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Po Pork」(東坡肉)、「West Lake Vinegar Fish」(西湖醋魚)……這個學期起,浙江省杭州市85所小學試點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作為地方課程,這些當地的傳統名菜被編入教材《English for Kids》。「小孩子最感興趣的是食物,所以我們在一年級上下兩冊裡將『叫花雞』『西湖醋魚』等杭州名菜、美食列入。」教材主編、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辦公室主任吳萍告訴記者:「讓孩子們認識家鄉、了解家鄉,可以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
這一新聞應該分為兩部分理解。其一,杭州從這一學期起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其二,不少杭州傳統名菜被選入英語教材。一邊是英文課程,另一邊則是地方名菜,這背後其實是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創新與嘗試。「讓孩子們認識家鄉,了解家鄉,並可以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這樣的初衷可謂用心良苦。至於實際的教學活動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有待於現實給出答案。
通過學習英語的形式,來重新了解當地的傳統菜餚,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種「他者」的視角,再次認識和接受那些習以為常甚至熟視無睹的「傳統事物」。對於小朋友們來說,用英文來說「西湖醋魚」「叫花雞」,無疑是一件很新鮮很酷的事情。單從教育效果來看,能夠給學生們帶來「成就感」的教育形式,往往也是最有成效的。
而進一步思考不難發現,將地方名菜納入英語教材,對英語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嘗試。一直以來,傳統文化教育已然陷入了顯而易見的方法論困境:總是局限於機械的說教、套路化的展示以及走馬觀花式的體驗。類似模式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實際運作下來,卻越發呈現出一種文化上的內收和封閉傾向。由於和「現代文化」「異質文化」缺乏雙向互動和彼此映照,傳統文化的存在感不斷弱化,而這顯然是人們所不願看到的。
以英文名來表達地方名菜,相當於是在英語世界裡讓部分傳統意象有了一席之地,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身份建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是以外來刺激喚醒內在文化認同的可行策略。英語作為世界通行語言,將更多的中國元素、傳統元素融入其中,本身也有助於地方傳統文化的順勢傳播。這一切,從娃娃抓起,從小給之以浸染式的語言環境,培養中西結合的表達習慣,對其今後的成長大有裨益。
短期內指望孩子們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美食,有些不切實際。但若是通過這樣特別的教學設計,推動小朋友們多一些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中西方文化彼此互融、促進的可能性,那麼其也算得上一種有益的嘗試。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