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BBC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事實上,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了國界,13世紀,杜詩在東方就已廣為流傳,1961年,國際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這次紀錄片的拍攝再一次引起轟動,杜甫的憂患意識再一次引起了西方疫情中人們的共鳴。同時,另一個話題再一次引起了文學界的爭論。「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還會不會是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形成了杜詩怎樣的風格!
我們用杜甫的《春望》來分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杜甫人生的一個拐點,當時叛軍安祿山攻破都城長安,唐玄宗逃往蜀地,杜甫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不幸途中被叛軍所擒,後來只好睏居長安,次年三月做了這一首詩。
看看眼前的景象,山河尚在,國家殘破,江山換了主人,春天的時節本是生機盎然之時,可是長安城內卻是雜草叢生,詩人惶惶不可終日,聽到春天的鳥叫聲,反而覺著悽涼,看到春天繁花盛開,反而欲落淚,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在一起,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時,憂國殤民,念家悲己。執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春望》,風格悲壯蒼涼,沉鬱厚重,這也奠定了詩人在此之後所創作的作品的一個大的基調。
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對於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是至強至大的。歷史,就是命運!是那個時代裡每個人的的命運,沒有人能夠脫離時代。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杜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杜甫的那些記錄社會現實的詩大多都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寫就的,他一生坎坷,卻又常懷赤子之心,杜甫出身儒家之門,他嫉惡如,憂國憂民的性格,使他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作自我犧牲。他的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之後的人民生活,達到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最高峰,最出名的就屬「三吏」和「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杜甫的這些記錄現實的詩也成為後人研究唐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所以,後世稱杜甫為「詩史」。
沒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無法逃離他所生的那個時代,唐朝(618—907),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帝國,可能是由於李唐家族的血統影響了唐朝統治的風格!
唐朝前期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審美健康而包容,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唐代成了文學史上的異類時代,個性與才華可以得到充分的釋放,主流詩人們可以選擇去當官,可以選擇去出塞,可以選擇去成仙,可以選擇去修禪,還可以選擇去隱居。酒可以暢懷,詩可以大聲吟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或窮或富,或得意或失意,或豪放或拘謹,就這樣走到了安史之亂。
這就是命運,命運在那等著。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元氣大傷,歷史改寫了命運,唐朝的浪漫主義全盛時期,煙消雲散。此時此刻,歷史把杜甫推到了前臺。
杜甫用充滿同情,充滿悲憤的心情,寫動亂中的唐朝「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只有經歷過大的戰亂,大的生死離別,才能寫出這樣的悲壯悽涼的詩句。
所以說,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就沒有這樣的杜甫,杜甫一定是另一個模樣,保不齊還和李白去尋仙問道,四海放浪。
人是時代的產物,一個詩人,一個被 歷史永遠銘記的詩人,一定是一個與時代息息相通,肝膽相照的人。
亂世出英雄,時代造就了杜甫,木心先生說:不必說杜甫是中國最大的詩人,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詩》會不會有塌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