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傷感的兩句詩,盡顯詩聖功底,讓人實在難以取捨

2020-12-22 小珏說歷史

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唐詩可謂是一個當仁不讓的明珠,而讓這顆明珠璀璨奪目的,無疑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韓愈曾經不無敬佩地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相比於李白,杜甫的經歷則坎坷得多。雖然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曾是名滿一時的大詩人,但杜甫並沒有過沾什麼光,也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

他活躍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他不幸錯過了富足的開元盛世,錯過了大唐最為輝煌的篇章,留給他的,只是安史之亂的殘垣斷壁。所以,他的詩歌,少了李白的飄逸,卻多了那些沉重。「國家不幸詩家幸」,也就是因為飽經了戰亂離別之苦,品嘗了仕途的不得意,這才有了篇篇精品構成的「詩史」,這才有了千古公認的詩聖。

在杜甫的詩中,傷感的詩句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然而,要說到哪句是最傷感的,還真難以抉擇。小珏選來選去,只挑出兩句,讓詩友們共同欣賞。

第一句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這是出自於《月夜憶舍弟》。它是在乾元二年,杜甫途經秦州所作。此時正是安史之亂的第二個高潮,安祿山雖死,但史思明折騰得更厲害,洛陽再次被攻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戰亂區,因為不通家書,幾乎斷絕了聯繫,這讓杜甫十分憂慮和擔心,於是才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並不複雜,卻在平淡中彰顯經典。它以「月夜」為題,而開篇卻沒有直接說月夜。當戍樓的鼓聲停止後,行人也沒有了蹤跡,遠方出來了秋雁的哀鳴。白露時節更懷念家人,而家鄉的月亮似乎更明亮。兄弟都分散四處,已經不知生死。書信也不曾寄達,只因天下還未太平。

這首詩最著名的一句應該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然而最傷感的則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全句之中的悽涼悲苦的環境,就是為了烘託這一句的內心獨白,他將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無依無靠,茫然無措的感情,完整呈現給後人。難怪鍾雲在《唐詩歸》大讚道:

只說境,含情往復不可言。

如果說第一句還並不是很有名氣,那麼第二句則是名滿天下,它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出自《蜀相》,全詩摘錄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相當有名,也膾炙人口,在這裡就不翻譯了,免得破壞它的美感。如果說《月夜憶舍弟》是寄託自己對家人的感懷,那麼《蜀相》則是寄託了對古人的敬佩和惋惜之情。這是杜甫在定居成都草堂之後,遊覽武侯祠時,觸景生情而作的懷古詩。

作為詩人,他有著自己對三國時代的獨特見解,他承認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將諸葛亮視作挽救國家危亡的大英雄,並且對他終生未能實現抱負而嘆息。這句詩妙就妙在體現了情緒的變奏,前兩句中,詩人寫景,洋洋灑灑,興致盎然,但後兩句提到諸葛亮後,馬上變得曲折婉轉,情緒沉鬱。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千古絕唱。它不僅僅是對諸葛亮個人事業未成的感傷,更是對國事艱難而沒有恢復之人的感慨。他希望在當時的唐朝,也有諸葛亮一般的英雄人物,卻不會有諸葛亮大業未成的遺憾。

至於這兩句詩,那句更為傷感,小珏是分不出來,只能留給讀者賞析了。

相關焦點

  • 李清照最傷感的兩句詞,盡顯才女風採,實在讓人難以取捨
    她以優雅絕倫的筆觸,才華橫溢的功底寫下了無數不朽的名篇。尤其是在靖康之變,被迫南渡,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後,李清照的詞便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時候她的詞,已經脫離了當年小女兒的離愁別緒,沒有了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此時她的詞,更多寄託了國恨家仇的落寞情感以及對不幸遭遇的無限感懷。
  • 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
    文/歷史的妖風,本文為百家號「歷史的妖風」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歷史的妖風一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最後的死因令人難以接受······「詩聖」杜甫想必沒有人沒聽說過吧杜甫的一生,雖然窮困潦倒,但是杜甫的胸懷卻異常大。他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當然作為「詩聖」,他的作詩功底更是深厚,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留下了很多的傳世名作,我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經常看到他的詩句,他的《杜工部集》也我國歷史上優秀的詩集作品,那麼這位著名的詩人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他是因為暴飲暴食而死的?
  • 杜甫很悲傷的詩,通篇8句極具衝擊,家國情懷令人佩服,詩聖千古
    杜甫是一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詩人,他一心為民心繫天下,無論到了什麼時候,他心中想到的首先是國家、是人民。雖然他沒有辦法去做些什麼,但是他卻用作品安慰了人們,也是因此,後世之人將他稱之為"詩聖"。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敬仰,然而他自己的人生境遇卻是非常不順。
  • 李商隱最調皮的一詩,句句以假亂真卻頗有水平,這讓杜甫情何以堪
    估計杜甫自己都不曾想到,在自己離世後,平生1500首詩能將自己推上詩聖的寶座,能讓自己與偶像詩仙太白齊名。在其過世後的若干年內,他的詩成為了眾多文人墨客模仿的對象。有人將他的詩寫在身上,時時誦讀;寫下「何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更是將杜甫詩燒掉吃進肚子裡。
  • 詩聖杜甫最悲涼的一首五律詩,卻又不失溫馨之感
    公元759年,安史之亂仍然在持續之中,詩聖杜甫跑到秦州避難。杜甫的幾個弟弟分散在在山東、河南一帶。由於戰事,杜甫和弟弟們無法音書通信,這引起了杜甫深深的思念和滿心的憂慮。此種環境之中,杜甫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月夜憶舍弟》。
  • 在杜甫詩中出場高達46次,詩聖為什麼對雨情有獨鍾
    據統計,在流傳下來的杜甫的1445首詩中,寫雨的就有46首,其中,直接以《雨》命名的詩高達數十首,更不用提《晨雨》、《朝雨》、《夜雨》、《雨晴》這些了。詩聖為什麼偏愛寫雨?雨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杜甫對它情有獨鍾?下面讓筆者來為你揭曉答案。
  • 57歲的杜甫登上嶽陽樓,寫下一首很感人的詩,其中頸聯直擊人心
    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始終是心繫祖國,把僅有的一點愛給予了更需要關懷的普通的民眾,正是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從而收穫了「詩聖」的稱號,成為了盛唐詩人中的翹楚。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此時他已經57歲了,一路漂泊,離開成都已經是一年了,回首往事令他感慨萬千,所以在這首詩中,他不僅描寫了嶽陽樓秀麗的風景,同時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於北方故鄉戰事的擔憂。整首詩也就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可是每一句都深入人心,寫得極為傷感,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10字輕鬆秒殺李白,詩聖筆力已入化境
    歸根結底,杜甫詩最牛的地方就在於工整鍊字鍊句的工整,工匠精神在他的詩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絕句》中的千古絕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還是被譽七律第一的《登高》,都令人驚嘆不已。事實上除了最擅長的七律,寫五律杜甫也是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的一首五律,詩名《旅夜書懷》。
  • 杜甫專門寫詩來訓李白,勸他做人別太囂張了,詩聖是真不怕得罪人
    世人都說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一生給李白寫下了15首詩作。而李白卻只回了杜甫3首,其中一首還是《戲贈杜甫》。在這首詩中李白取笑杜甫寫詩苦,他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妥妥的一枚損友。但取笑歸取笑,二人的關係確實是極好的。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歷史中「最懶」的詩人,一生就寫兩句詩,詩句卻人人會背
    古詩 在詩詞著作名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及詩鬼李賀等人物,他們的詩各有特色,杜甫的一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出了他對國事傷感的悲涼之情。李賀的一句,「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不僅襯託了自己愁苦的情懷和面臨的艱難處境,更通過高遠的意境,使「天若有情天亦老」成為千古絕句,也讓司馬光激動稱道:「奇絕無對」。
  • 韋應物一首以景寄情的離別名詩,以感嘆世事順逆不定,難以預見!
    唐詩對我國古典文學領域的影響實在太深刻了,時至今日,唐詩都被當作重點教育題材出現在各屆語文課本之中!就連很多人選擇的胎教和啟蒙教育,都是以唐詩作為基礎!唐詩的文化教育意義是無可替代的,短短幾十字,就能抒發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唐詩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在唐詩領域中,很多知名詩人也是為世人所熟知,比如說「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他們的詩作朗朗上口,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幾首。拋去這些詩界大家不說,唐朝還有很多的詩人在這一領域有著非凡的成就,很多著名詩作也是傳承百世而不衰!
  • 杜甫最悲壯的一首詩,讀後不禁潸然淚下
    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一時之最。今天,我們就來欣賞「詩聖」杜甫最悲壯的一首詩,讀後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全詩如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自從「安史之亂」到現在,我一直難以成眠,長夜漫漫,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如何能夠安心睡到天亮?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明亮的房子,用來為天下貧窮的讀書人遮風擋雨,讓他們能夠開開心心地讀書,造福社會。何時才能得到堅固的房屋,不論經受多大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唉!什麼時候它們能出現在我的眼前?到那時候,即使我的茅屋被風雨吹破,我於寒風之中凍死,我也心甘情願!
  • 走進杜甫的春天,感受詩聖的情懷
    在杜甫眼裡,長安的春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哀痛,洛陽的春天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悲喜。成都的春天則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絢麗。在長沙的春天卻是「落花時節又逢君」悵然。走進詩聖杜甫的春天,讓我們感受詩聖的情懷。
  • 模仿杜甫最像的一首詩,杜甫詩集差點編入,原來作者是李商隱
    李杜詩篇萬口傳,如此傳頌,自然是有人模仿了,但是模仿一代詩聖和詩仙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情。詩篇不像技術,這模仿之中最難模仿的便是詩詞整體的藝術氣息,有趣的是這最難模仿之處,也是人們最好鑑別是否模仿之處。而詩聖杜甫的詩篇隨也才華橫溢,不過杜工部極工詩詞格律,他的詩在格律上渾然天成,想要模仿也並非簡單,不過後世總有人不自量力的想要模仿一二,不論像與不像,先大肆吹噓自己一番,就像是坐井觀天一樣。
  • 憂國憂民: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有兩座最巍峨的高峰,他們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杜在藝術上的造詣各有獨特之處,那麼杜甫為什麼被人們稱為「詩聖」呢?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少年時期的杜甫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腐敗的政治處處使他失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對立矛盾。《兵車行》暴露了唐王朝誇大戰功的真實背景,《麗人行》則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奢侈。安史之亂後,杜甫深入人民中間,深刻地感覺到沉重災難首先是落在人民的身上。
  • 後人對於諸葛亮多有評價,但都不及杜甫這首詩,短短幾句一針見血
    不過在眾多的評價中,要數盛唐詩人杜甫最精準,寫過很多的詩評價諸葛亮,特別是這首《蜀相》,通篇寫得很感人,不僅對於諸葛亮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表達出了敬仰之情。可見在杜甫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他學習的榜樣。
  • 杜甫最傷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讀來卻是令人肝腸寸斷
    詩歌文化最為繁盛的年代為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宏大的社會寫實著稱,與李白並稱「李杜」。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 杜甫較冷門一首詩,看似寫桃花,卻依然飽含憂國情懷,堪稱經典
    說到杜甫,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國唐朝時期最為偉大的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了,因為他大膽的揭露當時社會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並且也將唐朝由興盛轉為衰敗的歷史寫了出來,所以他的詩被人們稱之為"詩史",而他也被人們稱為"詩聖"。
  • 史上最懶詩人,一生只寫兩句詩卻成千古絕唱,就憑這兩句卻做了官
    史上最懶詩人,一生只寫兩句詩卻成千古絕唱,就憑這兩句卻做了官。我們知道有「唐詩宋詞」之稱,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所以有「唐詩三百首」之稱。唐朝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出過詩聖杜甫, 詩仙李白,詩鬼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