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和許多海外人士,矚目於魯商和魯商文化,他們從不同渠道向山東傳遞一個信息。
要探尋齊魯文化,當然要先弄清「齊魯」一名的來由。齊魯是中國區域範圍名稱,該名始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山東省區域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魯文化指的是先秦齊文化和魯文化為淵源而發展建構起來的地域文化。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齊魯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謂影響深遠。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類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沿海和海島漁區、山區、平原、湖區、城市、古鎮又因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情況不同,傳統文化不同,個個呈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山東飲食風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很多人雖然生在山東長在山東,但對究竟什麼是山東菜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概念。魯菜的種類多樣,味色鮮美。代表菜有糖醋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百花大蝦、德州扒雞以及我們經常提起的四喜丸子等等。許多著名的魯菜館如燕喜堂、聚福德、便宜坊等等也代表了山東的菜的特色,並且享有很高的聲譽。
山東的水資源相對來說,越來越少,首先是淡水水源及淡水湖區,河塘逐漸縮小、退化,除了微山湖區、東平湖區、馬踏湖區等很少的幾個淡水湖區還有部分野生採集以外,山東的淡水產品主要靠淡水飼養和人工培育來獲得。其次是海洋及海河灘涂地區,由於近幾年的捕撈設備的先進和擴大,使得近海幾乎沒有了原來的盛產的山東特產海味品種,如大對蝦、黃花魚、鮁魚等。遠洋捕撈和灘涂養殖,就成為海產品的主要來源。淡水湖泊主要水產品有魚、蝦、蟹、蛤。
本區域從歷史上說,當屬齊文化的故地,重"魚鹽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區。海洋給予人的恩惠,在這個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魚鹽之利之下的飲食特徵為:重漁、重海味、重自然的鮮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來佐食,膠東人逐漸形成了具有海洋飲食特點的膠東飲食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