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de對聯

2021-02-13 書藝公社

一個氣場強大的人他臨什麼帖最終出來還是他自己的面貌。

他能將別人的好處奪過來,

但別人休想牢籠住他。

於先生自幼習字。七歲開蒙時「入村中馬王廟為學生」。「師從旬邑老儒第五先生。初學識字,即習毛筆字。由先生題寫影格,學生模寫。」過去一般入私墅學習寫字,老師並不具體指定學生寫某一體,他是自己寫字讓學生去仿,稱為「寫仿」。然後再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筆性,指定學生去學顏、柳、歐、趙。於先生是從趙字入手的,但他的字完全看不出趙字的「柔媚」的體格,表現出來純然是一派「大江東去」的氣象。

 

過去傅青主說趙松雪的字「如與小人遊,不覺日親」,傅山這段話還是「因人廢字」有弦外之意的。傅青主是一個骨梗之士,他很看不上趙松雪在元朝做官的經歷。現在我們通過于右任的學習書法的經歷來看,字終究還是看什麼人寫。一個氣場強大的人他臨什麼帖最終出來還是他自己的面貌。他能將別人的好處奪過來,但別人休想牢籠住他。

 

于右任魏碑七言聯 1931年作  立軸 水墨


①.釋文:一代宗風開宋學,百年家祭展楹書。
②.款識:二十年九月,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8×43cm×2
⑤.出版:1.《于右任書法全集》(卷二),第4頁,文物出版社。
2.《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9頁,2015年。

于右任魏碑五言聯 立軸 水墨箋本

①.釋文:龍躍海雲起,月明江雨來。
②.款識:筱齋仁兄正,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205×44cm×2
⑤.出版:《曠世草聖——于右任書法墨存》,圖3,陝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2015年4月。
⑥.說明:上款「筱齋仁兄」即顧品珍(1883年-1922年3月20日)字筱齋。雲南昆明人。清末民初軍人。滇軍領導人之一。

于右任魏碑七言聯 立軸 水墨箋本

①.釋文:偶逢新語書紅葉,難得閒人話白雲。
②.款識:翰臣先生正,于右任郭玉堂上款。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9×36cm×2
⑤.出版:《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5頁,2015年。
⑥.說明:上款人「翰臣先生」即郭玉堂(1888-1957):字翰臣,居號十石經齋,鋪號墨景堂。河南孟津人。近代洛陽著名金石學者和拓片收藏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受聘為北平圖書館名譽調查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採訪員。建國後先後在河南省文管會、省文史館工作。

于右任魏碑六言聯 立軸 水墨紙本

①.釋文:晨流新桐初引,夜碧大河前橫。
②.款識:趾軒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249×60cm×2
⑤.出版:《曠世草聖——于右任書法墨存》,圖18,陝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2015年4月。

于右任魏碑八言聯 鏡心 水墨箋本

①.釋文: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扶頭酒醒險韻詩成。
②.款識:雅軒仁兄正,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202×43cm×2
⑤.出版:1.《古今書畫集萃》,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9年8月。
2.著錄:《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6頁,2015年。

于右任行書五言聯 立軸 灑金箋

①.釋文:高山仰豪氣,深宅養靈根
②.款識:行嚴老兄法家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關中于氏』
④.尺寸:142×38.5cm×2
⑤.出版:1.《滄海一粟---古今書畫拾穗》P93,(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2.《藝海集珍---近現代中國書畫作品集第九輯》第187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3.《于右任---書聯集錦》P118,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

于右任楷書五言 對聯 紙本

②.款識:天健先生正,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42×38cm×2
⑤.出版:《朵雲軒藏品第七集》18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⑥.說明:上款「天健先生」即賀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別署紉香居士,江蘇無錫人。齋名開天樓。工詩文,善書畫。

于右任魏碑五言聯 立軸 水墨紙本

①.釋文:群生俱有德,造物定誰私。
②.款識:蔚侯先生正,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4×40cm×2
⑤.出版:1.《于右任書法全集》(卷二),第12頁,文物出版社。
2.《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7頁,2015年。

于右任書法對聯 立軸 水墨紙本

①.釋文:精思羅宇宙,逸興走風雷
②.款識:漢群老兄法家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文)』『右任(朱文)』
④.尺寸:239.5×57cm×2
⑤.出版:1.《丹青鑄史-望山堂書畫錄》P50,中華書局,2011年。
2.《珍聯探微-于右任先生·精品賞鑑》。
⑥.說明:上款人「漢群老兄」即呂超先生。呂超,名平林,字漢群。1890年3月9日,生於四川宜賓金城鄉書香門第之家,幼時隨父呂和定讀書。其平易近人,能詩詞、工書法,尤好篆書。國民黨川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于右任泥金魏碑大對聯 立軸 紙本

①.釋文: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②.款識:子香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尺寸:166×35cm×2
④.說明:上款「子香仁兄」即馬步芳,字子香,甘肅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

于右任魏碑五言 聯民國十六年(1927年) 立軸水墨紙本

①.釋文:滄海先迎日,老樹飽經霜。
②.款識:孟軍我兄法家正之,十六年十二月,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246×63cm×2
⑤.說明:于右任喜訪碑收藏墓誌石,得於1918年的《前秦廣武將軍碑》即是對其碑體書法影響甚巨的碑書之一,其幾無撇捺的筆法特徵,在于右任此對五言聯中表現得極為明顯。
⑥說明:上款「孟軍我兄」即謝銘頸,于右任革命期間親密朋友,清末任于右任創辦的《民呼日報》、《民籲日報》和《民立報》英文編輯,于氏晚年曾背錄他主持過的四份報紙的同志名單,無不動情提及「夜半思之,略為此記,以報諸同人當時之同心協力,光復祖國也」,謝氏之名即在其列。從聯語「滄海先迎日,老樹飽經霜」,也可窺見于右任當時的感慨。
謝銘頸(1883-?),別號孟軍,上海人。民國成立後經商於滬,1920年任上海市議會議員,1928年任國民政府審計院會計科長,1933年任中央銀行監事。

于右任 楷書五言聯 立軸 紙本

①.釋文: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
②.款識:化成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文)』、『右任(朱文)』
④.尺寸:172×46.5cm×2

于右任 楷書五言聯 對聯 紙本

①.釋文:丹邱棲德鳳,滄海起飛龍。
②.款識:英夫老兄同志,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右任(朱)』。
④.尺寸:243×60cm×2
⑤.出版:1.《千古草聖于右任》文物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次出版P5。
2.《于右任書法集》崇雅堂出版。
3.《于右任先生墨寶精粹》古籍出版社。

于右任 書法對聯

①.釋文:群生俱有德,造物定誰私。
②.款識:蔚侯先生正。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4×40cm×2

于右任 行書五言聯 對聯 紙本

①.釋文:英姿凌虎視,逸步壓龍驤。
②.款識:若然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右任(朱)
④.尺寸:143×38cm×2

于右任  楷書 五言聯 對聯 紙本

①.釋文:猛志逸四海,和澤周三春。
②.款識:鬥文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 右任(朱)』。
④.尺寸:171×46cm×2
⑤.出版:《右任墨品》P9,陝西省三原縣博物館,1985年。

于右任 行書五言聯 立軸 紙本

①.釋文:紅蕖新過雨,修竹自生風。
②.款識:瞿翁先生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于右任』、『人書俱老』、『更有知不盡處』。
④.尺寸:200×43.5cm×2
⑤.出版:《書法·月刊》P56,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0月,總217期。

于右任 行書五言聯 立軸 紙本

①.釋文:稟生民之秀,賦正氣而興。
②.款識:子佩仁兄正。于右任。鄭瑛上款。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70×44.5cm×2
⑤說明:上款人「子佩仁兄」即鄭瑛,出生於1888年,字子佩,號佩宜,別署紅梨湖女郎,柳亞子之妻,南社成員。

于右任 行書五言聯 立軸 紙本

①.釋文:與鐘山不朽,為民族爭光。
②.款識:于右任。
③.鈐印:『於(朱文)』、『右任(朱文)』
④.尺寸:172×44cm×2
⑤.說明:此幅楹聯據任堇題跋,當年已雙鉤鐫板懸掛明孝陵。
任堇題跋:右任先生書剽忽犀利,縱橫之氣逼人。此聯雙鉤鐫板懸明孝陵,從此文字有靈,河山增重。行間字裡仿佛猶有龍蟠虎踞意態。鐵芝吾棣其永永寶藏之,雖十五城勿易也。民國十八年,舊曆己巳夏五題於滬上寓寮長阿那室。任堇。

于右任魏碑七言聯 立軸 水墨箋本

①.釋文:偶逢新語書紅葉,難得閒人話白雲。
②.款識:翰臣先生正,于右任郭玉堂上款。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9×36cm×2
⑤.出版:《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5頁,2015年。
⑥.說明:上款人「翰臣先生」即郭玉堂(1888-1957):字翰臣,居號十石經齋,鋪號墨景堂。河南孟津人。近代洛陽著名金石學者和拓片收藏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受聘為北平圖書館名譽調查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採訪員。建國後先後在河南省文管會、省文史館工作。

于右任行書五言聯 1927年作  立軸 水墨灑金箋

①.釋文:明月出滄海,清風來故人。
②.款識:適園先生正之。十六年十二月。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206×44cm×2
⑤.出版:《一代書聖于右任(續一)》第1頁,文物出版社,2014年。
⑥.說明:上款人「適園先生」即張鈞衡(1872-1927)字石銘,號適園主人,浙江湖州南潯人。世代經營絲綢及鹽業,定居上海。青年起即喜藏書,精鑑別,積書萬餘卷,為著名藏書家。1907年於故鄉南潯築一園林,名「適園」,作為其藏書之所。抗日戰爭爆發,所藏除清代刊本及吳興鄉賢著述外,均讓歸中央圖書館。家刻書籍有《張氏適園叢書初集》、《擇是居叢書》、《適園藏書志》等。

于右任魏碑七言聯 1931年作  立軸 水墨

①.釋文:一代宗風開宋學,百年家祭展楹書。
②.款識:二十年九月,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68×43cm×2
⑤.出版:1.《于右任書法全集》(卷二),第4頁,文物出版社。
 2.《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9頁,2015年。

①.釋文:古石生靈草,長松棲異禽。

②.款識: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29×32cm×2

⑤.出版:《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13頁,2015年。

⑥.說明:曹伯庸題跋:此於右老書五言聯,多用北碑意趣,施墨濃重,用筆沉穩,先生詩中所云: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即此之謂也。丁亥春月,曹伯庸。印文:伯庸。

于右任行書六言聯 1949年作  立軸 水墨灑金箋

①.釋文:倚南牕以寄傲,臨清流而賦詩。

②.款識:蔚如仁兄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71.5×36.3cm×2

⑤.出版:《一代書聖于右任》第12頁,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⑥.說明:上款人「蔚如仁兄」即孫蔚如(1896-1979),名樹棠,字蔚如,陝西長安人。抗日英雄名將。授陸軍上將軍銜。是當時西北軍中的二號人物。西安事變中,積極促成事件之和平解決。一度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1950年加入民革,新中國成立之後,出任陝西省副省長、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毛澤東對孫蔚如將軍有過很高的評價。孫蔚如與于右任先生相交甚篤,1961年,奉周總理的指示,時任陝西省副省長的孫蔚如參加了為留在西安的於夫人祝壽活動,可見孫蔚如與右老的好交情。

①.釋文:詩書篤素業,禮樂秀群英。

②.款識:德甫先生正之,于右任。

③.鈐印:『於』、『右任』

④.尺寸:145×40cm×2

于右任其他對聯

聲明 |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布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

《印證——第二回當代書家用印題跋展作品集》

2020年1月出品

//////////////////////

//////////////////////

//////////////////////


添加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拉您入群,獲取更多資訊福利!

相關焦點

  • 于右任《標準草書》就是草書規範化的範本,非全重美藝
    于右任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尤擅草書,首「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于右任1932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中國漢字的草體書法,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書聖」之譽。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于右任晚年寓臺灣15年,灣書法風氣首次出現碑學壓倒館閣帖的趨勢,1964年因病逝世於臺北。
  • 于右任書法究竟好在哪?
    于右任是何時開始轉入碑學書法的呢?據陳墨石先生在《于右任年譜》1907年條云:"先生自十歲起,臨帖至今未間斷,功底紮實,書藝大增。此期間專寫北魏碑帖,尤以寫何紹基臨《張黑女墓誌》極為神似。"可見至遲在這一年(于右任28歲),他已開始臨習魏碑,只不過該《張黑女墓誌》還比較溫潤秀雅,與帖派書風區分不甚明顯,甚至與趙孟頫書法還有某些相近。但這似乎正好可以說明此乃是于右任由帖入碑的過渡性作品。
  • 學霸于右任
    于右任 草書軸 王之渙《涼州詞》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于右任先生崇尚碑學,不僅朝臨暮寫,還冥心搜求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銘其齋曰「鴛鴦七志齋」,其收藏碑石因之也被稱為于右任先生在書法與詩文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他同時代一些文化大師和書法家的推崇,林語堂曾說:「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從于右任先生與同時期書法家的交往中,也可了解到他的古碑收藏與研究對其書風的影響。
  • 厲害了太平老人于右任與和平女神媽祖隔空隔海對話
    5月15日,媽祖信士陸炳文博士,乘著受邀前往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加「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開幕便中,為紀念和平女神媽祖誕辰1058周年暨湄洲媽祖神像分靈北京朝陽區東嶽廟海神殿5周年,特地攜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副院長劉彬彬,約同北京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關三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海神殿董事會董事長
  • 對聯書法形式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對聯書法形式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要顛覆大家的想像了。 下面按歷史順序給大家展示400多年來極善於楹聯創作的10位書法家,他們寫的對聯作品。 張瑞圖 明末1570年—1644年 張瑞圖,明代高官,著名書畫家。字長公,號庵主道人等。漢族,福建晉江人,在崇禎三年被認定為閹黨。
  • 【大師】「學霸」于右任
    于右任 草書軸 王之渙《涼州詞》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于右任先生崇尚碑學,不僅朝臨暮寫,還冥心搜求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銘其齋曰「鴛鴦七志齋」,于右任先生在書法與詩文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他同時代一些文化大師和書法家的推崇,林語堂曾說:「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從于右任先生與同時期書法家的交往中,也可了解到他的古碑收藏與研究對其書風的影響。
  •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對魏碑下過很深的功夫。清代中葉以來,學魏碑而能出己意者,還是寥寥。他滿帶「碑味」的行草書,可以說是風格獨具了。尤其是行書,中宮緊促,而結構多變。在一種看上去十分隨便不經意的把握之中,獲得一種奇絕的、從容大氣的效果。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創立「標準草書」,於1932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了草書研究社。
  • 陝西鄉黨首跨海峽祭于右任 國民黨副主席出席
    於媛是于右任的侄孫女,從小生活在西安書院門52號。現在這裡是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於媛是館長。當年,她的祖父於孝先置辦了這座三進的四合院,比於孝先大兩歲的兄長于右任也曾在此常住。1949年,于右任去了臺灣,夫人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留在西安,就住在這裡。在於媛記憶深處有幅刻痕般的畫面:高老夫人總是坐在大宅門左邊的那個青石墩上,把頭扭向路口張望。於媛問,婆你看啥呢。
  • 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于右任先生曾自述學書: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可見其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所用心力之多。于右任 草書軸 王之渙《涼州詞》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于右任先生崇尚碑學,不僅朝臨暮寫,還冥心搜求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銘其齋曰「鴛鴦七志齋」,其收藏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後悉數轉贈西安碑林,為中國書法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立下不滅之功。
  • 陝西鄉黨首跨海峽祭于右任:撒一把故鄉的土(圖)
    於媛是于右任的侄孫女,從小生活在西安書院門52號。現在這裡是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於媛是館長。當年,她的祖父於孝先置辦了這座三進的四合院,比於孝先大兩歲的兄長于右任也曾在此常住。1949年,于右任去了臺灣,夫人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留在西安,就住在這裡。在於媛記憶深處有幅刻痕般的畫面:高老夫人總是坐在大宅門左邊的那個青石墩上,把頭扭向路口張望。於媛問,婆你看啥呢。
  • 于右任書法選粹
    于右任(1879 —1964),漢族,陝西三原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 于右任、辛樹幟塑像落成
    于右任塑像
  • 于右任及其標準草書(名家談 )
    (于右任題標準草書百字令)「于右任先生確立的標準草書,其主旨是為民眾能夠便捷地書寫漢字。我們欣賞于右任先生字字標準、筆筆皆活的書法藝術作品時,透過琳琅滿目的形式美的種種表象,會感到於先生一顆激蕩的愛國赤子之心,會與他的心線一起波動起伏,會被他書法藝術韻律所陶醉,會被他博大豪放的激情所感染。」 ——鍾明善(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名譽主席,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 如何創作和欣賞四字對聯?
    嶽麓書院四言聯如何創作四字對聯?一至三可對仗,但不成聯,如天對地,暴雨對狂風,下火海對上刀山。一般聯從四字起,如常見的祠堂聯四、五字居多。萱庭日永,蘭室春和如何欣賞四字對聯?「萱庭日永,蘭室春和」,這是一副很有名的古對聯,是什麼意思呢?萱在古時候,是指一種萱草也是代指母親,所以說萱堂,萱庭,其實就是說母親住的地方。
  • 如何寫好于右任?其筆法要點在哪?
    于右任,陝西太原人,祖籍涇陽,晚年自號太平老人,常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于右任早年書從趙孟入,後改攻北碑,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其晚年的草書更進入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字字奇險,絕無雷同。
  • 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首次在臺北展出
    「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8日起在臺北展出。  「靜坐使人無俗氣,虛堂畫日轉溫風」,「持身有高節,力行無遠途」等30餘件古樸而內含雄強之勢的于右任早期碑帖書法亮相展覽。  據主辦方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介紹,于右任早期的魏碑書法,一方面因年代較早,存留不易;另一方面由於戰亂遺失,因此對大眾來說較為陌生。
  • 胡樂民悲情演誦于右任的詩《望鄉詞》
    望鄉詞作者:于右任 朗誦:胡樂民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註:于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故鄉》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後于右任先生在臺北謝世。晚年在中國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淺淺的海峽,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晚年羈留臺灣,于右任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故土之思、黍離之悲,所以才有《望故鄉》這刻骨銘心之作。
  • 于右任是20世紀以來中國書法史上璀璨的巨星
    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關于于右任的書法藝術,當今書法界已有許多準確而精湛的評價。他的書法藝術是一顆璨爛的巨星,閃爍著耀人眼目的光輝,為國際書壇所重視。他的書風已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於體」。
  • 「轉載」《于右任傳》——晚年生活
    編著註:許有成先生編著的《于右任傳》為大陸出版的第一本于右任傳記,該書十七萬字,資料豐富,文筆流暢,是一部真正的雅俗共賞的學術性著作,可以較為完整地了解于右任的一生。現按章節整理轉載,以饗大家。高仲林比於老小兩歲,1898年與于右任結婚後,僅生女於芝秀。於夫人性格開朗,素為於老所尊重。于右任1904年從開封逃往上海後,於夫人在三原奉老育幼,獨任其勞;靖國軍後期,於夫人周旋於已接受直系改編的部屬將領之間,為掩護于右任出過大力。她除一度隨於在上海、南京居住過一段時期外,與於離多聚少,獨自在陝西一住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