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

2020-12-13 百家號

文/歷史的妖風,本文為百家號「歷史的妖風」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歷史的妖風

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

「詩聖」杜甫想必沒有人沒聽說過吧?杜甫的一生,雖然窮困潦倒,但是杜甫的胸懷卻異常大。他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當然作為「詩聖」,他的作詩功底更是深厚,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

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留下了很多的傳世名作,我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經常看到他的詩句,他的《杜工部集》也我國歷史上優秀的詩集作品,那麼這位著名的詩人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他是因為暴飲暴食而死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這位大詩人,他的生平可是很不如意的。

只是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突出貢獻的「詩聖」,有著一個悲慘的結局。才華橫溢的杜甫沒有走上仕途,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這樣一個沒有當上官的文化人大都一個模樣,杜甫也不例外。杜甫在世一共五十九年,關於他的死因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能說明,但是比較流傳的說法,就是杜甫是撐死的。

對,你沒看錯,那個被寫在教科書裡「高大上」的人物,那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居然是撐死的。

杜甫,也是士族出身,祖先在漢武帝時期就在朝廷裡當過差,杜甫的父親也是個當官的,所以杜甫從小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杜甫本人也是聰慧貴人,7歲就能夠寫詩了,長大後杜甫的仕途之路就很坎坷了,話說有一年,杜甫去長安參加考試,正好這個時候是大奸臣李林甫得意的時候,那次考試也是一場大鬧劇,因為李林甫的關係,所有人全部沒有入選,杜甫感到十分的無奈,過了幾年後,又有了做官的機會,可是又是因為李林甫的參與,杜甫又一次在自己的仕途之路上栽了跟頭,難道這個李林甫就是杜甫的天生剋星嗎?

直到多年以後,杜甫才在朝廷裡當了一個小官,生活依然貧困,自己的小兒子也因為生活的苦難而餓死了,這一年還發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戰亂中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在後來的歲月裡,杜甫也是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仕途之路也幾經波折,最後死在了一條小船上,也許就是因為曲折的人生經歷成就了他的偉大詩詞。

人所共知,杜甫的一生都非常清貧。生在盛唐的杜甫,卻活在一個政局動蕩的年代(安史之亂)。杜甫生活的唐朝,並沒有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的場景。相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都非常艱難,用杜甫自己的話說,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杜甫的貧窮,也是因為他時運不濟,活在一個動亂的社會環境中。

都說杜甫窮,那他究竟窮到什麼地步呢?就拿他的死亡舉個例子,杜甫死亡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是,他死之前,五天內都沒有嘗過米水的滋味,後來在難民群眾一個縣令發現杜甫,縣令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才子,就連忙請到家中款待,五天沒好好吃過東西的杜甫看見牛肉白酒,自然是一通暴飲暴食,大醉後當晚就死了。

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儘管一生清貧,但是他也沒有忘記用詩歌去吶喊,最終也贏得了後世的稱頌。

杜甫的詩中總透露著一股強烈的哀怨與愁緒。「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後世對他的評價。但是人所不知的是,年輕的杜甫也曾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只不過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才慢慢鬱郁。有人說杜甫滿口嘴炮,窩囊。他窩囊嗎?

一個窩囊的人是絕對無法心繫天下的!他只是不得志,他只是生不逢時。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發光的人。杜甫就是那個想要做發光的人。無論真相如何,杜甫的人生遭遇也是坎坷的,但是詩篇是偉大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焦點

  • 從天津卷作文看,我們必讀的書:《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
    乾元二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徵》以及「三史」、「三別」等名作。解讀他的一生,我們深深感到,命運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懲罰與考驗的東西,對智者來說都是幫助;凡是讓人下跪屈服的東西,才真正令詩人振作。
  • 遊鞏義杜甫故裡,緬懷「詩聖」,感悟杜甫的一生
    走到近前,環繞杜甫聖象一周,看著這國內最大的杜甫像,據了解,銅像高達九米,是依照壯年杜甫的想像塑造而成。我們也是感慨萬分,詩人生前四處奔波,見證和記錄了大唐盛世下的悲催,為無數百姓的疾苦吶喊,如今,千年逝去,站在詩聖像前,我們感懷詩人的輝煌一生,更值得我們記憶和回憶!
  • 晚年窮困潦倒的杜甫,卻寫下首霸氣無比的詩,詩聖酷起來一飛沖天
    杜甫去世之後的半個世紀,他沉鬱頓挫的筆下世界尚無人問津;直到元稹為其撰寫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墓志銘,杜甫才真正從一名不見經傳小文人蛻變成為與李白齊名的詩聖,他的現實主義筆墨才被主流詩壇所重視。正所謂「李白不考,杜甫不過」,李白不屑於通過科考進入仕途,而一生流離困頓的杜子美卻從未被世界溫柔對待。公元767年,杜甫55歲,距他離世僅剩3年不到,可他早已是折戟沉沙,仍在異鄉孤獨地漂泊。
  • 歷史;在唐朝時期,詩聖杜甫一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而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的就是唐朝時期的詩人杜甫。杜甫在歷史上被尊為詩聖,而杜甫的詩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詩史,杜甫是整個唐朝時期最璀璨的詩人之一。杜甫在一生下來就是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因此在小時候,杜甫的家庭教育是非常不錯的。而杜甫的父親與祖父都曾做過官。雖然杜甫的生下來家庭就非常優渥,但是杜甫的一生卻是過得鬱郁不得志。
  • 杜甫耳朵失聰,卻暗自慶幸,這首五律淺中見深,令人讚不絕口
    下面介紹的是杜甫耳朵失聰,卻暗自慶幸,這首五律淺中見深,令人讚不絕口。耳聾唐代:杜甫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詩人生逢亂世,耳聞目睹了太多的不幸事情,他少懷大志、憂國憂民,晚年窮困潦倒,唯剩一腔憤悶,卻無法釋懷。作者以「眼」作為「耳」的陪襯,幽默風趣,卻令人心碎。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一般人耳朵失聰已經焦急萬分,老杜不僅感覺慶幸,而且還問自己何時眼睛也看不見?這其實就是正話反說,因為悲傷難述,不如不聞不問。
  • <河南老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詩聖杜甫故裡與陵園
    他的一生經歷了大唐帝國由極盛走向衰落的整個轉折過程,與同時代的李白猶如中國詩壇上兩座並峙的高峰,無人能夠超越。杜甫故裡,位於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背依筆架山,是詩聖杜甫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也是一處演繹詩聖杜甫真實人生的園林式人文景觀。這裡由詩歌展區和詩人展區兩部分組成。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一生顛沛流離,那麼杜甫到底經歷過什麼?我們從以下兩點點來說。,在長安的十年,他給別人做幕僚顧問都沒有人問津,生活磨滅了他的驕傲,長期的顛沛流離,生活窮困,不得以接受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職,就是給人當武器倉庫管理員。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提到盛唐詩人杜甫,很多人立刻就能背出他的很多名句,而且也知道詩聖雖然一生顛沛流離,卻憂國憂民。其實詩聖的作品並不全是沉鬱頓挫,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非常含蓄幽默,更有一些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者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加酒仙,其實杜甫也喜歡喝酒。
  • 安家並不容易,唐朝詩人王維還算富有,詩聖杜甫一曲古詩更有情懷
    而詩人李賀因避諱不能考取進士,他只能悽涼一生英年早逝。詩聖杜甫在成都的茅屋遺址在和平年代,安家已經有些困難,而在時局動蕩的年代,詩人們的住房就更為緊張了。安史之亂期間,一代詩聖杜甫被迫走甘肅,轉四川,流落到益州,通過求親告友,七拼八湊才在成都的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茅屋,才有了一個棲身之地。然而這間茅屋實在簡陋,他的一首七言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繪了其中的悽慘。這所茅屋抵擋不住大風,秋風颳起,屋頂的茅草四處飛散;這所茅屋也遮擋不了大雨,外面大雨裡面小雨,屋漏床溼,其中的悲慘難以言表。
  • 憂國憂民: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有兩座最巍峨的高峰,他們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杜在藝術上的造詣各有獨特之處,那麼杜甫為什麼被人們稱為「詩聖」呢?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一生之中,除去在西川依靠故人嚴武過了幾年安穩的生活外,總是顛沛流離。嚴武死後他出川北歸,770年就死在嶽陽的船上,年58歲。少年時期的杜甫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腐敗的政治處處使他失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對立矛盾。《兵車行》暴露了唐王朝誇大戰功的真實背景,《麗人行》則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奢侈。
  • 歷史上著名的詩聖杜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導語:歷史上著名的詩聖杜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生活在唐朝,河南鞏縣人(現在河南鞏義市),他的祖屋在襄陽,他出生於鞏縣。自稱為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一起稱為李杜。
  • 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唐詩可謂是一個當仁不讓的明珠,而讓這顆明珠璀璨奪目的,無疑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韓愈曾經不無敬佩地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相比於李白,杜甫的經歷則坎坷得多。雖然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曾是名滿一時的大詩人,但杜甫並沒有過沾什麼光,也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
  • 杜甫的一首絕句,娓娓道來,後兩句描寫生動,更雄視一代
    杜甫是盛唐傑出詩人,他雖然胸懷大志、心系蒼生,卻一生仕途坎坷,屢屢被命運作弄。晚年的詩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生活條件終於有點好轉,也安心寫詩,並總結了很多寶貴的創作經驗。杜甫的詩歌題材廣泛,古體詩、律詩、絕句都非常擅長。
  • 「詩聖」回鄉!舞劇《杜甫》在河南人民會堂精彩上演
    大河網訊(政務記者 孟媛 實習生 李佩潔)不久前舞劇《杜甫》中火遍全網的「麗人行」片段被盛讚為「最美中國風舞蹈」,播放量超10億。7月17日—21日,舞劇《杜甫》在河南人民會堂精彩上演,中國「詩聖」的一生首次以舞蹈的形式和老家鄭州的觀眾見面,掀起了「杜甫回鄉」的熱潮。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主持人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可·伍德擔任,麥可·伍德到訪中國,從西安、長沙到成都,追尋杜甫生前的足跡,娓娓道來杜甫一生的顛沛流離。 對於中國古詩的遺憾來說,就是難以翻譯成英文,翻譯出來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但好在用心的BBC還是能把杜甫的詩翻譯得獨具匠心。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
    人們都說杜甫一生愁,這位盛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後世留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留給自己的卻只有窮困、孤獨和愁悶。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當然盼望顯達,可是他科考不通過,又不願幹農活,更不懂經營之道,一生只好窮困潦倒。
  • 唐詩三百首排名第一的七律詩作,乃是千古詩聖的扛鼎之作
    寫這首古詩的時候,杜甫已經五十六七歲了,早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暮年。杜甫58歲的時候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當中,非常的窮困潦倒,以至於最終因為病餓而死。唐代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一代詩聖,最後卻有如此悲涼的結局,怎能不讓人嘆息。
  • 夫唱婦隨:杜甫對妻子一心一意,相伴一生
    夫唱婦隨:杜甫對妻子一心一意,相伴一生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他用無與倫比的筆,完成了中國律詩的顛峰之作,他的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學語文課本稱謂),他被後人尊為「詩聖」,他的詩則被稱為「詩史」。後世根據他曾任過的官職稱其為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這位官二代(祖父、父親皆在朝為官),前半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後半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
  • 杜甫所寫古詩《望嶽》凸顯詩聖功力,其雖才華橫溢,卻一生蹉跎
    提起杜甫的詩作,人們最熟悉的一首恐怕是寫東嶽泰山的《望嶽》。這首詩雖是杜甫早期作品,卻凸顯詩聖功力。明代周珽評為「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更被乾隆皇帝評為「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