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利用源於巴蜀(今四川)地區,後秦滅巴蜀(公元前316年),巴蜀地區的茶樹種植、加工及飲茶習俗沿著長江向中、下遊地區推移,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逐漸向東傳播到南方其他區域,種茶、飲茶範圍越來越廣。發展到唐代,近、現代中國茶葉產區格局在當時已基本形成,飲茶成為「比屋皆飲」,茶業發展進入成熟期。與之相對應的是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唐代茶文化體系的形成。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社會現象。
以東方古典哲學為理論基礎的中國茶文化並非指其種植、採摘、加工、利用、研究等物質層面,而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人文文化內容同。因此,本文將以此為切入映照唐代茶文化。關於唐代茶文化興盛的原因已有研究,多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一是茶自身的物質屬性一日;二是唐代飲茶主體的拓展,包括大量皇室貴族、寺院僧侶、文人開始飲茶;三是唐代政治、經濟等因素的推動作用;四是唐代茶與儒釋道的結合;五是唐代的文化導向作用。簡而言之,現有多數研究提供的是唐代與茶相關的物質、文化、飲茶主體等因素和茶文化興盛相關聯的靜態圖譜。但通過對唐代茶詩等歷史資料的梳理,可以發現唐代不同階段茶文化發展程度不一,即唐代茶文化的發展具有階段性。
茶詩貫穿整個唐代社會起始,具有廣博茶史研究價值。對唐詩及創作者數量進行整理研究可以發現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不同階段茶文化興盛程度。從總體統計,狹義和廣義茶詩數中,晚唐佔總數93.33%;詠茶詩人數中,晚唐佔總數87.42%。從不同階段看,無論茶詩數還是詠茶詩人數,在中唐均大幅度增加,晚唐延續了中唐的增加趨勢。從不同時期茶詩及詠茶詩人的數量,可以看出唐代茶文化的興盛是一個動態過程,其在中唐出現跨越式發展的態勢。
茶文化的發展依賴社會環境,但為何會在政局動蕩、藩鎮割據、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的中唐,茶文化異軍突起,較政治、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社會秩序十分穩定的盛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是什麼歷史因素導致了這種異常轉變?本文認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一—安史之亂(755-763)打亂了唐代茶文化發展節奏,成為中、晚唐茶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機緣。本文試圖打破唐代茶文化發展原因研究的靜態圖譜,著眼於打亂唐朝發展進程的安史之亂,探討茶文化發展在中唐出現轉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