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杜甫的春天,感受詩聖的情懷

2020-12-13 阿壩如水蓮子

詩人是春天的歌頌者,詩人眼裡的春天更有說不完的愛恨情仇。在杜甫眼裡,長安的春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哀痛,洛陽的春天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悲喜。成都的春天則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絢麗。在長沙的春天卻是「落花時節又逢君」悵然。

走進詩聖杜甫的春天,讓我們感受詩聖的情懷。

第一、長安之春

長安,這個在韓翃筆下「春城無處不飛花」的繁華城市,因為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而破敗衰落,杜甫眼裡的春天也充滿悲傷。

1、《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伴隨著許多人長大,從當初經歷過無數戰亂時代的世紀老人,到今天的紅旗下長大新人,都背誦過這首詩。

而隨著歲月流逝,對這首詩中蘊含的國恨家仇更打動人心。

依然是長安,依然是春天,綠樹紅花映照著紅色的宮牆以及重疊的飛簷。可是,長安卻不再是昔日的長安,城頭變幻大王旗。江山易手。

國家破碎,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到處花紅柳綠,長安城春意蔥蘢,可是那遍野的草木深深地掩映著無人居住的城池。一個「破」字寫出盛唐如大廈轟然倒塌的悲哀,一個「深」字,讓我們感受到杜甫內心深沉的悲傷,為國家和民眾的悲傷。一個「深」字,寫出長安由繁華到衰敗的蒼涼。

第二聯中「花濺淚」與「鳥驚心」的相對更讓人心痛,因為感傷,看到繁華都覺得花朵都在哭泣,在淚如雨下。因為離別之恨,聽到悅耳的鳥鳴,感覺到它們的叫聲讓人心驚,似乎花兒與鳥兒都在哀痛國家的破敗。而詩人面對鳥語花香的春天,更加感受到內心的傷悲。詩人以樂景(美景)寫悲傷與痛苦,讓悲傷和痛苦更加觸目驚心。

人說花落淚,花垂淚,但杜甫卻用一個「濺」字,讓人有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悲傷感,真是杜甫一哭,全長安都落淚,甚至兩千多年的今天,我們也跟著落淚。

接著,詩人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戰事之長,國家與民族,包括自己的前途如此渺茫。而難得接到的家書多麼珍貴。杜甫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家人思念他,他思念家人,都難得互通音信啊。

而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將憂國憂民憂思家人的愁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太多的憂愁讓他的頭髮發如雪,讓頭髮越來越短,越來越稀疏,連髮簪都別不上了,乾脆不愛簪發了,等它亂七八糟頂一腦袋。

連起碼的收拾打扮都顧不上,可見這份哀愁多麼深。

同樣寫春天,同樣有一個「望」字,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的春天有惆悵,有思念故土,但卻有種豪氣與壯闊,而杜甫的春天卻是說不盡的哀愁。

2、《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飛減卻春,

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

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

何用浮名絆此身。」

這首詩作於乾元元年暮春。當時,唐軍已經收復長安,唐肅宗和朝中文武大臣都回到京城,安史之亂正在漸漸平息。

杜甫回到長安,任左拾遺,可是,朝廷內李輔國把持朝政,杜甫雖為諫官,卻被視為異己而被排斥,心情自然很鬱悶。

在春天,詩人在曲江漫遊。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西安(長安)西南五六公裡處,早在秦漢時,它就是上林苑的宜春苑,建有宜春宮。

如果說長安是唐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那麼,曲江這是唐朝著名的休閒娛樂或者遊樂中心。杜甫曾寫過《麗人行》,那也是三月三日一個明媚的春天,宮裡的貴妃娘娘們乘著香車寶馬到曲江遊玩,穿著如此華貴,氣勢如此強盛。可惜,這些麗人隨著安史之亂灰飛煙滅,葬身馬嵬坡黃土之下。

當然,宮中不缺美人,又有新的美人受到皇上寵愛。

曲江的春天依然綺麗動人,但大唐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而人生的春天也匆匆而過。

「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這是暮春時節,花謝花飛,一片飛花減去多少美麗的春色,在風中飄舞的萬點飛花不是更讓人哀愁嗎?有多少春天多少歲月就這樣流逝。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面對紛紛飄落的花瓣,哀傷又有什麼用?能挽回它們墜落的命運嗎?不能,眼看著片片落花飛過我的眼帘,枝頭殘花落盡,誰人不傷感,我只有借酒消愁,也不怕喝酒過量而傷害身體,算了,不要再讓美酒沾溼我的乾渴的嘴唇吧,可是,我還是做不到移開酒杯。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詩人的目光從紛飛的花瓣落到曲江邊的建築上,江邊原來充滿達官貴人們歡聲笑語的小堂已經成了翡翠鳥的巢穴。而遠處宜春苑邊高大的陵墓前的石麒麟倒臥在地上,無人看管。

這些原本是皇家陵墓,有專人看管,可惜,戰事一來,沒有人管理了。石麒麟是陵墓上的裝飾,可是,在安史之亂中,叛軍進入長安後全部打碎推倒,至今無人管理,維修,一片破敗。

一個曲江,活人在這裡休閒娛樂,死人也在這裡安眠,可如今卻一片破敗,什麼富貴繁華,什麼青春紅顏都煙消雲散。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我仔細推測宇宙萬物的道理,發現人生如此,應該及時行樂,不要用浮名牽絆住人生的腳步。

雖然如此,但杜甫卻不會放下內心憂國憂民的情懷,放不下報銷國家的一腔熱血,放不下對民眾的關懷。

第二、奉先之春

洛陽被稱為東都,唐武則天在這裡建立行宮,因為她自己創造的名字就叫「曌」日月當空,自然,做女皇,將李唐王朝改成大周的她不願意在長安行使她的皇權,於是,她到長安的東邊城市洛陽,開始她的縱橫天下二十年。

不過,當她到了耄耋之年,還是依依不捨地將皇權還給李唐。

大周成了一段與女人有關的繁華的夢。

但洛陽在盛唐時代依然繁華如絢麗的牡丹。可惜,安史之亂中洛陽的繁華也成了過去。

杜甫沒有走進洛陽的春天。唐肅宗乾元元年,也就是寫《曲江二首》的那一年,杜甫因為上書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冬天告假回東都洛陽探望舊居陸渾莊。第二年三月,九節度之師叛亂潰於鄴城,杜甫自洛陽經過潼關回華州,路過奉先縣。

他曾在奉先縣,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情懷。

而今,再次過奉先縣,拜訪居住鄉間的少年時代好友衛八處士,心中卻是感慨萬端,於是,他寫下這首詩送給友人。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在戰亂不斷的年月,就算家人都天各一方,難得相見,何況朋友呢?人生中的聚散不定,就像天上的參與商兩個星宿,此升彼落,無法相會,可是,今天是個什麼日子?我們卻相見了,在燭光下暢敘往事,這是醒來還是夢中?

我們曾經還是少年郎,可是,那些日子已經匆匆而去,不能追回,我們兩個人頭髮已經斑白了。打聽故友,他們多數已經作古,成鬼了,而我們倆居然還能相見,你這樣驚呼,讓我心腸一熱。沒有想到還有老友記掛著我。

我真沒有想到,二十年過去了,我還能夠登上你家的廳堂,當年我們離別時,你還沒有結婚,今天看到你,兒女都成人了,他們排列在一旁,一個個青春年少,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老了。

你的兒女多麼懂事啊,知道我是你的老朋友,親切問候我,關心我,詢問我從哪裡來,我還沒有回答,你的兒女們就已經把美酒擺好了。

他們冒著夜雨到田間地頭剪來春天剛發出的韭菜,剛燒好的黃米飯噴香。你招待我的飯是黃米飯,素炒韭菜,雖然簡單,但卻是我吃過最美的飯菜。你不斷地熱情招待我,要我喝酒,頻頻舉杯,我也回敬你,一點也不勞累。

美酒一杯又一杯,喝十杯(虛指)都不會醉,因為我感謝你對我的情誼那麼深長。明朝你我將分手,這一別就像千山萬水,再也無法相見,世事艱難而渺茫,我心中的感懷就像酒一樣醉人。

「一個夜雨剪春韭」寫出老朋友之間的友誼,冒著大雨到地裡剪韭菜,這菜不貴,但因為是老友的一片心意,因此格外珍貴了,黃米飯,春天的韭菜勝過珍饈萬千。

春韭一茬又一茬,隔了又生,就像他們的友誼,從父輩傳到兒女。

而這個夜雨綿綿的春天,因為友誼在杜甫心中永遠蔥綠。

只是,這個春天的他依然傷感,老友相見難,別亦難,傷感,歲月流逝,許多老友成鬼,傷感,人生匆匆,世事艱難,前途渺茫,傷感。但傷感中卻有欣慰,這就是從父輩到兒子綿延的友誼。

而我們讀這些詩篇,也為杜甫的情懷感動。

相關焦點

  • 遊鞏義杜甫故裡,緬懷「詩聖」,感悟杜甫的一生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是世界文化名人,是最具家國情懷、憂國憂民的詩人。我們對於杜甫的崇敬那是不言而喻。杜甫出生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也就是今天的鞏義杜甫故裡。如今你的杜甫故裡是在原址的基礎上經過擴建而成,是紀念緬懷杜甫的最佳場所,也是知名的旅遊勝地。帶著對是人的敬仰之情,再度前往杜甫故裡朝聖。杜甫故裡的的大門是典型的仿唐建築,紅牆黑瓦,莊重而大方。步入大門,放眼望去,單間眼前百餘米一尊高大的聖人塑像呈現在我的眼前。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懷撲面而來。
  • 「詩聖」杜甫詩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杜甫被譽為「詩聖」,「聖」字高度概括了杜甫品德高尚、憂國憂民、詩藝精湛的一生。讀杜甫的詩,除了可以體味「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變遷,更可以結合杜甫的一生,來領會其中悲天憫人的仁者風範和期待國家昌盛、百姓安康的理想追求。
  • 致敬詩聖!中外詩人走進杜甫草堂 同吟一首詩
    來成都焉能不去感受「詩聖」杜甫的詩韻?12月10日下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移師杜甫草堂,繼續他們在成都的詩意之旅。在「世界同吟一首詩」——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上,俄國詩人瓦列裡.魯登科、尚仲敏、閻安、林雪、李雲、老房子、康偉、俄國詩人伊琳娜·丘特諾娃、邰筐、小易、哥倫比亞詩人李戈、包苞、安然等中外詩人們輪番上臺,以詩歌的名義,用朗誦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偉大的詩人杜甫的敬意。
  • 鄭州「杜甫故裡」——領略詩聖故居的風採
    鄭州「杜甫故裡」——領略詩聖故居的風採在從小到大學過的古詩之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分別是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以及詩聖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二者的風格不一,但都將詩歌渲染的韻味獨特,意蘊頗深。在閱讀他的作品之時,我的內心是一直有一種想要同詩人再拉近一步距離的感覺,想要走近他生活的地方,來感受一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可以孕育出如此偉大的詩人,可以渲染出如此別致的詩韻,在了解詩人的時候,我知曉到在鄭州便是有這樣一出地方,它是詩人杜甫年少時期的故居,帶著對詩人的十足好奇以及想領略鄭州這處美景的獨特風採,我便決定走近鄭州,來一睹詩聖故居的景致。
  • 憂國憂民: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有兩座最巍峨的高峰,他們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李、杜在藝術上的造詣各有獨特之處,那麼杜甫為什麼被人們稱為「詩聖」呢?杜甫,字子美,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少年時期的杜甫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腐敗的政治處處使他失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對立矛盾。《兵車行》暴露了唐王朝誇大戰功的真實背景,《麗人行》則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奢侈。安史之亂後,杜甫深入人民中間,深刻地感覺到沉重災難首先是落在人民的身上。
  • 詩人的情懷--杜甫
    人甫的詩詩杜的情懷三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與 「詩仙」李白合稱「李杜」,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
  • 詩聖杜甫的4首詩,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年輕時期的杜甫,其實除了才氣過人之外,其他的方面與生活在盛唐中,其他的士人並無多大的差別,都是希望通過科舉走進仕途,一展心中所學,立治世之功、成千秋之名。這些對於那時候的杜甫而言,卻還是很遙遠的事情,儘管他的第一次科舉考試落榜了,可他卻沒有將此放在心上,還是一如既往地漫遊全國各地。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日後長久思念的李白,以及在困頓之時多次幫助他的高適。也是在這期間,杜甫過上了一生當中最為瀟灑、逍遙的日子。
  • 安逸四川徵文賞④|走進杜甫草堂,有什麼感受?
    今日推出的這篇徵文欣賞,作者生活在甘肅,曾帶著兒子專程到成都拜謁杜甫草堂。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來到四川,都會來到杜甫草堂「打卡」,這裡也是中國文學頗有份量的一個「聖地」,每年迎接著四川八方的來客。但一千人,有一千個不一樣的「杜甫草堂」,千裡拜謁,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 從天津卷作文看,我們必讀的書:《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
    《榜樣的力量:杜甫》寫的是杜甫的一些故事,不僅告訴你他成功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展示他們奮鬥的歷程,展現他們在失敗和挫折中所表現出的傑出品質,從中我們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精神元素。杜甫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安家並不容易,唐朝詩人王維還算富有,詩聖杜甫一曲古詩更有情懷
    詩聖杜甫在成都的茅屋遺址在和平年代,安家已經有些困難,而在時局動蕩的年代,詩人們的住房就更為緊張了。安史之亂期間,一代詩聖杜甫被迫走甘肅,轉四川,流落到益州,通過求親告友,七拼八湊才在成都的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茅屋,才有了一個棲身之地。然而這間茅屋實在簡陋,他的一首七言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繪了其中的悽慘。這所茅屋抵擋不住大風,秋風颳起,屋頂的茅草四處飛散;這所茅屋也遮擋不了大雨,外面大雨裡面小雨,屋漏床溼,其中的悲慘難以言表。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在杜甫詩中出場高達46次,詩聖為什麼對雨情有獨鍾
    據統計,在流傳下來的杜甫的1445首詩中,寫雨的就有46首,其中,直接以《雨》命名的詩高達數十首,更不用提《晨雨》、《朝雨》、《夜雨》、《雨晴》這些了。詩聖為什麼偏愛寫雨?雨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杜甫對它情有獨鍾?下面讓筆者來為你揭曉答案。
  • <河南老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詩聖杜甫故裡與陵園
    這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聖」杜甫的自我介紹,他稱自己七歲即已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九歲時練習書法,作品已積累成囊;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已出入社交界與前輩交往並展露才華。可見少年時期的杜甫才學橫溢,朝氣蓬勃。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上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
  • 讀古詩 知情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圖片來自網絡還是先認識下「詩聖」杜甫吧!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出生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一個大家族,青少年的杜甫家庭環境比較好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小的時候比較愛學習,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加之良好的教育,在未來也是必將有大的作為,年輕的杜甫經歷了自己的第一次科舉,但是落榜了,但是他沒有磨滅其雄心壯志,他用旅遊散心,排解憂愁,從洛陽飄到了長安。
  • 古詩三首|詩聖杜甫的家國情懷
    杜甫一生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寫的一首詩,當年春天,杜甫看著這長安城,一片淪陷,戰火硝煙,破敗不堪。回憶起曾經長安城的春天,草木茂盛,鳥語花香,一片大好春光,而如今的長安城,荒無人煙,亂草叢生。詩人不由得感嘆這慘敗的戰局,花兒開得多美啊,但不禁流下眼淚,內心傷痛,鳥兒叫得多麼清脆,可心裡如此的膽戰心驚,痛苦不堪。
  • 杜甫很悲傷的詩,通篇8句極具衝擊,家國情懷令人佩服,詩聖千古
    杜甫是一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詩人,他一心為民心繫天下,無論到了什麼時候,他心中想到的首先是國家、是人民。雖然他沒有辦法去做些什麼,但是他卻用作品安慰了人們,也是因此,後世之人將他稱之為"詩聖"。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敬仰,然而他自己的人生境遇卻是非常不順。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2020-04-22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浣花溪畔的「詩聖」
    所以,大概西方人讀起杜甫的詩歌,欣賞和喜歡的程度,就像我們今天閱讀雪萊、拜倫、葉芝等大詩人的詩歌一樣。詩聖杜甫,一位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大詩人! 這大概是飽經滄桑的老杜當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吧。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場如期而至的好雨飄灑起來了。
  • 網友惡搞詩聖躺著中槍 杜甫很忙原因幾何
    網友惡搞詩聖躺著中槍 杜甫很忙原因幾何 發表時間:2012-04-25 作者: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