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因此次叛亂的將領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主,故稱之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才被平定,這場內戰席捲半壁江山,多年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經濟蕭條,唐王朝在此次戰爭中元氣大傷,國勢由盛轉衰,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狀態。
安史之亂的平定歷時八年之久,這期間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唐玄宗在位時期,從安史之亂爆發到馬嵬兵變,這期間唐軍先後在河北和洛陽地區和叛軍展開交鋒,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決策和楊國忠等朝廷高層的內部鬥爭造成了前線唐軍連戰連敗,洛陽、長安相繼失陷,大量唐軍主力被消滅,唐軍主帥哥舒翰被俘,唐玄宗攜朝臣撤往蜀中避難,最終在馬嵬驛遭遇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逼自盡,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第二階段,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先後任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領兵平叛,唐軍合兵進攻河北並收復部分失地,與此同時,安史叛軍在經歷一系列的勝利之後,內部矛盾也逐漸激化,叛軍內部發生內訌,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聯合宦官李豬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隨後,安慶緒為唐軍擊敗,餘部歸附史思明。在這之後,唐軍與安史叛軍在河北、河南等地展開交鋒,唐軍優勢逐漸擴大,史思明降而復叛,但不久為其子史朝義所殺,最終,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兵敗自盡,部將田承嗣獻莫州投降,安史之亂結束。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王朝為安撫歸降朝廷的叛軍餘部,任命田承嗣為魏傅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成為成德節度使,這也就是唐中後期著名的河北三鎮,這三鎮節度使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並不服從中央,擁有自置屬官、徵收賦稅、保留軍隊的權利。這三鎮節度使擁有強兵數萬,節度使職位由內部家族世代承襲,隱然呈現出國中之國的態勢。
與此同時,在安史之亂中崛起了一批手握兵權節度使,這些節度使也逐漸為唐中央王朝所忌憚,而河北三鎮的驕橫跋扈更是為朝廷所不容,故此出於制約這些新崛起的節度使和防範河北三鎮的目的,唐王朝先後在河南、河北三鎮的周圍設立大大小小十數個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有大有小,力量有強有弱,彼此之間相互制約,中央王朝佔據大義名分,通過制衡手段維持平衡,保持中央政府的權威。
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意識到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危害,但也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狀態,只能通過各藩鎮的相互制約維持中央的統治,但唐朝統治者也意識到軍隊的重要性,故此組建了一隻直屬中央的禁軍——神策軍,神策軍是唐朝中後期中央北衙禁軍的主力,原為西北戍邊部隊,後進入京師成為中央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宿衛宮廷,這隻軍隊在建立之初,戰鬥力強悍,東徵西討,是維護唐王朝中後期統治最重要的軍事支柱。
故此,雖然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雖然元氣大傷,對地方各節度使的控制力下降,但是從政治上,李唐皇室依然擁有民心,有天下士族的認可和支持;從經濟上,唐王朝控制著富庶的江南地區,有錢糧和賦稅支持;從軍事上,依靠節度使之間相互制衡減小軍事壓力,並且大部分節度使依舊忠於李唐皇室,唐中央神策軍依舊保持著強大的武力,為唐王朝提供武力支持;從文化上,盛唐高度發達的文化讓唐人對唐王朝具有認同感和向心力,保證了天下民心的歸屬。綜合以上幾點,安史之亂儘管讓唐朝元氣大傷,國力大減,但是唐王朝依舊擁有延續統治的能力和實力,這也就是它能夠續命150餘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