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從年少張狂,到歷盡滄桑後憂國憂民,安史之亂成就一代詩聖

2020-12-14 語文教師謝雨蒙

今年四月,BBC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事實上,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了國界,13世紀,杜詩在東方就已廣為流傳,1961年,國際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這次紀錄片的拍攝再一次引起轟動,杜甫的憂患意識再一次引起了西方疫情中人們的共鳴。同時,另一個話題再一次引起了文學界的爭論。「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還會不會是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形成了杜詩怎樣的風格!

我們用杜甫的《春望》來分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杜甫人生的一個拐點,當時叛軍安祿山攻破都城長安,唐玄宗逃往蜀地,杜甫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不幸途中被叛軍所擒,後來只好睏居長安,次年三月做了這一首詩。

看看眼前的景象,山河尚在,國家殘破,江山換了主人,春天的時節本是生機盎然之時,可是長安城內卻是雜草叢生,詩人惶惶不可終日,聽到春天的鳥叫聲,反而覺著悽涼,看到春天繁花盛開,反而欲落淚,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在一起,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時,憂國殤民,念家悲己。執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春望》,風格悲壯蒼涼,沉鬱厚重,這也奠定了詩人在此之後所創作的作品的一個大的基調。

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對於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是至強至大的。歷史,就是命運!是那個時代裡每個人的的命運,沒有人能夠脫離時代。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杜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杜甫的那些記錄社會現實的詩大多都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寫就的,他一生坎坷,卻又常懷赤子之心,杜甫出身儒家之門,他嫉惡如,憂國憂民的性格,使他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作自我犧牲。他的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之後的人民生活,達到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最高峰,最出名的就屬「三吏」和「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杜甫的這些記錄現實的詩也成為後人研究唐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所以,後世稱杜甫為「詩史」。

沒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無法逃離他所生的那個時代,唐朝(618—907),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帝國,可能是由於李唐家族的血統影響了唐朝統治的風格!

唐朝前期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審美健康而包容,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唐代成了文學史上的異類時代,個性與才華可以得到充分的釋放,主流詩人們可以選擇去當官,可以選擇去出塞,可以選擇去成仙,可以選擇去修禪,還可以選擇去隱居。酒可以暢懷,詩可以大聲吟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或窮或富,或得意或失意,或豪放或拘謹,就這樣走到了安史之亂。

這就是命運,命運在那等著。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元氣大傷,歷史改寫了命運,唐朝的浪漫主義全盛時期,煙消雲散。此時此刻,歷史把杜甫推到了前臺。

杜甫用充滿同情,充滿悲憤的心情,寫動亂中的唐朝「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只有經歷過大的戰亂,大的生死離別,才能寫出這樣的悲壯悽涼的詩句。

所以說,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就沒有這樣的杜甫,杜甫一定是另一個模樣,保不齊還和李白去尋仙問道,四海放浪。

人是時代的產物,一個詩人,一個被 歷史永遠銘記的詩人,一定是一個與時代息息相通,肝膽相照的人。

亂世出英雄,時代造就了杜甫,木心先生說:不必說杜甫是中國最大的詩人,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詩》會不會有塌下的樣子?

相關焦點

  • 憂國憂民: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有兩座最巍峨的高峰,他們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杜在藝術上的造詣各有獨特之處,那麼杜甫為什麼被人們稱為「詩聖」呢?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安史之亂開始半年左右,長安淪陷,詩人便開始了他那流離失所的生活。一生之中,除去在西川依靠故人嚴武過了幾年安穩的生活外,總是顛沛流離。嚴武死後他出川北歸,770年就死在嶽陽的船上,年58歲。少年時期的杜甫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腐敗的政治處處使他失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對立矛盾。
  • 杜甫的一首絕句,娓娓道來,後兩句描寫生動,更雄視一代
    杜甫是盛唐傑出詩人,他雖然胸懷大志、心系蒼生,卻一生仕途坎坷,屢屢被命運作弄。晚年的詩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生活條件終於有點好轉,也安心寫詩,並總結了很多寶貴的創作經驗。杜甫的詩歌題材廣泛,古體詩、律詩、絕句都非常擅長。
  • 安家並不容易,唐朝詩人王維還算富有,詩聖杜甫一曲古詩更有情懷
    如何解決安家問題,唐代詩人們幾乎無計可施,而通過入朝為官拿上豐厚的薪水,似乎是唯一的出路,於是當詩人孟郊進士及第後,一首七絕《登科後》說不盡的洋洋得意。而詩人李賀因避諱不能考取進士,他只能悽涼一生英年早逝。
  • 杜甫的這首詩,高度還原了安史之亂期間的所見所聞,不愧是史詩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壇的「雙子星」,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喜歡仰望星空的詩仙,那麼杜甫則是一個俯瞰大地的詩聖。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具有濃濃的忠君愛國思想。安史之亂後,他更是憂國憂民,從他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中,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仁慈與愛國情懷,這首《石壕吏》便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之作。公元755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大唐看似是一座堅如磐石的帝國大廈,頃刻間即將倒塌。
  • 長安十年:「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
    今天,我們就一起回到唐朝,去探秘杜甫困局長安十年的生活。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最傷悲、最憂慮的一首唐詩,詩聖的品格就是這麼顯示出來的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於這普通人生活的那些描繪,可以當做我們今天研究那個時代的史料來看。他是詩聖,他所寫出的詩歌,那也就是被譽為「詩史」。杜甫詩作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描繪大歷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尤其是他自己對於安史之亂背景下個人的顛沛流離,個人對於國家未來的擔憂所表現出的憂慮,體現出了詩聖的品格。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一生顛沛流離,那麼杜甫到底經歷過什麼?我們從以下兩點點來說。>杜甫出生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一個大家族,青少年的杜甫家庭環境比較好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小的時候比較愛學習,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加之良好的教育,在未來也是必將有大的作為,年輕的杜甫經歷了自己的第一次科舉,但是落榜了,但是他沒有磨滅其雄心壯志,他用旅遊散心,排解憂愁,從洛陽飄到了長安。
  • 安史之亂究竟有多亂?其實從杜甫這首詩中便能得知!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夔州時,見到了那裡的民情,雖然安史之亂已過,但太平的盛世早已殘破不堪,只留下各路軍閥四處徵戰爭搶地盤,那些王權富貴為了一己私慾,頻繁發動戰爭,導致百姓們經受戰亂之苦,簡直苦不堪言,於是杜甫寫下了「閣夜」這首詩。
  • 遇見杜甫
    泰山之奇麗美不勝收,泰山之雄偉望不可即。年輕氣盛的杜甫卻滿懷一顆赤子之心誓要登上泰山,屹立於峰頂「一覽眾山小」。彼時的杜甫正年少,正輕狂,他胸襟能懷天下,他氣概能吞山河。也願裘衣輕馬,仗劍走天涯。中年遇兵荒天寶年間,一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一時間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杜甫遭遇喪父,攜妻兒流離至蘇州。連著三個月的烽火讓杜甫重新看清了唐朝的殘亂。
  • 遊鞏義杜甫故裡,緬懷「詩聖」,感悟杜甫的一生
    如今你的杜甫故裡是在原址的基礎上經過擴建而成,是紀念緬懷杜甫的最佳場所,也是知名的旅遊勝地。帶著對是人的敬仰之情,再度前往杜甫故裡朝聖。杜甫故裡的的大門是典型的仿唐建築,紅牆黑瓦,莊重而大方。步入大門,放眼望去,單間眼前百餘米一尊高大的聖人塑像呈現在我的眼前。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懷撲面而來。
  • 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
    文/歷史的妖風,本文為百家號「歷史的妖風」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歷史的妖風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詩聖」杜甫想必沒有人沒聽說過吧杜甫的一生,雖然窮困潦倒,但是杜甫的胸懷卻異常大。他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當然作為「詩聖」,他的作詩功底更是深厚,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留下了很多的傳世名作,我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經常看到他的詩句,他的《杜工部集》也我國歷史上優秀的詩集作品,那麼這位著名的詩人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他是因為暴飲暴食而死的?
  • 走進杜甫的春天,感受詩聖的情懷
    在杜甫眼裡,長安的春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哀痛,洛陽的春天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悲喜。成都的春天則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絢麗。在長沙的春天卻是「落花時節又逢君」悵然。走進詩聖杜甫的春天,讓我們感受詩聖的情懷。
  • 杜甫為什麼稱為詩聖?李白杜甫究竟有什麼淵源,你更喜歡誰
    在唐朝宋朝也出現了很多的詩詞大佬,出現很多的詩詞大家,至今很多的名詩名詞都是出自大詩人之手。而杜甫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名人,杜甫生平寫出了很多的詩詞,而且很多都流傳至今,我們小時候學的杜甫的詩詞現在還能朗朗上口。杜甫在歷史上被稱為詩聖,杜甫被稱為詩聖的原因:對近體詩發展所做的貢獻無與倫比。而近體詩又是唐代以後的主流,唐朝之後的詩人大多都受到杜甫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確,作為唐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面對詩仙和詩聖,可能許多人更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而對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敬而遠之。但我認為,比起李白天馬行空,自信奔放的浪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其詩中體現的現實關懷精神,更值得人們頌揚和傳承。
  • 浣花溪畔的「詩聖」
    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人生理想的大詩人杜甫啊,也曾經胸懷天下,憂國憂民,上下求索,但當後世的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縱觀其一生,遍覽其遭遇,不禁會感嘆,那是怎樣的人生啊,顛沛流離,歷盡苦辛,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悽然死去。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記錄片《杜甫》一上線就獲得無數好評,「詩聖」杜甫就此走紅國際,他的詩篇將在世界上流傳得更為廣泛。 就讓我們來回顧詩人杜甫的一生。 鬱郁不得志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與李白並稱為「李杜」。
  • 名流仙宗,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世人尊稱杜甫為「詩聖」,這一名號還有一段特別的來歷。傳說中,杜甫是上天陳芳國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為「詩聖」。天使派他下凡人間,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詩文聲振中土,完成使命後,還要返回天國。當時,他將九天頒下的金字詔書佩戴在身上。一次無意中路過蔥市,青蔥的渾濁氣味汙染了詔書的聖潔。
  • <河南老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詩聖杜甫故裡與陵園
    這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聖」杜甫的自我介紹,他稱自己七歲即已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九歲時練習書法,作品已積累成囊;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已出入社交界與前輩交往並展露才華。可見少年時期的杜甫才學橫溢,朝氣蓬勃。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上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
  • 從天津卷作文看,我們必讀的書:《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
    杜甫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歷史上著名的詩聖杜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小編我認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他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整個唐朝開始從繁榮走向衰落。杜甫出生於一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家庭是一個家風濃厚,家學淵博的。早期作品主要代表其理想的野心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他表達了「奉行君主制,破壞風俗」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