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2020-12-14 小羊讀詩

傳統的華夏漢地共分為三個部分,黃河流域為北部,長江流域為中部,珠江流域為南部。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還是某個朝代中期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的便是北方地區,很多政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彼此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北方一向是戰亂不止。每當北方發生戰亂,就會有大批漢人南遷,諸如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316年至439年的五胡亂華等時期。

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之後,同一個家族的就會依偎在一起抱團取暖,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就發展起了自己的宗族勢力,繼而開始修建祠堂,訂立族譜。

南方在古代統治者看來一向都是蠻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絕佳場所;歷史上北方外來民族也很少有能打過長江的。因此南方地區在社會環境上比北方更為安穩,也就更利於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第二,北方地區離境外遊牧民族較近,經常有胡漢雜居,互相通婚的情況,外來文化對北方的漢傳文化產生衝擊,文化的多元性導致北方越來越不重視漢族禮儀。而遷到南方去的漢人則由於空間距離遙遠,不受胡人文化的影響,仍然遵循著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保留著最正宗的漢族宗族傳統。

第三,祠堂文化的興盛與宋朝以後的平民造祠有很大關係。宋朝(920年-1279年)時期,以朱熹等人為代表的大儒們重視儒家思想傳播的平民化,理學發展十分迅速。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地區多為遼、金所控,在文化上尊崇佛教。兩相比較之下,南方更深受程朱理學的薰陶,是為當時的文化中心,理學的興旺自然也就推動了民間宗族的發展和凝聚力。

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古代兩湖平原、華北平原常發洪水,洪澇災害一來造成祠堂毀壞,二來造成人口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方宗族文化的發展;而南方地區珠三角平原就比較緩和,沒受到多少水患衝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再者南方地勢多山,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與世疏遠,宗族文化在這樣的地方更容易得到傳承。

最後,由於北方地區歷來都屬於我國的政治中心,古時中央集權,皇權至上,政治上絕不會允許民間出現大範圍的宗族勢力,當一個宗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面臨皇權的打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宗族的發展。而南方由於距離遠,皇權的影響程度較低,就給了宗族勢力發展的空間。

宗祠起源於周代,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廟,宋代之後,宗祠又成為了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是儒教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而我國的宗祠 ,一半都分布在南方地區,因為各地風俗不同,所以北方很少能見到這樣的建築,這本《江南風俗》,其中就講述了我國南方地區的各種風俗文化,和南北文化差異,原價138,現價僅7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為啥南方注重宗族祠堂,在北方卻沒怎麼見過?北方沒有這個條件麼
    不誇張的說:北方的宗族祠堂早不知道換了多少輪了,一些人甚至連個根底都找不到!很早之前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落葉歸根。哪怕現階段我們從電視劇裡面,從影視劇裡面甚至一些訪談裡面都能夠聽到這句話,一些老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落葉歸根,這個根是哪呢?
  • 古代普遍存在的「祠堂」有什麼用途,為何現今南方多而北方少
    後來隨著祠堂文化的興盛,古代祠堂的作用不僅僅是祭祀祖先那麼簡單,還漸漸的有了許多其他的作用。 在古代無論南北方,都有祠堂的存在,可為什麼到了現在,在南方的農村裡隨處可見祠堂,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卻極少有祠堂的身影呢?
  • 宗族的祠堂 錢杭
    不過,那時的祠堂與後世不同。首先,它大多建立在墓地邊上,而不是像後世那樣,總把祠堂建於宗族居住地的中心。《漢書·霍光傳》:「復土起冢為祠堂」;司馬光也說:「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在都邑則鮮。」同上引司馬光文。其次,它也不一定都屬宗族所有。
  • 為什麼北方的宗祠很少,南方的宗祠多如牛毛?北方人不愛祭祖嗎?
    凡是黃河以北的朋友第一次去南方旅遊,尤其是廣東、福建等地,總會發現那邊有很多宗祠,於是北方人對南方就有了一個印象,南方是一個宗祠遍地的地方,比北方人更迷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的宗祠稀少,南方宗祠多如牛毛呢?
  • 關於黃金分割、同理心和宗族祠堂
    但是同理心,大部分動物都擁有,他們都擁有感受他人痛苦的本能反應。它背後的機制是非常原始的「感覺運動傳染」和「模仿」兩項,感覺運動傳染,就是我們的痛覺的機制,痛覺一方面來自於痛感神經的傳達,另一個就是視覺接受信號——傳給大腦——大腦感受到疼。我們看到身邊一個人被針扎了一下,你也會隱約感受到疼,就是這種運動傳染。
  • 為什麼南方人對宗族的認同感比北方人要強?和民族大融合有關
    其實關於這個南北方文化差異,與歷史上的文化大遷移,以及民族大融合,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從古至今,整個華夏大地的格局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再加上人類具有天生的流動屬性,所以也就形成了現如今的局面。正如同北方地區的祠堂顯然是沒有南方多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我國文化的起源,主要還是處於北方地區,但是後來隨著發展,文化重心已經逐漸南移,一方面因為南方地區的氣候,另一方面也與北方地區的環境條件逐漸惡化有關,之所以在南方會修建大量的祠堂,主要還是因為當時自主搬遷的基本都是大戶人家
  • 論陂下古村祠堂建築的藝術特徵
    二 建築藝術陂下胡氏一族乃典型的以宗族血緣維繫的社會群體,而祠堂是這種宗親關係的實體性的集中表現和象徵性載體,也是濃縮的宗族密碼的文化標本。據文獻記載,「祠堂」一次最早出現於漢代,它是宗族一脈進行祭祖、集會等重要活動的主要場所。
  • 漢人3次衣冠南渡,古中原人都跑南方了?為何最古老姓氏仍留北方
    這3次大移民,大量中原人口遷移南方,使得我國經濟中心也跟著從中原移到南方。因此,史學界認為,目前南方人才是最正宗的古中原人,南方方言諸如粵語、閩南語等是古代中原各時期的官話。圖:衣冠南渡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歷史記錄了3次衣冠南渡,最初的中原人因戰亂大都逃到南方了,那為何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姓氏後代,至今卻依然留在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呢?
  • 國內十大姓氏宗族祠堂,看你姓氏是不是大家之後
    祠堂佔地2.56萬平方米,因整座建築與紫禁城格局相似,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是天津市區最大的中國古建築群,現闢為南開人民文化宮。2.山西太原王氏祠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的晉祠內。太原是王氏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稱。
  • 贛南客家的宗族意識、傳統文藝、傳統美食你知道的有多少?
    當然這其中贛南客家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贛南客家文化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在贛南客家文化保留的文化遺蹟也是豐富的,贛南文化包括了客家的宗族文化、方言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還有民間的民俗文藝文化,而這些方方面面的文化都影響著贛南客家人。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來系統地認識一下贛南的客家文化習俗。
  • 塔寨村製毒披上宗族致富的外衣 為何大行其道?
    緊接著,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祠堂信仰。追根溯源,宗廟制度在上古時代的周朝就產生了,但建宗廟、修家譜這等事只為君主專有,連士大夫都沒這個資格,老百姓就更不敢了。到漢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
  • 為何南方人容易聽懂北方話,反過來卻很難?小學生身上找到答案
    普遍認為,中國的漢語言一般可以分為北方語系和南方語系,北方語系主要以普通話為基礎,雖然每個地方都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來說,無論是語法還是詞句,都是大致互通的,所以也難以用省份來區別,統一形容為北方語系。南方語系就不一樣了,地域的不同往往帶來語言的區別,江浙一帶說的是吳語,而福建附近的則稱為閩語,中南部地區還有徽語、贛語等,再往南到廣東,則明顯有三種語系,包括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語。有人說,如果你到北方旅遊,從東北的黑龍江,到西南的雲南,就算不能完全聽明白,只要說得慢一些,也能大概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 為何在南方如此受歡迎的番石榴,到了北方後就不受人待見了?
    為何在南方如此受歡迎的番石榴,到了北方後就不受人待見了?對於水果相信大傢伙在平時都有經常吃吧,這水果本身帶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它能讓我們人體有一定的抵抗力,同時它還能給我們人體提供一些必需的營養和能量。小妖一想到那鮮嫩多汁的水果,一口咬下去不知道有多滿足了,相信大傢伙是不是都有這個想法呢?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而咱們中國的水果種類繁多,不過因為地形還有環境等因素,中國大部分水果都是在南方生產後再銷往各地的。
  • 情義擴大宗族規模,內心歸屬需要儀式感
    很多老一輩的人說,以前的鄰居都是同事,親戚都住在一塊,現在鄰居都是陌生人,親戚一年都加不上一次。這是城市化帶來的趨勢,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但是,中國人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相當長的時間,是靠著血緣和關係維繫著,這種天然的組織,叫做宗族。
  • 北方的澡堂子搓澡還帶泥?南方人表示也想試試…
    南方人表示也想試試… 地 域 泥的多少,與地域息息相關 北方氣候乾燥、風沙較大 人的皮膚容易附著更多的灰塵 又因為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 沒辦法天天洗澡
  • 沒在南方待過不知道,南方冬天的冷,北方人難以想像!
    南方人洗澡要麼不想開始,要麼不想結束。北方:外面好冷,我們進屋暖和暖和吧!南方:屋裡好冷,我們去外面曬曬太陽吧!本南方人昨天跟今天頭都凍掉了,一直下雨,還颳風,現在穿著厚睡衣在被窩裡瑟瑟發抖,這種溼冷你們北方人根本想像不到。
  • 寧波歷史:宗族聚落分類及其特徵
    宗族按支系尊卑長次依次形成若干組團,形式整齊劃一,形成密集的胡同、巷道;在建築形態上,建築格局基本相同,通過居住的位置、院落的大小、屋脊的變化來反映居住者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之別;在建築構件配置上,則要求任何構件配置要反映嚴格的尊卑貴賤等級,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形式、長度和序列,不得超越。
  • 北方都有暖氣,為什麼南方就沒有呢?
    11月15日北方地區開始正式供暖,當北方兄弟得瑟的用暖氣烤地瓜幹、熱便當、做酸奶的時候,一位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兄弟,發出了心酸的咆哮:為什麼南方沒暖氣!!!  既然南方也會有冬天,那為啥南方沒有暖氣呢?這個就說來話長了,說這個之前我們先普及下南北方是如何區分的。
  • 寧都祠堂裡的澤東同志
    作為紅軍統帥的毛澤東,緩緩走出祠堂,來到院中踱著步。此時,他剛剛完成《尋烏調查》的序言,散步有利於緩解寫作的疲勞。借著月光,他凝神望著眼前這座高大壯麗的祠堂建築,似乎在思考著些什麼。   寧都縣所在的贛南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北方人為躲避戰亂南遷的重要聚集地。這部分人被稱為「客家人」,祠堂就是他們紀念先祖的建築傑作。
  • 汝城祠堂七百座
    汝城古祠堂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工藝精湛、建築精美。它承載著遷徙繁衍文化、宗族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敦教文化、建築文化、美學文化等,是古生態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當地一股永遠抹不去的「鄉愁」。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