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開啟心智的鑰匙——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績效評估

2020-09-03 流浪狗貓

漢語:開啟心智的鑰匙
——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績效評估

張全生1 黃清2

(1.新疆師範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2.新疆教育出版社漢文教材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摘要:文章通過調查研究新疆師範大學2009年和2010年兩期外國漢語教師進修班的培訓情況,對目前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做出績效評估分析。文章認為培訓結果達到培訓主辦方和大綱所預設的目標課程架構,基本能滿足這兩期中亞本土師資的實際需求。但是中亞地區目前的師資培訓還面臨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教學資料缺乏、培訓機會少、付出與收入不相符、教學指導少等幾個方面。為此,有必要進一步調查本土漢語師資的現狀,針對現狀做出相關規劃方案,加強中外合作,發揮各方積極優勢,爭取進一步提高本土漢語師資的待遇,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擴大培訓規模,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加強漢語教學能力而非提高漢語本體知識的中亞師資培養方案。

關鍵詞:中亞本土漢語師資;培訓;評估

中亞五國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隨著與中國交往的日益頻繁、愈加密切,中亞五國學習漢語的人數與熱情也在不斷增加,為滿足當地學習漢語的需求,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在該地區組織建設了6所孔子學院,分別是由蘭州大學共建的哈薩克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孔子學院,由西安外國語大學共建的哈薩克斯坦歐亞大學孔子學院,由新疆大學共建的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由新疆師範大學共建的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和塔吉克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另有多所學校開設漢語課程或設有孔子課堂。

區域性漢語師資培訓、培養研究是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楊俐(2006)對寮國的中小學漢語師資培訓進行了相關研究,根據Waters(2005)的研究分類、虞莉(2007)描述了美國大學兩種主要師資培養模式——師資教育與師資培訓的現狀,並且分析了這兩種模式下各種培養方式的長處與短處;張寧、盛林(2008)提到了澳大利亞的漢語師資情況;蘇琪(2009)通過調查分析泰國國立中學的漢語師資發現了相關問題並提出建議和解決辦法。

在中亞五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有中方派出的公派教師、志願者和本土漢語教師,但目前本土漢語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大量培訓工作有待開展。

評估是一種模糊定量的評價(沈楠,2003),在科學管理中,評估起著信息反饋機制的作用,它通過對現狀與目標之間距離的判斷,有效地促使被評對象不斷逼近預定的目標,不斷提高工作質量。

培訓評估是對培訓主體、培訓過程及其實際效果的系統考察,它可以說是社會項目評估的理論和方法在培訓領域的具體應用,是社會項目評估的一個分支(周志忍,1999)。英國的管理服務委員會(MSC)對「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的最終定義是,判斷培訓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的過程,包括審定和評估;而Hamblin另定義為,「得到有關培訓效果的反饋並對反饋信息進行評價」(Leslie Rae,2003)。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兩期中亞本土漢語師資培訓主體、培訓過程和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分析,並將反饋信息作用於中亞漢語師資培訓的可行性建議。

一、中亞漢語師資培訓評估的方式、內容及手段

2009年12月-2010年1月,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接收了首期來自中亞的本土漢語培訓教師,共計12人,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漢語教師培訓,2010年7月-8月間,又針對第二期漢語培訓教師共計58人開展了培訓。這兩期培訓是由國家漢辦「外國漢語教師來華研修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由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具體實施的,得到了培訓學員所在國政府及教育機構的大力支持。

鑑於這兩期中亞漢語師資培訓時間較短、課程參與方較多的特點,我們僅就與提高中亞本土師資教學水平關係密切的三個項目進行評估:(一)培訓主體的相關情況;(二)培訓各參與方的需求;(三)培訓目標、課程設置與培訓策略以及培訓效果評估。我們選用了問卷調查①、訪談、座談會、文獻分析等有效、實用的評估工具和手段,希望能夠收集各方反饋信息,經過整理討論作用於今後的教學反思和調整,實現培訓有效性的最大化。

二、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評估分析

筆者對這兩期本土漢語教師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記錄,共發放問卷70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第一期10份,第二期53份;訪談記錄第一期3份,第二期9份,共12份;第二期觀察記錄5份。問卷分三部分分別從學員個人相關情況、教學相關情況和專業發展相關情況對培訓學員進行了調查,根據問卷反饋信息抽樣進行訪談,同時還對參與教學的校方教師、學院主管負責人進行了訪談,下面根據調查記錄以及搜集數據資料情況進行分析。

(一)培訓主體相關情況分析

學員是整個培訓的主體,是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培訓的成敗,因此本文專門對學員個人相關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

根據資料數據顯示②,前來進修的本土漢語教師均為中亞地區教師,其中哈薩克斯坦國籍52人,佔總人數的74%,吉爾吉斯斯坦國籍8人,佔總人數的11%,塔吉克斯坦國籍9人,佔總人數的13%,烏茲別克斯坦國籍1人③。

從年齡和性別上看,這兩期來華接受培訓的教師多為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女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上的漢語教師有9人,佔總人數的13%;男性教師13人,佔總人數的18.6%。根據座談記錄可知,中亞地區近幾年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導致了漢語教師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這些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提高自己。在國內,僅新疆師範大學學習漢語的中亞國家留學生人數就從2006年的93人次/年增加至2011年的1527人次/年。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在近十年的影響較先前有很大的差別,正是由於我國近幾年在海外大力推廣漢語,才使得中亞地區學習漢語及從事漢語教育事業的人數大幅增加。

問卷顯示了一種特殊現象,在這63名被調查學員中,有13人出生地為中國,後因家庭或者其他原因先後移民他國,這一比例佔到被調查總數的21%。這些教師大多漢語水平較好,據訪談可知其中幾人是在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後才移民到中亞國家的,根據此項結果可推測,具有一定漢語基礎、在漢語環境下長大的華人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語言優勢,從事漢語教育事業的可能性也較大。

兩次來華培訓的本土漢語教師職業資質一般,但我們可以預見他們對漢語教育的熱情及參與程度將會不斷深入,這一點由學員的專業背景、職稱、漢語水平以及綜合素質可見一斑。

問卷顯示,學員中研究生學歷24人(含在讀研究生),佔被調查學員總數的38%,大學學歷39人,佔被調查學員總數的62%,學員專業及研究方向主要有漢語、東方學、語言學、英語、英漢語言學、俄英翻譯,還有外交、政治、歷史、地方學、國際關係、法律、經濟等涉外或涉及中國的專業,另有個別學員為醫學、統計與信息等專業。調查結果還顯示,學員中現有34人在大學任教,佔被調查學員總數的54%,除個別在讀研究生外均有職稱,其中13人取得高級職稱,29人取得中級職稱,21人取得初級職稱。

根據訪談記錄結合相關背景材料可知,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中亞地區的人從小就處於雙語或者多語的語言環境中,一般都能熟練掌握母語和通行的官方語言俄語,在校學生從中學開始就可以選修自己喜歡的語言,學校也有多種語言課程可供選擇。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員的第一語言全部為自己的母語,即本民族的語言;第二語言即第一外語為俄語的共計45人,佔71%,且掌握情況較好;第二外語則多是英語或者鄰國的語言,也有少數為阿拉伯語和漢語,掌握程度較好。選擇漢語作為第一外語和第二外語的人數比例分別為14%和43%,還有43%的學員是在第二外語之後才開始學習漢語的。掌握多種語言既是學員掌握語言學習規律,利於教授漢語的優勢,同時也是學員自身漢語提高的阻力。學員開始學習漢語的時間以及學習漢語的總時長差別較大,開始時間從1991-2010年不等,其中43%的學員學習漢語的時間在五年以上,學習漢語不足一年的學員僅佔被調查總數的11%。通過座談我們發現,大部分學員漢語書面語能力較其口語能力稍顯遜色,這與其大部分學習漢語的時間在自己國家而非中國也有一定的關係。學員中有23人參加過HSK測試,取得證書的情況及比例如表1所示。

根據座談情況及上表所示,HSK在當地的普及率還不夠高,截至2011年,中亞地區共設有HSK考點8個④,其中哈薩克斯坦3個,吉爾吉斯斯坦3個,塔吉克斯坦1個,烏茲別克斯坦1個。

問卷還顯示,這些漢語教師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中國歌、民族舞蹈、中國武術、中國畫、烹飪及書法等中華才藝,並能適當運用於漢語教學中,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

通過座談我們還了解到,學員中共有16人曾接受過漢語相關項目的培訓,其中8人接受過語言本體類培訓,2人接受過語言教學法類的培訓,2人接受過文化類培訓,3人接受過外語類培訓,1人接受過中國國情與外事政策的培訓,培訓時長多不足50課時,學員普遍反映較有收穫並據此為本次培訓提供相關建議。

(二)培訓各參與方需求分析

國家漢辦是兩期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的主辦方,為促進中外漢語教學的交流與合作,國家漢辦特設立「外國漢語教師來華研修項目」,為國外漢語教師提供來華研修機會,並提供在華期間的經費資助。這一項目意圖通過培訓培養合格的漢語本土教師。

新疆師範大學是兩期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的承辦方,在教師來華培訓之前制定了《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培訓大綱》,培訓相關事宜按照大綱要求執行。新疆師範大學培訓主管部門負責人介紹,承辦方希望通過培訓深入了解中亞地區漢語教學情況以及本土師資情況,便於進一步開展共建孔子學院的工作,深化校方在中亞地區漢語教育事業的參與程度,增進多方之間的合作交流。

接受培訓的教師多是由中亞本土學校選派而來,當地政府、大使館以及學校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座談會上帶隊教師反映了校方需求,希望教師們能夠提高自身的漢語水平以及漢語教學水平,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漢語教學質量,為當地的漢語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對於參與培訓的學員自身來說,他們更注重培訓中漢語知識、漢語技能以及語言教學法的相關內容的學習,此類需求佔了被調查者的大多數,另有23%的教師表示對中華才藝十分感興趣,因為這方面的學習也有利於今後漢語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培訓目標、課程設置與培訓策略以及培訓效果評估

根據《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培訓大綱》,培訓方將國際漢語教師培訓分為漢語教學基礎、漢語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學實踐6個模塊,共22門課程。該培訓大綱所預設的目標、課程架構與主辦方國家漢辦的目標相符,即提高本土漢語師資的教學水平,使學員具有從事國際漢語教育的學科知識、專業意識和職業修養,具備較好的漢語教學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勝任國際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工作,從學員反應情況來看基本能夠滿足這兩期中亞本土師資的實際需求。

從學員對培訓的整體滿意度來看,63%的教師表示很滿意,20%表示較滿意,17%選擇一般。在回答「本次培訓環節中哪些對你有用(最多選3項)」的問題中,漢語知識、語言技能、語言教學法、中華文化知識、中華文化才藝、文化參觀、模擬教學測試、多媒體教學,每一個選項都至少被選擇了15次,可以看出學員都能積極參與相關教學培訓,並且對主體課程設置的認可度很高。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學員加爾肯別克說:「我想,如果將來我們用在這兒學的教學方法來教課,孩子們一定能學到不少知識的。回國後,我的主要的任務是,將我在這兒學的知識傳授給學校裡的每一位漢語老師,讓他們了解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成立吉國的漢語協會,通過老師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學員巴克提古麗說:「在四周的培訓中,除去知識的學習和吸收,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專業成長。這次培訓引發的反思一定能成為我不斷前進的動力,能成為我成功的敲門石。」

結合學員之前參加過的培訓,在調查和座談中筆者還了解到,除漢語教學以外,學員還希望得到中華文化知識傳播能力、教育文化、中國國情、交際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訓,以上內容按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排列,而培訓方安排的培訓環節中此類內容只是貫穿在其他培訓環節中或直接缺失。由此可見,在漢語師資培訓中,我們可以適當增加這些更大範圍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相信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從培訓策略看,這兩期漢語師資培訓的形式包括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示範實踐、模擬試講等,形式多樣,方法新穎,大量運用了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更加直觀、形象,使得學員更容易接受培訓內容。但各種培訓方式的比例安排有待斟酌。按照課程設置,最多的授課形式是課堂講授,其次是示範實踐、模擬試講,但在問卷和座談中我們了解到學員普遍認為最有效的培訓方式課堂模擬教學實踐活動,其次是觀摩學習和有指導的討論,這與課程設置顯然有些出入。

通過培訓方反饋的相關結業成績顯示,經過培訓,學員都能夠用較流利的漢語口語對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指出案例中的長處,適用於本國學生特點的教學環節、細節,並能夠自覺對比自己本土的教學情況找出案例中軟硬體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夠完成書面語表達漢語教學的思路、過程以及採取的教學措施的作業;各科課程測試合格率達到95%,優秀率達到30%;第二期培訓終期,共有48名學員分兩組參與了講課大賽,其中12名學員獲獎。兩期培訓結果顯示該培訓達到培訓主辦方和大綱所預設的目標,課程架構基本能夠滿足這兩期中亞本土師資的實際需求。

三、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相關討論

(一)總結與發現

為了提高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培養、培訓合格的漢語教師,滿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國家漢辦組織研製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根據其中對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師綜合素質五方面的要求,中亞漢語師資培訓的目標與其他地區並無明顯不同。但在具體落實培訓方案、安排課程設置時,我們應該考慮根據中亞地區漢語教師的漢語水平和漢語教學資質情況適當進行調整,以更加切合實際,發揮培訓方的特色和創新之處。例如,新疆高校在多年的少數民族漢語預科教育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將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培訓的相關方法、經驗借鑑應用於中亞本土漢語師資培訓中⑤。

本文通過對與提高中亞本土漢語師資教學水平關係密切的項目進行評估分析,可以得知培訓方目前使用的《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培訓大綱》基本符合中亞本土師資的培訓需求,課程設置較為合理,培訓策略多樣,最終各參與方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這一大綱有待進一步實踐推廣,並需通過應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能使中亞漢語本土師資培訓臻於完善。希望本文的討論不僅對調查中涉及的國家、也能夠對整個中亞地區的漢語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落實與進展

受國家漢辦委託,新疆師範大學於2011年和2012年暑期又承擔了兩期中亞本土漢語教師培訓項目,其中2011年為漢語教材使用培訓,2012年分「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考試」「漢語教學法和教學技巧」「漢語要素教學」三個子項目。

在總結前兩期培訓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新疆師範大學在2011年和2012年這兩期培訓中緊緊圍繞各自項目核心目標,如教材培訓就安排了大量的教材編寫、教材選擇、教材使用等課程,突出培訓特色,還安排助教對培訓學員進行一對一輔導、講課交流以及參觀教學實習基地等內容;同時,在完成培訓任務的前提下,校方還儘可能多地設置了關於中華文化知識傳播能力、教育文化、中國國情、交際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講座,組織學員利用自修時間進行模擬教學活動。從反饋信息來看,學員們認為培訓具有針對性,對授課效果十分滿意,對培訓方式也非常認可。

(三)建議與思考

縱觀世界各國的語言推廣政策和方式,我們注意到師資培訓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960年由英國文化委員會主辦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的大學培訓和研究」,其核心議題就是如何大力發展英國大學在對外英語教師培訓上的造血機制,此次對外英語教學規劃大會的正式報告具有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法規的性質;在美國,有許多民間機構成立基金會,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創建把英語當作外語教學的師資培訓課程;在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與幾所重要的大學合作,共同制定了《對外西班牙與教師培訓大綱》,從語言學、文化交流、教學法等各方面對教師培訓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張西平,柳若梅,2008)

可見各個國家的語言推廣都十分重視培養師資力量,本土師資是師資力量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中亞地區目前的師資培訓還面臨一些困難。在調查「目前所從事職業的滿意度」時,有23%的教師表示一般,11%表示不太滿意;通過問卷及訪談探究其在漢語教學中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教學資料缺乏、培訓機會少、付出與收入不相符、教學指導少這四個方面,這些問題造成部分本土漢語師資流失,並已成為目前制約中亞地區本土漢語師資發展的瓶頸。為此,綜合面向中亞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考慮,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調查本土漢語師資的現狀,針對現狀做出相關規劃方案,加強中外合作,發揮各方積極優勢,爭取進一步提高本土漢語師資的待遇,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擴大培訓規模,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加強漢語教學能力而非單單提高漢語本體知識的中亞師資培養方案。另外,可與當地多所孔子學院進一步合作,增設HSK考點,選拔教師在當地孔子學院進行培訓,以彌補因培訓地點不合適或經費不足而產生的師資流失。

鑑於以上研究,我們有如下兩點思考:

第一,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地區生活著大量華人、華裔,這部分人從事漢語教育工作的熱情高,在語言及文化背景方面也更有優勢。隨著大量從事工業、商業、農業活動的中國人的湧入,中亞地區的漢語環境日益趨好,這也是值得利用的資源。

第二,通過本次評估分析,我們發現目前中亞漢語師資培訓內容和策略可適用於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當問及是否有來華進修的願望時,66%的學員有再次來華進修的計劃,其中43%的學員選擇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這一選擇結果表明本次培訓是很有效果的,我們完全可以考慮在專業碩士培養方案大方向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引進短期培訓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內容和策略,這將有利於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海外生源部分的培養。同時我們知道,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海外生源的培養是我國培養本土漢語師資規模最大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們可以從生源上嚴格要求,選擇更多有志於漢語教育事業的中亞本土教師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給他們提供機會,在兩年這樣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範圍裡,通過接受專門的課程教育,提高他們的漢語教學能力,最終實現漢語師資本土化的目的。

注釋:

①對於本次評估採用的問卷,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學員個人情況考慮不夠周全、個別選項設置不夠人性化、問卷題量稍大等,會在今後的應用分析中修正完善。

②數據資料來自於新疆師範大學提供的來華培訓教師學員登記表。

③由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孔子學院是由蘭州大學共建的,因此疆內高校對其承擔的師資培訓較少,目前的兩次培訓中,僅有烏茲別克斯坦籍漢語教師1人。

④參照2011年漢語水平考試考生手冊,哈薩克斯坦HSK考點分別設在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歐亞大學孔子學院、阿克糾賓師範學院孔子學院,吉爾吉斯斯坦HSK考點分別設在奧什國立大學、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塔吉克斯坦HSK考點設在民族大學孔子學院,烏茲別克斯坦HSK考點設在塔什幹孔子學院。

⑤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參看梁雲(2007),梁雲,張潔(2007)。

參考文獻:

[1]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 劉春惠,顧留華.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的比較[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7,(1).

[3] 梁雲.新疆少數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師培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6).

[4] 梁雲,張潔.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探微[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7,(3).

[5] 沈楠.人力資源培訓評估探討[D].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3. [6]蘇琪.泰國國立中學漢語師資現狀調查及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7] 楊俐.寮國中小學漢語師資培訓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 2006,(4).

[8] 虞莉.美國大學中文教師師資培養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9] 張寧,盛林.澳大利亞南澳州中小學漢語教學及漢語師資與培訓——兼論孔子學院的作用[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

[10] 張西平,柳若梅.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1] 周志忍.現代培訓評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

[12] Leslie Rae.培訓效果評估[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13] Waters,Alan Expertise in teacher education:Helping teachers to learn.In Keith Johnson ed.Expertis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10-299.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14] 安豐存,安豐利.漢語量詞「匹」詞源及語法化分析[J].東疆學刊,2011,(3).

[15] 鄭鮮日,鄭曉傑.RP英語和PTH漢語雙元音聲學特徵對比研究[J].東疆學刊,2011,(3).

[16] 趙金鎖,王曉燕.跨境民族的文化適應與制度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4).

[17] 許憲隆,張成.文化生態學語境下的共同互補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4).

Chinese as a Key to Mental Intellect——Appraisal of Performance in Training Chinese Teachers Native to Central-Asian Countries

ZHANG Quan-sheng1HUANG Qing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 2.Department of Chinese Textbooks,Xinjiang Education Press,Urumq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The essay makes a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teachers native to central Asia at present by making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39;training in central Asia is confronted with some troubles mainly reflected in teaching material in short supply,fewer training chances,pay in disproportion with income and less teaching guidanc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further survey of current Chinese teachers&39;treatment there,offer more training chances and formulate more specific measures in a bid to enhance Chinese teaching capability rather than raise teachers&39;career development there.

Key Words:Chinese Teachers Native to Central Asia;Training;Appraisal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45(2012)06-0088-06

[責任編輯:楊帆]

收稿日期:2012-01-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中亞推廣師資培養體系研究」(09BYY04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漢語國際推廣中亞基地科研課題研究項目「面向中亞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與建設研究」(ZYJD201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規劃重點項目「新疆對外漢語師資現狀調查及發展研究」(0706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重點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亞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全生,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新疆師範大學「中亞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員;黃清,新疆教育出版社漢文教材部助理編輯。

相關焦點

  • 泰國本土漢語教師:中文課成學校新競爭力
    4月8日至4月30日,陳莉莉和46名泰國中小學本土漢語教師在北京語言大學參加來華研修項目,進行漢語交際能力、漢語教學能力、當代中國與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四個模塊的培訓,以提升漢語教學能力。  由學習到教學  陳莉莉學中文的機緣來自於姐姐,「姐姐學中文,我很羨慕,希望自己也能說流利的漢語。」
  • 泰華教育協會來華高質量漢語培訓項目在京啟動
    泰華教育協會來華高質量漢語培訓項目在京啟動   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北京華文學院網站消息,日前,泰國教育部中學教育督導委員會暨泰華教育協會來華高質量漢語培訓項目學生入學歡迎儀式在北京華文學院會堂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辦。
  • 東方大學孔子學院舉辦2012泰國本土漢語教師培訓
    中新網9月4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8月31日至9月2日,泰國東方大學孔子學院舉辦2012年泰國本土漢語教師培訓,47名來自泰國各大、中、小學的本土漢語教師順利完成培訓課程並獲頒結業證書。  在開班儀式上,東東方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繆立懿和泰方院長符麗珠(Wilai Limthawaranun)博士充分肯定了本土漢語師資培養的意義以及泰國本土教師在促進泰國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寄望此次培訓能夠幫助教師們提高漢語水平和教學技能,應用到漢語教學實踐中。
  • 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成功舉辦
    人民網巴黎12月8日電(記者劉玲玲)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日前在線圓滿落幕。此次培訓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包括法國本土及海外省留尼旺、比利時、瑞士法語區在內的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積極報名,來自法語區主流大中小學和相關教育機構的120名學員參加了12月4至6日為期三天的在線培訓。
  • 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成功舉辦
    新華網巴黎12月8日電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日前在線上圓滿落幕。此次培訓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以適應歐洲法語區日益增長的漢語教學需求和針對2020年新冠疫情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新常態,進一步提升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建立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資源共享、經驗交流、溝通互動的有效平臺,促進歐洲法語區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  包括法國本土及海外省留尼旺、比利時、瑞士法語區在內的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紛紛響應、積極報名本次培訓活動。
  • 第二屆歐洲德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成功舉辦
    第二屆歐洲德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成功舉辦中新網柏林11月30日電 (記者 彭大偉)記者30日獲悉,第二屆「歐洲德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日前在線圓滿落幕。此次培訓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以適應歐洲德語區日益增長的漢語教學需求和針對2020新冠疫情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新常態,進一步提升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建立歐洲德語區本土漢語教師資源共享、經驗交流、溝通互動的有效平臺,促進歐洲德語區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
  • 瑪瑞歐教育獲滬江數百萬元投資,擴大對外漢語培訓業務
    瑪瑞歐藉助CCtalk輸出教學內容  Mario瑪瑞歐教育是上海最早從事對外漢語及對外漢語教師培訓的專業機構之一,旗下擁有IMCPI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體系。自2002年以來,培養和輸出的IMCPI國際漢語教師已經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瑪瑞歐也是世界知名企業和機構的漢語教學服務提供商,服務的企業包括Google、通用汽車、飛利浦、中歐商學院、中央電視臺等。目前每年教授學漢語的外國學員約2000名,培養外漢師資約800人,其中20%左右畢業後定居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 我院開展"漢語+職業教育複合型師資培養"培訓
    簡菁涓發言國際教育分院副院長簡菁涓主持開班儀式,她表示此次培訓是我院落實雙高建設中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的重要一步,為學院複合型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貴州《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認證中心負責人喻婷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打造一支具備專業及職業漢語教學能力的複合型師資隊伍,培養掌握漢語+專業+職業+技術等全方位技能的留學生人才,提高留學生從語言生到學歷生的轉化率,推動高質量留學生培養工作順利進行,打造學院留學生教育特色品牌,提升貴州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 全球漢語教學培訓認證
    落戶深圳陳曉航晶報訊(記者 陳曉航)目前,繼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開辦授權考培機構後,深圳也正式開啟TCSOL培訓認證計劃——記者昨日獲悉,由深圳大學優秀對外漢語教師組成專業師資隊伍的「比揚-文度」培訓機構,開啟了深圳的「全球漢語教學」計劃。據統計,目前在深外籍人士達20萬人以上。
  • 泰曼松德孔子學院舉辦本土教師「漢語培訓營」
    泰曼松德孔子學院舉辦本土教師「漢語培訓營」 曼松德孔院溫象羽院長和公派教師王瑋教授與各隊隊長合影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系列學術論壇開幕
    1950年12月1日,以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5名羅馬尼亞籍留學生最早報到為標誌,新中國開啟了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由少數試點到規模質量發展,並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專門機構,組織選派漢語教師、志願者及必要資源支援各國需求,由「請進來」來華留學拓展到「走出去」中外合作辦學。
  • 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結束
    新華網倫敦12月14日電 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13日結束。歐洲多地250餘名教師參加這屆了為期3天的在線培訓。  據了解,培訓得到了英國、愛爾蘭和歐洲其他以英語教學的本土漢語教師的積極響應,遠超額定人數。
  •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其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東幹語,作為一種漢語的跨境方言,不僅較好地保留了晚清時期陝西甘肅方言的基本面貌,還呈現出對俄語、突厥語等語言的適應。然而,作為「多語者」的中亞東幹族留學生,在外在語言環境的變化中卻面臨著多種語言認同和語言身份的困惑。
  • 比利時歐華漢語語言學校加入完美遠程師資培訓
    比利時歐華漢語語言學校老師們認真聽課遠程培訓特殊的合影北京時間10月14日傍晚,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主辦、北京四中網校承辦、完美(中國)有限公司資助的「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比利時歐華漢語語言學校開課儀式
  •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帶著漢語出國的專業——漢語國際教育
    而就在上周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最新一期(11月13日發售)的雜誌封面,除美國本土版外,雜誌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上「中國贏了」(China Won)。可見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北京語言大學在國內從事對外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
  • 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本土漢語教師系列培訓落幕
    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本土漢語教師系列培訓落幕 >   中新網6月4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日前,由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本土漢語教師系列培訓班正式落下帷幕。
  • 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研討會主題為「創新與發展:國際漢語教師培養培訓」。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國務院參事、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許琳,陝西省副省長朱靜芝、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戶思社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埃及、法國等47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位代表與會。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王峰以及漢學院等有關單位的教師參加了會議。
  • 漢語國際推廣遭遇瓶頸 「三教」問題日益嚴峻
    這段時間,以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傳播推廣為議題的多場學術研討會在京城各高校舉行。本土對外漢語專家學者和海外孔子學院的中外方院長就教材、教師和教法的「三教」問題展開爭論。由此,全球漢語師資捉襟見肘現象凸顯。國家漢辦的數據顯示,全球漢語教師缺口將超過400萬人。  「面對巨大師資需求,供給情況又如何呢?」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自2003年第一批漢語教師外派至今,已有7464名經培訓的漢語志願者到世界各地孔子學院任教;2004年至2007年,來華培訓和赴外培訓國外漢語教師約有21383人次。此外,國家漢辦每年公派至海外的漢語教師有1000多人。
  • 泰南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班圓滿結業
    中新網曼谷4月5日電 (易宏剛)為期兩周的泰南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班,5日在宋卡王子大學孔子學院圓滿結業,來自泰國南部8個府15所中小學校的31名本土漢語教師參加了此次培訓。  宋卡王子大學孔子學院為本次培訓設計了豐富而且適合本土漢語教學的課程,開設有拼音正音、詞彙教學、語法教學、會話教學、聽力教學、寫作教學、簡筆畫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長城漢語》教材教法介紹、漢語教學PPT製作、教學資源的利用、QQ運用、中國民族舞蹈、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結等課程。
  • 留學生來華不只為學漢語
    國內有能力開出高層次專業全英文項目的大學寥寥無幾留學生來華不只為學漢語來源:文匯報 2010-09-02  這幾天,位於清華大學紫荊公寓22號樓  留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吳運新教授告訴記者,這些學生有不少畢業於英國牛津、劍橋,美國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他們來學習的專業,集中於國際工商管理、國際關係、法律碩士等人文社科領域,與機械工程、環境工程管理、先進計算等理工科系——而不再是來華留學生研習最多的漢語、中國歷史與文化,或者中國武術、中醫、烹飪等「大路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