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2020-12-15 騰訊網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卻造成了30多萬軍隊的傷亡,百姓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在此之後,唐王朝開始長期內外交困,藩鎮割據、社會混亂,邊疆不穩,困擾著一代代天子,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儘管在這之後,唐朝卻並沒有因此而退出歷史舞臺,反而一直到907年才滅亡,為何唐朝還能苦苦支撐150年,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唐朝的氣數,命不該絕,為何這麼說呢?這四個原因也很重要。

首先,便是缺乏推翻唐朝的理由,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主要還是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的背叛,他們對於中原,並沒有太多歸屬感,這也就區分於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當時在位的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糊塗,總得算是一個明君,沒有犯下什麼過失,因此大部分官民的心中,唐朝依然是合法性的代表,就連回鶻,也出兵相助,因此等到叛軍被剿滅之後,大家名義上,依然服從於唐天子的號令。

第二個原因,唐王朝的經濟命脈,並沒有因此得到摧毀,在安史之亂後,雖然北方受到了嚴重破壞,但是南方相對比較安寧,唐朝也就有了稅賦來源來支持平叛和異族之間的戰爭。韓愈提到「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也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個原因,雖然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十分嚴重,但是真正鬧騰的,實際上也就只有河北等那麼幾個,而唐王朝中央,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唐德宗期間,將原本是負責戌邊的部隊,改編為神策軍,由宦官統一管轄,從此皇帝麾下就有了一支可以信賴倚重的力量,之後的唐朝幾個皇帝,又先後對神策軍展開了擴編,此外,還有一大批節度使,依然服從唐王朝的管控和調遣,京師和地方之間,從而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李唐也得以控制局勢。

至於第四個原因,在安史之亂的後續一百年裡面,皇帝並沒有太過昏庸離譜,時不時還有明君能夠增磚添瓦,比如安史之亂後的皇帝唐代宗,在位17年,就很好的為後來的繼承人們作出了表率,鎮壓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地方局勢,之後的唐德宗和唐順宗,雖然沒有什麼太大作為,也沒有犯下什麼過錯。

而到了806年,唐憲宗登基,進一步加強對藩鎮的打壓,恢復國力,史稱元和中興。而在唐憲宗之後,雖然唐穆宗唐文宗等昏君將好不容易起來的局勢又拉了回去,但是在唐武宗唐宣宗的治理下又恢復了精氣神。

一直到唐末一口氣出了懿宗,僖宗,昭宗三個昏君,唐朝這才算是氣數已盡,期間多少又有點運氣成分,畢竟導致唐朝覆滅的農民起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饑荒。

相關焦點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因此次叛亂的將領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主,故稱之為「安史之亂」。
  • 唐朝有多強大?毀滅性的「安史之亂」後,還能延續150年!
    ,也許是朝廷奸小太會偽裝蒙蔽了皇帝的雙眼,他開始沉迷享樂、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任安祿山為三鎮節度使,終於在公元755年,狼子野心的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安史之亂。 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的信號,全盛時期的唐帝國,萬國之主,多麼不可一世,卻在對大食、南詔的兩次軍事行動中接連失利,對唐帝國的自信帶來了打擊,緊接著安史之亂毫無徵兆地爆發,才讓皇帝都嚇破了膽,要放棄首都去逃命。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拖了近150年才滅亡?
    在762--766這五年裡,唐代宗、郭子儀這對親家合力平定了安史之亂、僕固懷恩之亂,擊退了吐蕃入侵,把回紇從敵方變回盟友,除掉了李輔國、程元振這樣的大宦官,加上理財專家劉晏、宰輔幹吏元載,國家正式從動蕩歲月進入穩定發展期。
  •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144年?和一神秘軍隊有關
    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由許許多多封建君主制的王朝構成,而這些王朝之中,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則是唐朝了。唐朝是一個開放與包容並存的大盛世,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再強大的盛世也會被歷史的年輪所淘汰,而讓我們最為驕傲的唐朝也不例外。
  •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怎樣的?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能屹立不倒?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至關重要但也並不至於讓整個大唐王朝就此覆滅,畢竟大唐王朝的基業積累,也並非一場安史之亂就能將其消耗殆盡,整個大唐王朝存在了大約300年,而安史之亂不過是其中處於中間的一個時間節點,甚至安史之亂之後的這段歲月,要遠比安史之亂之前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安史之亂」的爆發,為何會影響唐朝之後的朝代?
    以至於,在劃分唐朝歷史的時候,總是會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盛唐氣象」。當然,在那個時代,唐朝的影響力,甚至遠播中亞地區。哪怕是到了現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唐朝文化的影子。並且,唐朝文化的昌盛,也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文化藝術瑰寶。可是,「盛唐氣象」終歸是唐王朝的過去,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入了困局之中。
  • 神策軍在安史之亂後崛起的背景和消亡的原因
    史朝義在走投無路之下,只得親率五千殘兵逃往範陽,準備投靠契丹並繼續與唐朝為敵,結果被部將李懷仙圍困後兵敗自殺。至此,歷經七年有餘和三朝皇帝的安史之亂,終於被李唐所撲滅。雖然說,黃巢起義才是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唐朝開始走向滅亡的標誌性事件卻是安史之亂。
  • 人們常說起的「安史之亂」,其危害到底有多大?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正處在開元盛世,國力強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網友稱為「巨唐」,正因為唐朝的強大,至今我們都把「唐」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盛世高歌,長安城下,貴妃起舞,君臨天下,這就是當時的大唐盛世。誠然,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在對發動外擴張戰爭的時候,也遭遇過失敗。在公元751年的時候,唐朝的遠徵軍就不敵阿拉伯阿巴斯聯軍。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十大邊軍重鎮都是什麼狀態?
    我們知道,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史,統稱為是天寶十節度,其中範陽、平盧、河東三鎮最終發生了叛亂,是為安史之亂。 那麼在天寶年間,唐朝各大邊鎮的軍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除了叛唐的邊鎮外,其餘的邊鎮又是什麼狀態呢?
  • 安史之亂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讀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從短時段來看,這一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如果從長時段觀察,安史之亂則被有些學者視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發生轉向的節點。可見,安史之亂的地位毋庸置疑,並且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安史之亂也便有了世界性的表徵。但是有關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專著卻寥寥無幾。
  •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02、平定劉稹之亂 會昌元年(841)以後,李德裕在唐武宗朝當了6年宰相,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他針對唐朝後期政治積弊,進行重大改革,使武宗時期出現了新局面。 首先,平定劉稹叛亂,鞏固國家統一,扭轉了長期內弱外強之局。 會昌四年(844)四月,昭義鎮節度使劉從諫死。他的侄兒劉稹密不發喪,準備自為「留後」。當時唐武宗召集延英殿會議,研究劉稹問題。
  •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亡後天下大亂,出現了五代十國劇烈的社會動蕩,中原大地極度混亂 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亂,雖然才過了短短的53年,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產生了一堆的短命王朝,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也是中國古代的一段黑歷史,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暴」「亂」,不要說老百姓日子過得悽慘
  • 唐朝歷史概述及20年考研必備知識點大全,140個名詞解釋、47道論述題等你完成!!
    唐前期(618年唐建立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歷史可以安史之亂的爆發為界標,分為前期與後期兩個階段。唐前期,又可分為貞觀之治、高宗—武則天時期、開元盛世三個小的階段:1.貞觀之治唐朝已基本上在全國範圍確立了統治地位。
  • 你永遠想不到這三個因素,竟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挺多一個半世紀
    我們翻閱歷史總會見到許多朝代在一兩年期間就可能覆滅了,而造成這樣的現狀和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安史之亂有點關係,所以我們先來簡單的說明一下在什麼情況下,一個原本風光無限,繁花似錦的國家,為何會在頃刻間就覆滅了。
  • 安祿山統兵18萬,佔天下兵力三分之一,為何安史之亂8年就被平定
    而當時唐朝10個節度使的總兵力,也只有49萬人而已,其他的防備軍其實沒有多少人。也就是說安祿山一個人,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來搞一場大混亂,怎麼都要掀起腥風血雨的。可是安史之亂,只有不到8年時間,便徹底被平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安祿山和史思明,都生了個「好兒子」。
  • 安史之亂後,唐朝又出了一個昏君,盛極一時的帝國再無力回天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适又在父親病故後坐上了皇位。說到這,諸位也許還是疑惑為何要在提起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時候提起李适。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一條一條地理一理李适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在他的帶領下,經歷安史之亂摧折的唐朝一時間竟生出了恍如"貞觀之治"的局面。可是兩三年後,不僅宦官又當上了朝野的紅人,一眾奸臣也漸漸在李适的縱容下佔了上風。諸如顏真卿等忠義之臣,在盧杞等奸臣的污衊和排擠下,不僅離皇帝越來越遠,還有不少都遭遇了殺身之禍。
  • 杜甫從年少張狂,到歷盡滄桑後憂國憂民,安史之亂成就一代詩聖
    事實上,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了國界,13世紀,杜詩在東方就已廣為流傳,1961年,國際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這次紀錄片的拍攝再一次引起轟動,杜甫的憂患意識再一次引起了西方疫情中人們的共鳴。同時,另一個話題再一次引起了文學界的爭論。「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還會不會是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形成了杜詩怎樣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