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李純祠堂
位於天津南開區北部,白堤路北段西側,始建於1913年。其時江蘇督軍李純在北京西直門外,以20萬元購得明朝大宦官劉瑾舊宅,拆建成居民住宅後出租,而將所拆下的建築部件、材料拆運抵津,在此建成仿古建築。歷時十年,於1923年建成。祠堂佔地2.56萬平方米,因整座建築與紫禁城格局相似,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是天津市區最大的中國古建築群,現闢為南開人民文化宮。
2.山西太原王氏祠堂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的晉祠內。太原是王氏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稱。王氏的始祖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東周的王子喬,王子喬本名姬晉,字子喬,原是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定居於太原。因為他們是王者之後,時人稱之為「王家」,於是以王為姓,以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從而開創了太原王氏。晉溪書院原名晉溪園,是明朝大臣王瓊的別墅,建成於明嘉靖五年(1526)。晉溪書院的主建築子喬祠,是為紀念太子晉而建,子喬祠就是王氏始祖的宗祠。
3.上海杜氏祠堂
民國時期的上海聞人、青幫大亨杜月笙建造的杜家祠堂。1930年,杜月笙在浦東高橋鄉購地50畝,聘請創新營造廠主謝秉衡承建杜家祠堂。以後又在祠堂後面由久記營造廠承建花園、藏書樓、醫務樓、學校等。杜家祠堂牌坊額上鐫著「杜氏宗祠」四個顏體藍底金色大字,過了牌坊,便是銅門,對張著血盆大口的石獅,雄踞兩側。祠堂是五開間三進,第二進為正廳,第三進則為供奉杜氏列宗「神主」牌位之所,用作客廳、藏書樓和學塾,還有一棟傳統風格的家廟。章炳麟(太炎)為杜月笙撰寫《高橋杜氏祠堂記》。
4.浙江溪口蔣氏祠堂
位於浙江奉化市溪口鎮武嶺路,西距蔣氏故居豐鎬房約100米。宗祠建築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對稱排列,是溪口鎮蔣姓進行宗族活動的重要場所。蔣氏宗祠由新老兩座祠堂組成,宗祠總佔地面積3474平方米,建築面積1823平方米。老祠堂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由大門、戲臺、堂前、配殿組成,其內供奉溪口全鎮蔣姓先祖。新祠堂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是蔣介石擴建豐鎬房時為安放三房堂前拆建遷出的先祖神位而特地建造,由琉璃瓦牌樓、堂前、廂房組成。祠堂門額「忠孝傳家」為蔣介石親題。
5.安徽龍川胡氏祠堂
位於安徽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南,始建於宋朝,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修建。後雖多次修葺,但仍保留了明代徽派建築藝術的風格。宗祠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46平方米,前後三進,一進高於一進,其長度等於寬度兩倍,整個布局方正、對稱,主次分明,組合達到巧妙的統一。主體建築分門廳迴廊、正廳、後進,均在中軸線上。
6.福建晉江丁氏祠堂
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晉江陳埭丁氏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其始祖為元代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122-1279)。明朝初年,三世祖丁碩德自泉州城南遷居晉江之陳埭,因元明易代,明初定居此地。繁衍至今形成了二萬多人口的丁姓回族聚居區。遷播到臺灣、菲律賓、香港等地繁衍的丁氏宗親有四萬多人。丁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嘉靖三十九年(1560)毀於兵燹,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建。丁氏宗祠整體布局呈「回」字形,正廳位於中部,四周為門廳、後廳和兩側廊廡,佔地1359平方米,建築面積653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抬梁穿鬥混用式木構架。
7湖北紅安陡山吳氏祠堂
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八裡灣鎮東北五公裡處的陡山村,是當地吳姓族人祭祀先祖、議論、處理族中事務的場所。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當地吳姓族人合資興建,同治十年(1871)、光緒二十八年(1902)擴建,先後耗銀萬餘兩。20世紀30年代,吳氏祠成為倡導「新生活」的女學堂。新中國成立後,祠堂先後被作為教學場所。
8.廣東廣州陳家祠堂
坐落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是當時廣東省72縣的陳姓民人合資興建的族祠和書院。祠堂從光緒十四年(1888)開始籌建,到光緒二十年(1894)建成,同時設立書院,所以又叫陳氏書院。
9.雲南昭通龍氏祠堂
位於雲南昭通市昭陽區境內永豐鎮簸箕灣。建成於1933年,系民國時期雲南省主席龍云為祭祖而修建的祠堂。家祠佔地面積26623畝,由祠堂、宅院碉樓等建築群組成;圍牆、壕塹周長550米,圍牆外原有護城河。
10.臺灣陳氏大宗祠
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27號,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曾於1935、1946、2007年三次大修,修建經費由海內外宗親募助巨款,第三次大修又獲得臺北市文化局大力補助,才得使此次重修工程進行非常順利。