經濟中原人難以在蒙古草原長期生活。


河西草原


而且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不利於築城防守。所以在打敗蒙古軍隊後,明軍盡數南撤。為了防禦蒙古人南下,明朝在帝國的北部邊疆構建了一條防線,而甘肅正是這條防線的最西端,是大明帝國西部的屏障。



一旦甘肅有失,那麼防禦蒙古的防線將陷入崩潰。屆時蒙古人將沿著河西走廊殺入關中,進而威脅大明的核心區域,這樣蒙古人將會像他們的祖先滅金平宋那樣,再次統治中原。

甘肅除了擔負防禦蒙古的重任外,還可以防止蒙藏聯合。自接受藏傳佛教以來,蒙古與西藏就保持著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元朝時期西藏就直接歸屬於中央的宣政院管轄,由此可見蒙古人對西藏的重視。



元朝雖然滅亡,但由於宗教的關係,蒙古與西藏依舊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一旦蒙古與西藏聯合起來,那麼整個大明的西部將永無寧日。而從關中延伸出去的甘肅,正好將蒙古和西藏隔絕開,讓他們無法建立直接的聯繫。

除了防禦,甘肅也是大明對外發展的前沿陣地。甘肅往西便可以直通西域中亞等地,是中原通往中亞諸國交流的必經之路。只有將甘肅握在自己手裡,明朝才能與中亞諸國進行朝貢貿易,保持明朝在中亞的影響力



除了對外交流,在甘肅周邊還有大量臣服於大明的遊牧民族,一旦甘肅有失,這些遊牧民族將會轉投北方的蒙古政權,從而威脅明朝的統治。

明朝時期的人認為甘肅是大明邊防體系不可缺失的一環,是整個大明的踵足。明孝宗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蓋以本朝邊境惟甘肅最遠,亦惟甘肅最重」。由此可見,甘肅對於明朝的重要性。


甘肅與陝西合體


想要鎮守好甘肅,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防止別的勢力佔領甘肅,另一個就是防止甘肅地區形成割據勢力。由於甘肅西、北、南三面都有可能是敵對勢力,為了防止外敵入侵,明朝在甘肅部署了大量駐防軍隊。

但在一個地區的軍隊過多,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尤其是甘肅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自古就是形成割據勢力的好地方。東漢末年的馬騰、東晉十六國的五涼政權,以及唐宋時期党項人,都是甘肅的割據勢力。


新三國馬騰


明朝的做法是將整個甘肅納入陝西,打造陝甘一體化的行政區。

洪武二年,明朝設立了自己的陝西行省,總管整個大明在西北地區的軍政工作。在平定甘肅後,明朝並沒有設立甘肅行省,而是將整個甘肅納入陝西行省。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覺得行中書省的權力太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於是廢除行中書省,將原本歸屬行中書省的職責一分為三:布政司負責行政,都司負責軍事以及省內駐防的衛所,按察使司負責司法。

由於甘肅位於明朝的西北邊陲,分布的民族眾多,所以駐防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明軍衛所大多為「實土衛所」,即這些衛所除了承擔軍事駐防職責外,還統轄有一定範圍的土地和人口,承擔地方行政機構的部分職能。


明朝士兵


因此明朝時期的甘肅地區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現象,甘肅東部靠近陝西的部分,軍政分明;而西部河西走廊這部分,軍政一體,全部由都司負責。

把陝西和甘肅和在一塊,對大明有什麼好處呢?明朝最主要的目的是將整個甘肅打造成一個巨型軍事堡壘,防禦外敵,因此明朝在甘肅派駐了大量的軍隊。

這些軍隊在不打仗的時候還從事屯墾等生產活動。這樣在甘肅內部的軍隊就形成了一套相對封閉的體系,軍隊外部的人很難插手軍隊內部的管理,時間久了,容易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勢力。


河西農墾


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帶的軍事衛所,還負擔有民政職責,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形成邊疆割據勢力。加上甘肅地區位於邊疆,如果放任不管,將會重蹈唐朝河北藩鎮割據的覆轍

明朝將甘肅和陝西合為一體,既利用了陝西文化去影響甘肅,同時又防止了甘肅形成割據勢力。這樣一來,明朝可以放心大膽地在甘肅部署重兵,而不用擔心形成割據勢力。地緣谷


參考資料

陝西省志. 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元代卷. 李志安 薛磊

元代河西諸王與甘肅行省關係論述. 胡小鵬

明代甘肅鎮邊境保障體系述論. 田澍

明代陝西行都司歷史地理妞究. 宋建瑩

明代陝西政區建置研究. 張虎

甘肅省志. 甘肅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甘肅通史.明清卷 . 武沐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明代卷 . 郭紅 . 靳潤成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陝西漢中和關中平原隔著秦嶺,為什麼不劃給四川?
    崇山峻岭之間交通多有不便,為什麼漢中被劃歸陝西省管轄,而不劃給南面的四川省呢? 那麼為什麼漢中卻被劃入有秦嶺阻隔的陝西,而不選擇交通更為方便的四川省呢?是有歷史原因的。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從西至東橫穿漢中盆地。在夏商時期,漢中有個褒國,位於漢水以北。春秋時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來哄美人褒姒開心,結果把把西周給玩沒了。這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褒姒,就是來自褒國。
  • 青海省會為什麼寄居甘肅長達兩百多年?
    明朝之前,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都與西藏、川西等同屬於西藏,並沒有出現獨立的行政區劃。16世紀中期(明朝嘉靖年間),以俺答汗為首的右翼內蒙古部落徵服了青海湖周圍的藏族土著(也包括部分早期進入青海的少量蒙古牧民),並留下部眾在此駐牧。自此之後,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廣袤草原成為蒙古的新牧場,蒙古族牧民也不斷繼續向西向南遷徙。
  • 于右任與甘肅的不解之緣,陝西是我的父親,甘肅是我的母親
    一、陝甘一家親于右任先生與甘肅的淵源深厚,1879年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母親是甘肅靜寧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甘肅靜寧一帶發生大旱,民不聊生,于右任的母親隨家人逃荒到陝西,後嫁給于右任的父親於寶文。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嚴格意義來說明朝和清朝都沒有省!明太祖為了中央集權在明朝初年就廢除了行省制,將行省改成了布政使司,同時還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利用這三司來分權;清朝的正式行政區劃其實也是布政使司,也沒有省。那後來什麼「新疆建省」,「臺灣建省」是怎麼回事?其實清朝設置了巡撫就標誌建了省。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明朝耗費數十年才基本消弭了倭寇之亂,這是為何?這要從明朝的軍制和軍力分布說起。在嘉靖朝倭寇猖獗之時,鎮戍制尚未在江浙一帶(南直隸和浙江地區)普及,故明朝無法及時厚集兵力應對,且衛所武將和士兵之間缺乏了解和默契。而倭寇和海盜的流寇特徵,即來去無定蹤,以劫掠為目標,也使得明朝軍有力無處使,分散的衛所無法應對流動且頗具戰鬥力的倭寇。
  • 甘肅因陝西得名,陝西因河南得名,河南最早卻稱陝東
    陝縣縣境位於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陝」為名。陝西的得名,是源自河南的陝縣。陝西的得名是因為其在陝陌(現為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以西,故稱陝西。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昨天的文章提到明朝亡國,文章發出去之後,許多讀者就明朝亡國,提出了許多問題,老馮我覺得挺有趣的,所以今天我乾脆為大家寫一篇《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跟大家簡單分析和總結一下,希望通過這篇小結,能夠幫助大家想明白一些事情、頓悟一些道理。疑問一:大明崇禎年間,中國北方爆發大規模饑荒,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從南方運糧食過來救荒?
  • 陝西寶雞有一個單字縣,與甘肅的簡稱「同名」,擁有關山草原景區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在陝西省寶雞市,有一個單獨的縣字,類似於甘肅的簡稱「隴」,即隴縣,隴縣位於寶雞市西北部,與甘肅省接壤,甘肅簡稱和隴縣為什麼都有「隴」字?這是因為有一座山的存在,那就是隴山,隴山(廣義上的六盤山),縱貫陝西、甘肅、寧夏,成為甘肅的簡稱之一,陝西省隴縣因位於甘肅省東坡而得名,看來甘肅和甘肅還是有些淵源的。
  • 這座原本屬於廣東的城市,劃給廣西後,經濟直線上升GDP達41045萬
    不過小編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並不是什麼旅遊景區景點之類的,而是先介紹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欽州市,是廣西的一個地級市城市,不過早在1951年以前的時候,欽州市還是屬於廣東省的,而在中途的這幾十年間,欽州市的歸屬問題可以說頗為曲折複雜,1951年以前屬於廣東,在1951年以後屬於廣西,但在4年後的1955年又恢復成為屬於廣東,一直到1965年欽州市又被劃給廣西,這一次以後便沒有再更改,一直到現在,而且還從當時的小地方改成了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也就是說欽州市底下還有
  • 裁撤驛卒讓李自成失業而起兵,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嗎?
    崇禎為什麼要裁撤驛卒?先來看看《明史》是怎麼記述的。天啟二年,公安人(現湖北公安市)毛羽健中進士,在四川萬縣、巴縣先後任知縣,後來進京任雲南道御史,因彈劾獲罪被除籍。崇禎繼位後,重新啟用他為御史。為什麼要裁撤驛卒御史是負責監察、彈劾官員和進諫的官
  • 陝西、甘肅等地已下發通知
    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建考試也十分特殊,一些省市在考點安排上也與往年不同,廣大一建考生一定要多加注意!以下為建工社微課程整理相關詳情,希望對考生有幫助。陝西增設2個考區9月11日,陝西人事考試網發布《關於在寶雞市渭南市設立2020年度一級建造師資格考試考區的公告》,提到:1、由於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時間與一級建造師考試時間重合,考場受限,西安地區無法完全承接考試任務。
  • 陝西漢中,四川味兒還是甘肅味兒?
    炒漿水時要加姜米和幹辣椒段,再用豬油炒香,最後擺上幾根炸至淡黃的豆腐條,放一勺風靡陝西的油潑辣子。 ▲ 雖然漿水面用機器面也可以,但手擀麵口感要更好。圖為西北常見的手擀切面,有寬面與細面。
  • 甘肅為什麼不包郵?!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們就能第一時間相見啦♡沒去過甘肅你都不知道,為什麼甘肅不包郵!今天告訴你,絕對驚訝無比!不信你就試試看!靈臺人民感覺自己是個假甘肅人,和陝西人民做鄰居,抬腳就跑陝西啦!在甘肅,要飯的都得騎個驢,否則這個村要到飯了,還沒到下個村就餓死了。
  • 西鹹一體化吵了十來年,的確沒有實現,倒是陝西科技大學搬走了
    最近看到一份陝西部分獨立學院的轉設信息:總共有12所,其中4所已經轉設完畢或者至少已經公示了,剩下的八所「尚未公布轉設方案」。今天咱們就從沒有完成轉設的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說起,因為這所學校地處鹹陽市,鹹陽市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 明朝到底為什麼要海禁?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窮苦,但越是出身窮苦,一般來說就越是愛要面子,這就是所謂「極端的自卑」導致「極端的自尊」。當然,一些在南京的明朝「京官」和國內商人,也是「六樓」的常客。但是,好景不長,幾起看似突發卻是時時發生的事件,使明朝的海洋政策發生了變化。先是洪武元年二月,御史大夫湯和攻取福建之後,奉旨班師明州(寧波),擬在明州建造海船,運輸北徵的糧餉。因為此時的北京,還在元朝的佔領之下,朱元璋正在籌備派遣大軍北上。
  • 建文帝到底渣不渣,看到這個決定,就知他簡直就是明朝的罪人了
    洪武五年(1372),明朝執行了「肅清沙漠」的戰略,大將馮勝率軍掃蕩河西。是年三月中下旬,馮勝大軍從蘭州出發、攻克涼州,三四月之交進軍永昌、山丹,四月三日攻佔甘州,十五日兵抵肅州,五月間佔領亦集乃,又抵達瓜州、沙州。 不過進軍甘肅不是主要目的,馮勝的西路軍不過是為了掩護徐達的中路軍北徵蒙古大漠。西路軍馮勝兵力有限,戰事結束之後,依然沒有真正控制河西地區。
  • 日本的1.8萬平方公裡領土,差點劃給中國治理,是最野蠻日軍故鄉
    劃給中國的則是佔領四國島。準備劃入中國治理範圍的四國島,加上附屬小島,面積高達1.8萬平方公裡,南靠太平洋,北接瀨戶內海,東隔海峽與本州為鄰,西隔海峽與九州相望,包括德島、香川、愛嬡、高知4縣。值得一提的是,四國島民風跟九州島一樣彪悍,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是倭寇的主要產區,到了二戰前夕,更是大量四國島漁民參加了日軍,他們常年在海邊討生活,作風彪悍兇狠,非常野蠻,在中國、韓國和東南亞都作惡多端。甚至到了美國要登陸日本本土,四國島的士兵和居民依然要「玉碎」,可見一斑。
  • 甘肅的胡氏民居,被稱為風水寶地,擁有400多年歷史!
    當你來到甘肅天水時,大多數人可能會去看「四大石窟」中的麥積山,或者參觀古老伏羲廟。但外國遊客很少會知道甘肅天水有一處4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即胡氏民居。如果你懂點建築知識的話,應該知道普通建築很難生存三四百年以上。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在忍受不了明朝廷嚴苛的加派剝削之下,陝西農民王二、種光道揭竿起義,掀起了明末農民起義運動的帷幕!《明史》中對於當年的情況有這樣的記載: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為什麼士兵們會這麼憤怒呢?這好像同我們現今對於士兵的感覺不一樣。士兵為了發餉問題就譁變,還能算好士兵?事實是,當時鬧事的士兵不只是精銳部隊,更可以說是明朝最頂尖的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