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非常講求技巧,例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段的應用,以及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還有歷史典故的巧妙穿插,更有情景交融的生動描寫。一位優秀的詩人,就非常善於挖掘潛藏於尋常處的豐厚意蘊,並能夠從淺易中見深沉。下面介紹的是杜甫耳朵失聰,卻暗自慶幸,這首五律淺中見深,令人讚不絕口。
耳聾
唐代:杜甫
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
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
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
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杜甫先以兩位隱士自比,「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 鶡(hé)冠子,相傳為戰國時楚人,隱居深山,用鶡羽為冠;鹿皮翁,民間傳說中的仙人,食芝草,飲神泉。詩人冠以「生年」、「嘆世」二詞,表達出身在江湖、卻無法不關心世事,形似隱居、實為不得已的無奈心情。
頷聯採用對比手法,「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 眼睛何時失明才好哩,耳朵已在之前就聾了。詩人生逢亂世,耳聞目睹了太多的不幸事情,他少懷大志、憂國憂民,晚年窮困潦倒,唯剩一腔憤悶,卻無法釋懷。作者以「眼」作為「耳」的陪襯,幽默風趣,卻令人心碎。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一般人耳朵失聰已經焦急萬分,老杜不僅感覺慶幸,而且還問自己何時眼睛也看不見?這其實就是正話反說,因為悲傷難述,不如不聞不問。
頸聯更加令人淚目,「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酈道元在《三峽》中曾這樣描寫,「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前遊子們經過蜀國時,每當聽到悽厲的猿鳴,總要傷心落淚。可是老杜卻說現在真是幸運,任你猿啼雀噪,再也不會觸動我一點愁緒,因為我再也聽不見了。
不過杜甫畢竟還是詩聖,他剛才還一肚子牢騷,此時又從一片漠然中忽然驚醒,「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自己耳朵雖聾,眼卻未盲,一陣秋風吹來,枯黃的樹葉漫山飄落,秋意漸濃,令人悲情,老杜更加感到心驚,他終於忍不住問孩子有關朔風的消息。這裡的「朔風」,既指冬天的寒風,也暗喻那些朝堂中不好的消息。老杜雖然年老體弱,耳聾目花,卻依然關心民生疾苦,真是詩聖一生愁!
上了歲數,耳朵失聰,本是平常之事。但有人悲傷嘆息,有人更借酒澆愁。杜甫卻超脫了對衰老的惆悵,將對世事的深切感憤,溶入世人皆有的傷悼情緒中。
詩中使用翻案手法,用慶幸的語氣寫耳聾,還幽默地道出耳聾的好處,讀者卻可從中感受到詩人憂世的執著、和痛苦的深切。作者以區區耳聾一事,表現出如此深刻的主題,可謂淺中見深。
縱觀杜甫的這首五言律詩,詼諧有趣,令人讚不絕口。作者先自比隱士,仿佛萬事不關心。然後用耳聾說事,慶幸自己可以對塵世的煩惱不聞不問,甚至還希望自己眼睛也看不見,就更加省心。
頸聯以猿啼、雀噪為例,試圖證明自己確實擁有達觀的胸襟,然後最後一句「呼兒問朔風」,終於透露出詩聖仁義本性之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