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陝甘一家親
于右任先生與甘肅的淵源深厚,1879年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母親是甘肅靜寧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甘肅靜寧一帶發生大旱,民不聊生,于右任的母親隨家人逃荒到陝西,後嫁給于右任的父親於寶文。雖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可他對甘肅,可謂是情有獨鍾。
有一次,于右任到蘭州後,在忠烈祠廣場(今市政大坡附近)演講時,操著一口陝西話說:「陝西是我大(父親),甘肅是我媽,我是大西北的兒子,是中國的兒子,我忘不了父生母育之恩。」鏗鏘有力的話語,感人至深。
二、典故「洛陽紙貴」的由來
1941年秋,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于右任從重慶前往西北考查,10月2日,他乘車從西安出發,假道靜寧探尋親。當時的靜寧縣城一時鑼鼓喧天,歡迎于右任的到來。人們紛紛拿著宣紙請這位做了大官的「外甥」娃寫字,當時于右任盛情難卻,一連寫了數刀宣紙,靜寧縣城一時出現了「洛陽紙貴」的局面。所以至今,靜寧縣還流傳著不少于右任的墨跡。
三、遊覽隴右名山,壯志抒懷
1941年10月底,于右任又來到蘭州,前往興隆山遊覽,謁成吉思汗靈柩,觀看了西徵戈矛遺物,並賦小令云:「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這首小令既寫歷史,又寫現實,充分表達了於老愛國憂民的情懷,一時間遍傳大江南北。
四、足跡遍布隴原大地
1946年6月至9月,于右任往返新疆時,曾在蘭州下榻。特別是9月的一次,遊覽了蘭州市容,品嘗了地方風味小吃,如牛肉麵、高擔釀皮子及蘭州特產軟兒梨。此外他還收購了地方名士的書畫和碑帖。
於老先生與甘肅結緣深厚,足跡遍布甘肅,敦煌、酒泉、蘭州、平涼、天水、隴南等地。
五、向西北民族大學慷慨捐贈碑帖金石拓片
于右任老先生和甘肅最值得稱讚和感人的淵源就是他將自己收藏的碑帖拓片捐獻給了西北民族大學。
于右任先生酷愛書法藝術,所以他多是從書法的角度進行碑帖的收藏。為了支援西北民族大學,將藏於西安老宅中的1960餘種金石拓片,以及少量手稿和關中名流的稿本和手札都捐獻給了西北民大。
六、悠悠遊子心,濃濃故鄉情
于右任老先生有詩曰:「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絲絲悲情,難掩先生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