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2021-01-16 小慶雜談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和許多海外人士,矚目於魯商和魯商文化,他們從不同渠道向山東傳遞一個信息。

要探尋齊魯文化,當然要先弄清「齊魯」一名的來由。齊魯是中國區域範圍名稱,該名始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山東省區域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魯文化指的是先秦齊文化和魯文化為淵源而發展建構起來的地域文化。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齊魯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謂影響深遠。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類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沿海和海島漁區、山區、平原、湖區、城市、古鎮又因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情況不同,傳統文化不同,個個呈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山東飲食風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很多人雖然生在山東長在山東,但對究竟什麼是山東菜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概念。魯菜的種類多樣,味色鮮美。代表菜有糖醋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百花大蝦、德州扒雞以及我們經常提起的四喜丸子等等。許多著名的魯菜館如燕喜堂、聚福德、便宜坊等等也代表了山東的菜的特色,並且享有很高的聲譽。

山東的水資源相對來說,越來越少,首先是淡水水源及淡水湖區,河塘逐漸縮小、退化,除了微山湖區、東平湖區、馬踏湖區等很少的幾個淡水湖區還有部分野生採集以外,山東的淡水產品主要靠淡水飼養和人工培育來獲得。其次是海洋及海河灘涂地區,由於近幾年的捕撈設備的先進和擴大,使得近海幾乎沒有了原來的盛產的山東特產海味品種,如大對蝦、黃花魚、鮁魚等。遠洋捕撈和灘涂養殖,就成為海產品的主要來源。淡水湖泊主要水產品有魚、蝦、蟹、蛤。

本區域從歷史上說,當屬齊文化的故地,重"魚鹽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區。海洋給予人的恩惠,在這個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魚鹽之利之下的飲食特徵為:重漁、重海味、重自然的鮮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來佐食,膠東人逐漸形成了具有海洋飲食特點的膠東飲食風俗。

相關焦點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中國歷史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後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在飲食方面,無論是古代或現代,它都是與國情、民情相適應的。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意義來說,中國飲食文化經過三代時期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體系,包括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有機結合。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 看盡人類飲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東南亞飲食文化區。記者 趙浛銳 攝  中華飲食文化展示區展出的筷子。記者 趙浛銳 攝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7年,但最近搬了新家,搬到橫瀝鎮西城工業區稻香飲食文化中心三樓。館內劃分為極地飲食文化區、東南亞飲食文化區、分子美食展示區域等十二大展區,通過不同國家、地區煮食用具、器皿、餐具等,讓參觀者更加生動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人類未來飲食的趨勢。  該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他表示,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的飲食文化
    對於全國來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其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多趣的,並且比較突出的也不少。我先說兩個吧。說到我國的北京首都,不得不說的當然就是——烤鴨咯。(先上圖片吧)從生活飲食的歷史文化來看,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叫「炙鴨」或「燒鴨」,在古時候,它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於生活飲食中烹飪法的一種,並且這種烹飪法,從我國歷史上來看,要在奴隸制社會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詩經·小雅·瓠葉》裡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吃醋的山西人(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吃醋的山西人(一)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歷史又很悠久,幾千年來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點。而在飲食上,中國人就顯得更加「挑剔「。正因如此,各地的飲食習慣長久以來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總的來說是東辣、西酸、南甜、北鹹。
  • 飲食文化 從高山族說起(圖)
    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文化。臺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漸成為主食。不過,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的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的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高山族人喜歡飲酒,其用小米所釀製的酒,也呈現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閩客飲食文化。這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為今天「臺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除了紳士文化外的英國飲食文化
    英國飲食(British cuisine)是指主要流行在英國的飲食文化。其種類有:英格蘭飲食、北愛爾蘭飲食、蘇格蘭飲食、威爾斯飲食,以及由此派生的英式印度飲食。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土豆在英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視為英國人重要的主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中華飲食文化的類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從食者這個角度來認識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一、宮廷、貴族飲食在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鋪張浪費,但仍不可否認其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帶你認識神秘的貴州飲食文化
    每次我總會耐心地解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當地老百姓最愛去的地方吃當地最有特色的早餐,這是工作室最接地氣的一種調研方法之一。「嘴嘗市場法」,其實就是窮街陋巷覓食記,看起來都掉口水,實則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學。南甜北鹹、東辣西酸,街邊美食攤的碗裡盛著不只是湯,那都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
  • 閒話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南北文化因歷史、地域的原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據地域環境的不同,歷史上將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統稱北方,秦嶺-淮河以南統稱南方。南北文化差異很大,而最為明顯的就是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1.主食的差異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為主,所以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雨水充足,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北方以麵食為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