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卻造成了30多萬軍隊的傷亡,百姓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在此之後,唐王朝開始長期內外交困,藩鎮割據、社會混亂,邊疆不穩,困擾著一代代天子,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儘管在這之後,唐朝卻並沒有因此而退出歷史舞臺,反而一直到907年才滅亡,為何唐朝還能苦苦支撐150年,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唐朝的氣數,命不該絕,為何這麼說呢?這四個原因也很重要。
首先,便是缺乏推翻唐朝的理由,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主要還是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的背叛,他們對於中原,並沒有太多歸屬感,這也就區分於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當時在位的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糊塗,總得算是一個明君,沒有犯下什麼過失,因此大部分官民的心中,唐朝依然是合法性的代表,就連回鶻,也出兵相助,因此等到叛軍被剿滅之後,大家名義上,依然服從於唐天子的號令。
第二個原因,唐王朝的經濟命脈,並沒有因此得到摧毀,在安史之亂後,雖然北方受到了嚴重破壞,但是南方相對比較安寧,唐朝也就有了稅賦來源來支持平叛和異族之間的戰爭。韓愈提到「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也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個原因,雖然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十分嚴重,但是真正鬧騰的,實際上也就只有河北等那麼幾個,而唐王朝中央,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唐德宗期間,將原本是負責戌邊的部隊,改編為神策軍,由宦官統一管轄,從此皇帝麾下就有了一支可以信賴倚重的力量,之後的唐朝幾個皇帝,又先後對神策軍展開了擴編,此外,還有一大批節度使,依然服從唐王朝的管控和調遣,京師和地方之間,從而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李唐也得以控制局勢。
至於第四個原因,在安史之亂的後續一百年裡面,皇帝並沒有太過昏庸離譜,時不時還有明君能夠增磚添瓦,比如安史之亂後的皇帝唐代宗,在位17年,就很好的為後來的繼承人們作出了表率,鎮壓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地方局勢,之後的唐德宗和唐順宗,雖然沒有什麼太大作為,也沒有犯下什麼過錯。
而到了806年,唐憲宗登基,進一步加強對藩鎮的打壓,恢復國力,史稱元和中興。而在唐憲宗之後,雖然唐穆宗唐文宗等昏君將好不容易起來的局勢又拉了回去,但是在唐武宗唐宣宗的治理下又恢復了精氣神。
一直到唐末一口氣出了懿宗,僖宗,昭宗三個昏君,唐朝這才算是氣數已盡,期間多少又有點運氣成分,畢竟導致唐朝覆滅的農民起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