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時期的人認為甘肅是大明邊防體系不可缺失的一環,是整個大明的踵足。
NO.121
時間魔法師/文
陝甘合體
—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今天的陝西省和甘肅省是中國西北兩個重要的省份。早在中國省制剛剛出現的元朝,這兩個省就已存在。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卻沒有了甘肅省,這是怎麼回事?
唐朝崩潰後,中華大地就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雖然趙匡胤和趙匡義兄弟掃平了唐末的藩鎮勢力,但大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
北方的幽雲以及遼東被契丹人建立的大遼政權統治著,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被党項人建立的西夏佔據。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三分天下的狀態。
12世紀早期,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滅遼平宋,還把趙構逼到了海上。但在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的抵抗下,女真人最終止步於淮河,中華大地又回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到了1206年,中華大地上又興起了另外一支力量,那就是活躍在漠北的蒙古人。原本一盤散沙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掠地,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遺志,相繼滅掉了西夏、金以及南宋,最終中華大地統一在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廷之下。
在蒙古人滅金以及滅宋的過程中,由於戰亂的原因,中原地區很多的地方監察系統陷入癱瘓,喪失了原本的職能。
鑑於這種混亂的情況,忽必烈將中書省的宰值派到地方去臨時主持地方上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事務。因為忽必烈即位後,統領全國政務的機構叫作中書省,因此人們就把這種由中央派出的機構叫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忽必烈
﹀
1260年忽必烈繼位成為新的蒙古大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壓分封在河西地區的蒙古諸王,忽必烈即位的第二年就在原來的西夏故地設置了西夏中興行省。
、
按照忽必烈的規定,河西地區的蒙古諸王必須要受到西夏中興行省的管轄,至此西夏故地正式被納入蒙元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
除了收拾國內的宗王,忽必烈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統治好已經徵服的中原,並加緊對南宋政權發動進攻。在即位後的第三年,忽必烈在宋金陝西路還有四川路的基礎上設立了陝西四川行省。
統一全國後,元朝又對全國的行省進行調整。原來的陝西四川行省被一分為二,分為陝西行省和四川行省。西夏中興行省的面積經過一定的調整後,改名為甘肅行省。這樣西北地區陝西和甘肅兩省的地方建制基本穩定下來。
元朝末年,朝政庸腐,民不聊生,忍無可忍的人民終於聯合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1351年,劉福通和韓林兒發動反元起義。隨後張士誠、明玉珍、徐壽輝等英雄豪傑都加入到反元起義的隊伍中。一時間反元起義聲浪響徹大江南北。
一番廝殺後,朱元璋相繼兼併了其他的反元起義隊伍。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就在明朝建立的當年,朱元璋派去的北伐大軍攻破元朝的都城大都,元順帝逃亡漠北,至此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元順帝
﹀
雖然中原和江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納入明朝的版圖,但蒙古的殘餘勢力依舊在漠北、東北、西北還有西南負隅頑抗。
為了解決掉這些威脅明朝統治的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命明軍繼續向這四個方向進軍。元朝滅亡後第二年,徐達率領的明軍主力攻入陝西,元朝的陝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在抵抗一陣後,被迫向明朝投降,至此陝西被明朝平定。
平定完陝西後,明軍繼續向西進發,很快就拿下了蘭州。鎮守甘肅的蒙古名將王保保見明軍氣勢正盛,便將主力後撤至定西沈兒峪附近,準備在此構築防線與明軍對峙。
洪武三年四月,徐達抓住王保保偷襲明軍的戰機,指揮明軍主力殺向王保保大營。此戰明軍大勝王保保的軍隊,王保保率領的這支元軍幾乎被徐達全殲,王保保本人只率領少量部隊逃回和林。
此戰之後,徐達等人率領的明軍經過短暫休整,緊接著向河湟、隴南和寧夏地區挺近,很快這三地也被大明平定。
沈兒峪之戰大敗後,王保保並不甘心失敗,在北元朝廷的支持下,王保保又拉起了一支隊伍,經常騷擾明朝西北邊境。
洪武五年,朱元璋決定徹底解決北元問題,於是命徐達為明軍總指揮,率領三路共計四十萬明軍向北元發動進攻。在這三路明軍中,西路的一支軍隊由名將馮勝率領。
當年五月,馮勝率領的西路軍攻入河西走廊,在此大敗蒙古將領不花。隨後馮勝率軍向西挺近,相繼攻克了甘州、肅州、瓜州、沙洲等河西重鎮,至此甘肅基本被明朝平定。
拿下甘肅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想辦法守住這個地方。但對於明朝來說,鎮守甘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甘肅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於明朝防守。甘肅的北方是與明朝長期敵對的蒙古勢力,也是明朝防禦的重點;甘肅的西部是察合臺汗國的餘部,同樣是蒙古人;甘肅南部則是西藏,雖說明朝時期西藏的宗教領袖已經歸附明朝,但畢竟這不是明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保不齊西藏的一些反明勢力會勾結蒙古人。
因此明朝的甘肅,可以說北、西、南三個方向都不太平。
而且甘肅的自然環境也非常不利於明朝的防守。甘肅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降水非常稀少,因此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不利於農耕生產。
甘肅降水分布
﹀
只有狹窄的河西走廊,依靠著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可以進行農耕生產。因此明朝部署在甘肅駐防的軍隊主要以一字長蛇陣的形式部署在河西走廊地區。這種陣勢在戰時極容易被機動靈活的蒙古騎兵攔腰截斷,導致整個河西防線崩潰。
自唐朝後期以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先後被吐蕃、党項統治過,中原還沒開始大規模人口遷移,就佔領了甘肅。
甘肅人口分布
﹀
經過多年少數民族族統治,甘肅呈現出與中原不同的文化。對於以漢族為主體的大明王朝來說,鎮守不同文化區域的邊疆,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所以明朝大臣楊一清曾用「難治」二字來形容防守甘肅之難。既然鎮守甘肅那麼難,那麼能不能放棄甘肅,把軍隊撤回關中呢?
雖然甘肅遠離明朝的政治中心,而且經濟落後,但它的位置卻非常重要。
往北,甘肅是明朝防禦蒙古的重要一環。雖然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兩代皇帝取得了多次對蒙古戰爭的勝利,但在那個年代,實行農耕經濟中原人難以在蒙古草原長期生活。
河西草原
﹀
而且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不利於築城防守。所以在打敗蒙古軍隊後,明軍盡數南撤。為了防禦蒙古人南下,明朝在帝國的北部邊疆構建了一條防線,而甘肅正是這條防線的最西端,是大明帝國西部的屏障。
一旦甘肅有失,那麼防禦蒙古的防線將陷入崩潰。屆時蒙古人將沿著河西走廊殺入關中,進而威脅大明的核心區域,這樣蒙古人將會像他們的祖先滅金平宋那樣,再次統治中原。
甘肅除了擔負防禦蒙古的重任外,還可以防止蒙藏聯合。自接受藏傳佛教以來,蒙古與西藏就保持著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元朝時期西藏就直接歸屬於中央的宣政院管轄,由此可見蒙古人對西藏的重視。
元朝雖然滅亡,但由於宗教的關係,蒙古與西藏依舊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一旦蒙古與西藏聯合起來,那麼整個大明的西部將永無寧日。而從關中延伸出去的甘肅,正好將蒙古和西藏隔絕開,讓他們無法建立直接的聯繫。
除了防禦,甘肅也是大明對外發展的前沿陣地。甘肅往西便可以直通西域中亞等地,是中原通往中亞諸國交流的必經之路。只有將甘肅握在自己手裡,明朝才能與中亞諸國進行朝貢貿易,保持明朝在中亞的影響力。
除了對外交流,在甘肅周邊還有大量臣服於大明的遊牧民族,一旦甘肅有失,這些遊牧民族將會轉投北方的蒙古政權,從而威脅明朝的統治。
明朝時期的人認為甘肅是大明邊防體系不可缺失的一環,是整個大明的踵足。明孝宗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蓋以本朝邊境惟甘肅最遠,亦惟甘肅最重」。由此可見,甘肅對於明朝的重要性。
想要鎮守好甘肅,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防止別的勢力佔領甘肅,另一個就是防止甘肅地區形成割據勢力。由於甘肅西、北、南三面都有可能是敵對勢力,為了防止外敵入侵,明朝在甘肅部署了大量駐防軍隊。
但在一個地區的軍隊過多,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尤其是甘肅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自古就是形成割據勢力的好地方。東漢末年的馬騰、東晉十六國的五涼政權,以及唐宋時期党項人,都是甘肅的割據勢力。
新三國馬騰
﹀
明朝的做法是將整個甘肅納入陝西,打造陝甘一體化的行政區。
洪武二年,明朝設立了自己的陝西行省,總管整個大明在西北地區的軍政工作。在平定甘肅後,明朝並沒有設立甘肅行省,而是將整個甘肅納入陝西行省。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覺得行中書省的權力太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於是廢除行中書省,將原本歸屬行中書省的職責一分為三:布政司負責行政,都司負責軍事以及省內駐防的衛所,按察使司負責司法。
由於甘肅位於明朝的西北邊陲,分布的民族眾多,所以駐防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明軍衛所大多為「實土衛所」,即這些衛所除了承擔軍事駐防職責外,還統轄有一定範圍的土地和人口,承擔地方行政機構的部分職能。
明朝士兵
﹀
因此明朝時期的甘肅地區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現象,甘肅東部靠近陝西的部分,軍政分明;而西部河西走廊這部分,軍政一體,全部由都司負責。
把陝西和甘肅和在一塊,對大明有什麼好處呢?明朝最主要的目的是將整個甘肅打造成一個巨型軍事堡壘,防禦外敵,因此明朝在甘肅派駐了大量的軍隊。
這些軍隊在不打仗的時候還從事屯墾等生產活動。這樣在甘肅內部的軍隊就形成了一套相對封閉的體系,軍隊外部的人很難插手軍隊內部的管理,時間久了,容易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勢力。
河西農墾
﹀
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帶的軍事衛所,還負擔有民政職責,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形成邊疆割據勢力。加上甘肅地區位於邊疆,如果放任不管,將會重蹈唐朝河北藩鎮割據的覆轍。
明朝將甘肅和陝西合為一體,既利用了陝西文化去影響甘肅,同時又防止了甘肅形成割據勢力。這樣一來,明朝可以放心大膽地在甘肅部署重兵,而不用擔心形成割據勢力。地緣谷
參考資料
陝西省志. 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元代卷. 李志安 薛磊
元代河西諸王與甘肅行省關係論述. 胡小鵬
明代甘肅鎮邊境保障體系述論. 田澍
明代陝西行都司歷史地理妞究. 宋建瑩
明代陝西政區建置研究. 張虎
甘肅省志. 甘肅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甘肅通史.明清卷 . 武沐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明代卷 . 郭紅 . 靳潤成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